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果蔬中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快速提取和测定
《环境化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同时测定果蔬中11种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果蔬样品经酸性乙腈-乙酸铵溶液,超声波辅助提取,Pro Elut NH2填料净化后直接进样分析,采用正负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优化后的提取方法、色谱和质谱条件下,11种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在0.003—10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大于0.999,检出限为0.001—0.01 mg·kg-1,平均回收率范围为78.4%—100.1%,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为2.5%—6.6%.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度高、净化效果好,适合果蔬中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快速测定.
农林生物质原料热值比较及烟杆-玉米杆生物质燃料优化配方研究
《湖南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以干质量热值测定为基础,对云南省农林常见废弃物进行了生物质原料筛选,对烟杆-玉米杆生物质成型燃料不同配比进行了热值测定,并对不同配比的烟杆-玉米杆生物质颗粒燃料成品的燃烧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木质类样品的干质量热值普遍较高,其次是草本类;秸秆类样品中以烟杆、玉米杆、麦秸的干质量热值较高。综合筛选结果,认为烟杆、玉米杆、麦秸可作为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制作的理想原料。将烟杆与玉米杆按照不同含量进行配比,其中烟杆∶玉米杆=7∶3处理样品热值最高,同时该含量配比的烟杆-玉米杆生物质颗粒燃料成品的综合燃烧性能最好,可作为烟杆-玉米杆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制作的较优配比组合。
白叶枯病菌胞内蛋白的提取及电泳分离方法的构建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白叶枯病菌已成为研究植物-病原物互作模式的病菌。要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深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理,人们面临着其胞内蛋白提取和有效分离方法尚未建立的问题。本文采用TCA丙酮沉淀法和裂解液沉淀法提取白叶枯病菌胞内蛋白,利用两种等点聚焦程序(IEFⅠ,IEFⅡ)进行一向等电聚焦,用三种蛋白上样浓度(400μg,600μg,800μg)进行双向电泳,G-250烤染后,通过Imagemaster软件对双向电泳图谱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裂解液沉淀法、等电聚焦程序Ⅱ(IEFⅡ)、600μg上样浓度三者相结合的方法是提取和分离白叶枯病菌胞内蛋白的理想方法,能获得较好的实验效果。该方法的建立为白叶枯病菌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基础。
桑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以离体叶片接种测定致病性的方法
《蚕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褐斑病是桑树的主要真菌病害,病原为桑粘格孢菌(Septogleum mori Bri et Cav)。分别采用4种方法从发病桑树分离桑褐斑病病原真菌,并以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比较不同浓度菌液和不同接种方式对离体桑树叶片感染率的影响及观察病斑数随接种时间的变化情况,筛选简便、有效的病原菌分离与致病性鉴定方法。除组织块分离法外,采用分生孢子团块分离法、单孢分离法和改良稀释单孢分离法均可分离得到纯的病原菌株。离体桑树叶片以不同浓度菌液和不同接种方式接种病原菌后,其病斑数以及病情指数差异显著,病原菌以菌落悬浮液涂抹法和孢子悬浮液喷雾法接种均可有效感染离体桑树叶片,其中菌落悬浮液涂抹法处理叶片的病斑数和病情指数最高,分别为108.83和60.00;用于接种的病原菌分生孢子浓度为1×105~5×105m L-1有利于离体桑树叶片感染致病;随着接种病原菌后的时间延长,发病桑树叶片的病斑数逐渐增加。上述对桑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菌株致病性测定方法,可为桑褐斑病病原菌株的致病性分化研究和桑树种质资源的抗病性评价提供参考。
盐边县引进云南马铃薯新品种(系)筛选试验初报
《云南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为了民族地区的增收致富,筛选出具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的马铃薯新品种,通过引进5个云南省马铃薯新品种(系)在攀枝花市盐边县格萨拉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考查不同品种的生育期、商品性、抗病性、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新品系S04-921高抗晚疫病,折合单产31 738.5kg/hm2,比对照米拉增产4 726.5 kg/hm2,增幅为17.8%,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云薯304高抗晚疫病,折合单产31 587 kg/hm2,比对照米拉增产4 575 kg/hm2,增幅为16.9%,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2个品种薯皮光滑,黄皮黄肉,薯块较大,商品性好,综合表现良好,经济效益较高,适合在本地区小面积示范推广。
基于VBL增白剂细胞染色的水稻原生质体细胞壁变化检测
《贵州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快速、准确地观察水稻原生质体制备及培养过程中水稻细胞壁的去除和再生情况,利用荧光增白剂VBL细胞壁染色液对细胞进行染色,制片后置于激发波长为345nm、发射波长为430nm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在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中,细胞周围发出的蓝色荧光初期表现分布均匀且荧光强烈,之后逐渐变为分布不均匀且荧光暗淡,最后蓝色荧光消失,表明纤维素逐渐被酶解去除;在原生质体培养过程中荧光情况与制备过程的刚好相反。结论:利用荧光增白剂VBL细胞壁染色液染色通过荧光强弱变化对比,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水稻原生质体制备及培养过程中细胞壁的变化。
聚类分析法在28个玉米杂交种筛选中的应用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玉米育种过程中,为了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玉米杂交种,要对玉米杂交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筛选较优品种,在筛选过程中不仅要分析各参试品种的产量表现,还要综合考虑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部性状等,才能对各参试品种做较全面的综合评价。聚类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对试验品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全面的品种评判。本文采用间比法顺序排列试验,设2次重复的试验方法,应用聚类分析法对云南省农科院配制的28个玉米杂交品种,选用莫A和京杂6号作为对照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此方法可以弥补常用的方差统计分析方法针对产量等单一性状的局限,为品种试验结果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