科研产出
一株野生花脸香蘑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
《食用菌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采集自云南省临沧市的野生子实体上分离纯化获得菌株YAASM4210,采用形态学法结合ITS序列分子法鉴定为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对该菌株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对其栽培料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培养基pH、光照条件、碳源和氮源分别为25℃、6.0~7.0、黑纸包裹、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该菌株在4号配方培养料(40%新鲜牛粪,20%草坪粉,20%米糠,18%木屑,1%蔗糖和1%石膏)上生长优于其它参试培养料:菌丝萌发(2d)、封口(12d)、满袋(40d)以及子实体的采收(9d)均用时最短,头潮菇产量最高(每袋21.1g),但覆土后出菇时间(42d)最长。相对于野生子实体,人工栽培子实体菌盖的紫色减弱,采收后紫色消失较快。


云南越桔资源DNA的提取及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为系统评价云南越桔属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蓝莓试验基地保存的13份云南越桔属资源叶片为材料,采用CTAB提取方法,对越桔基因组DNA进行了提取,并对获得的DNA进行了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及含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1份越桔叶片中提取出基因组DNA,且DNA的纯度和完整性都较好,质量高,D260nm/D280nm的比值均在1.8~2.0;2份野生越桔材料未获得谱带。


云南景洪市野生古茶树低咖啡碱资源的筛选
《山东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以云南景洪49株野生古茶树资源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的咖啡碱(CAF)含量,用儿茶素总量、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3个生化指标对低CAF古茶树资源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9株古茶树资源CAF含量变幅为0.55%~4.76%,平均含量为3.04%,初步筛选出曼加坡坎3号、光明水库2号、大寨5号和曼加坡坎6号大茶树4个低咖啡碱特异古茶树资源,其中曼加坡坎6号大茶树CAF含量最低,曼加坡坎3号和光明水库2号大茶树属高茶多酚资源,可为开发特色茶产品提供资源。
云南野生甘蔗血缘杂交组合的模糊综合评判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含有云南野生甘蔗亲本的31个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选择影响甘蔗杂交组合品质最大的4个因素(锤度、株高、茎径、丛有效茎)进行调查分析。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研究四个因素相互作用对31个甘蔗杂交组合的影响,从中筛选出属优的甘蔗杂交组合1个(云瑞10-509×德蔗03-68),较优的6个(云瑞03-417×云瑞10-550,云瑞10-979×云瑞05-271,云瑞10-956×云瑞05-189,云瑞10-648×云瑞05-785,云瑞10-498×粤糖91-976,云瑞10-979×云瑞06-2416,)在今后的育种中可以重点利用。


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及机制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整穗、颖壳+整粒、整粒和半粒发芽法鉴定了105个引自国内外普通小麦品种(系)的穗发芽抗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穗发芽差异性较大,穗发芽率为0.72%~100%,平均发芽率为78.09%。从中鉴定出极抗品种1份(ONSY85),高抗品种2份(扬麦16和扬麦11),抗性品种4份(凤麦36、绵阳45、凤麦32、扬麦158),以上品种均为红粒。临麦15、凤麦34、小偃93166、靖麦12、周麦17、云麦29、X9610穗发芽率大于98%,穗易发芽。用K-均值聚类法分为5类。半粒发芽率与整粒发芽率,整粒发芽率与颖壳加整粒发芽率,整粒发芽率与整穗发芽率均差异显著且正相关,表明虽然种皮和颖壳水溶性物质对穗发芽有显著影响,但是籽粒的休眠性起主要作用。4种穗型的穗发芽率没有差异,表明穗型对穗发芽没有影响。


果蔬中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快速提取和测定
《环境化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同时测定果蔬中11种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果蔬样品经酸性乙腈-乙酸铵溶液,超声波辅助提取,Pro Elut NH2填料净化后直接进样分析,采用正负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优化后的提取方法、色谱和质谱条件下,11种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在0.003—10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大于0.999,检出限为0.001—0.01 mg·kg-1,平均回收率范围为78.4%—100.1%,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为2.5%—6.6%.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度高、净化效果好,适合果蔬中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快速测定.


农林生物质原料热值比较及烟杆-玉米杆生物质燃料优化配方研究
《湖南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以干质量热值测定为基础,对云南省农林常见废弃物进行了生物质原料筛选,对烟杆-玉米杆生物质成型燃料不同配比进行了热值测定,并对不同配比的烟杆-玉米杆生物质颗粒燃料成品的燃烧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木质类样品的干质量热值普遍较高,其次是草本类;秸秆类样品中以烟杆、玉米杆、麦秸的干质量热值较高。综合筛选结果,认为烟杆、玉米杆、麦秸可作为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制作的理想原料。将烟杆与玉米杆按照不同含量进行配比,其中烟杆∶玉米杆=7∶3处理样品热值最高,同时该含量配比的烟杆-玉米杆生物质颗粒燃料成品的综合燃烧性能最好,可作为烟杆-玉米杆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制作的较优配比组合。


白叶枯病菌胞内蛋白的提取及电泳分离方法的构建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白叶枯病菌已成为研究植物-病原物互作模式的病菌。要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深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理,人们面临着其胞内蛋白提取和有效分离方法尚未建立的问题。本文采用TCA丙酮沉淀法和裂解液沉淀法提取白叶枯病菌胞内蛋白,利用两种等点聚焦程序(IEFⅠ,IEFⅡ)进行一向等电聚焦,用三种蛋白上样浓度(400μg,600μg,800μg)进行双向电泳,G-250烤染后,通过Imagemaster软件对双向电泳图谱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裂解液沉淀法、等电聚焦程序Ⅱ(IEFⅡ)、600μg上样浓度三者相结合的方法是提取和分离白叶枯病菌胞内蛋白的理想方法,能获得较好的实验效果。该方法的建立为白叶枯病菌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基础。


桑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以离体叶片接种测定致病性的方法
《蚕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褐斑病是桑树的主要真菌病害,病原为桑粘格孢菌(Septogleum mori Bri et Cav)。分别采用4种方法从发病桑树分离桑褐斑病病原真菌,并以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比较不同浓度菌液和不同接种方式对离体桑树叶片感染率的影响及观察病斑数随接种时间的变化情况,筛选简便、有效的病原菌分离与致病性鉴定方法。除组织块分离法外,采用分生孢子团块分离法、单孢分离法和改良稀释单孢分离法均可分离得到纯的病原菌株。离体桑树叶片以不同浓度菌液和不同接种方式接种病原菌后,其病斑数以及病情指数差异显著,病原菌以菌落悬浮液涂抹法和孢子悬浮液喷雾法接种均可有效感染离体桑树叶片,其中菌落悬浮液涂抹法处理叶片的病斑数和病情指数最高,分别为108.83和60.00;用于接种的病原菌分生孢子浓度为1×105~5×105m L-1有利于离体桑树叶片感染致病;随着接种病原菌后的时间延长,发病桑树叶片的病斑数逐渐增加。上述对桑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菌株致病性测定方法,可为桑褐斑病病原菌株的致病性分化研究和桑树种质资源的抗病性评价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