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肾茶叶枯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热带生物学报 》 2023
摘要:为了确定肾茶叶枯病致病病原菌,笔者从肾茶云南产区采集的肾茶叶枯病样本中分离到1株病原菌,并对其进行了病害症状观察,病原菌分离、鉴定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其在PDA培养基上菌落为白色,气生菌丝发达,菌落初期下部淡粉色,后期为深黄棕色,分生孢子顶胞钩状,成熟的大型分生孢子有3~5个隔膜。将病原菌离体接种到健康肾茶叶片,保湿培养数天后接种部位出现黑褐色病斑,与田间症状一致。病原菌基因组DNA经真菌rDNA-ITS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及同源性分析,病原菌与Fusarium nematophilum,Fusarium equiseti,Fusarium chlamydosporum,Fusarium longipes聚为一支,核酸序列同源性为99.40%~99.60%。结合形态特征观察、ITS序列分析及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初步确定该病原菌为镰刀菌。


秋水仙碱提取分离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秋水仙碱是一种功能较多的植物源生物碱,在医药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系统地了解秋水仙碱提取、分离的技术类型有助于推动高纯度秋水仙碱的生产.本文介绍了秋水仙碱不同提取技术的特点、原理和应用效果,阐述了秋水仙碱在不同种类植物、植物不同部位中的含量以及影响含量的因素,总结了传统的浸提法、回流法与超声波提取、超临界CO2提取、微波提取、酶促提取等新提取方法,以及膜分离法、色谱分离法等秋水仙碱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提取分离技术的效果和影响因素,探讨了秋水仙碱提取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秋水仙碱的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白芸豆中α-淀粉酶抑制剂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及膜分离纯化研究
《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白芸豆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进行蛋白质(α-AI粗提液)的提取及工艺优化。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0、超声功率150 W、提取时间100 min、提取温度55℃,该条件下蛋白质提取率可达65.93%。在此基础上,将α-AI粗提液进行有机膜分离纯化,得到5种不同分子质量组分Z1(>300 ku)、Z2(100~300 ku)、Z3(50~100 ku)、Z4(10~50 ku)和Z5(<10 ku),对不同组分的蛋白质含量、质量比例、提取率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高低依次是Z4>Z3>Z2>Z1>Z5,对应组分的质量比例分别为20.98%、17.73%、10.64%、7.12%和43.53%;在一定浓度范围内,α-淀粉酶抑制率与浓度呈线性正相关,α-淀粉酶抑制活性高低依次是Z4>Z3>粗提液>Z5>Z2>Z1,对应组分的半抑制浓度值(IC50)分别为0.57、1.35、2.21、3.44、4.31 mg/mL和6.09 mg/mL。其中:Z4组分的提取率可达5.48%,IC50仅为0.57 mg/mL,具有较高的提取率和较强的α-淀粉酶抑制活性,达到较好的分离纯化效果,说明超声波联合膜分离是一种较佳的α-AI生产方法。


光叶苕子(Vicia villosa var.)内生细菌Sz-2的特性及其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云南绿肥主推品种光叶紫花苕根内筛选出对香蕉具有促生和拮抗作用的菌株,并对其特性和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以丰富生防促生菌株资源库.[方法]从光叶紫花苕根中筛选出高效拮抗菌株Sz-2,使用平板对峙试验测定菌株抑菌效果;并测定其体外解磷、解钾、固氮及产铁载体能力;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 16S rDNA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了分类鉴定.布置盆栽试验,设 4 个处理:无抗生菌对照和接种病原菌TR4、Sz-2+TR4、Sz-2,测定香蕉叶片和球茎的发病指数以及促生效果.[结果]光叶紫花苕根内分离得到的菌株Sz-2 对香蕉枯萎病菌具有较好的拮抗效果,平板径向抑菌率达 74.3%.菌株Sz-2 为革兰氏阴性细菌,菌落形态呈浅白色、放射状,接触酶、氧化酶、赖氨酸脱羧酶、β-半乳糖苷酶、精氨酸双水解酶、明胶水解、硝酸还原反应、纤维二糖、柠檬酸反应、葡萄糖发酵反应、酪素水解等均为阳性,吲哚反应、淀粉水解、产H2S反应、鸟氨酸脱羧酶、脲酶反应为阴性.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Sz-2 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盆栽结果显示,接种拮抗菌Sz-2 后的香蕉球茎和叶片枯萎病发生较轻,球茎纵切面和叶片颜色正常且植株生长健康,对球茎和叶片的防效达 69.66%和 84.60%;香蕉茎粗、单株鲜重和株高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 6.01 mm、83.3 g和 11.82 cm.[结论]菌株Sz-2 对香蕉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加之其解磷、解钾和产铁载体功能,对香蕉植株具有显著的促生效果,可结合绿肥研制具有防控香蕉枯萎病的功能型绿肥,为香蕉促生抗病菌株的进一步田间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光叶苕子 香蕉枯萎病 内生菌 分离鉴定 抑菌效果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不同木薯品种(系)农艺性状分析及高产品种(系)筛选
《作物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影响木薯产量的主要因素,筛选高产木薯品种(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对10个品种(系)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指标进行量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0个木薯品种(系)的农艺性状除落叶高度和块根粗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农艺性状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品种(系)SC9、SC124和58-7的农艺性状变异较大,农艺性状中又以单株产量、地上鲜重、鲜薯个数和主茎粗的变异系数最大.鲜薯个数、块根长和块根粗是影响单株产量的关键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2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8.1%,反映了农艺性状指标的基本信息,其中,鲜薯个数是第1主成分的主导变量,块根长是第2主成分的主导变量.10个木薯品种(系)中,SG-9的综合得分最高,GMT和SC9的产量优势明显,可作为种植推广的品种.
关键词: 木薯 农艺性状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筛选


云南弥勒甘蔗褐条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9年10月,在云南弥勒甘蔗示范基地(23.92° N,103.33° E)发现'云瑞10-187'和'福农11-2907'高感甘蔗褐条病,发病率为50%~80%.为明确其病原,本研究采集病样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以期为该病害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依据形态特征、核糖体RNA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分子鉴定及致病性测定,将病原菌鉴定为狗尾草平脐蠕孢Bipolaris setariae,是云南省甘蔗褐条病病原菌新记录种,丰富了甘蔗褐条病病原菌信息,为后续其他蔗区褐条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云南省冬作马铃薯新品种筛选初探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 2021
摘要:在马铃薯生产中,产量和食味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5个黄肉品种云薯902、云薯306、S13-592、S10-642、云薯304和种植面积较大的白肉品种丽薯6(对照)进行不同的品种对比种植试验,对各品种植株性状、生物学特性、丰产性等20个农艺性状指标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S10-642、云薯902、云薯304的薯块产量分别为3411.2 kg/666.7m2、3335.0 kg/666.7m2、3068.2 kg/666.7m2,它们与丽薯6号3430.3 kg/666.7m2的薯块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且薯肉为黄色,深受市场欢迎。通过栽培技术的改进,S10-642、云薯304、云薯902马铃薯新品种(系)在云南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蔗糖水解制取结晶果糖技术研究
《甘蔗糖业 》 2021
摘要:为提升制糖产业的综合效益,以白砂糖为原料开发附加值更高的结晶果糖,探讨用蔗糖原料制取高纯度结晶果糖的最优工艺方法.实验以高浓度蔗糖液(55%w/w)为原料,食品酸味剂柠檬酸为水解剂,通过蔗糖水解、脱色、阴阳离子树脂除盐,以钙型树脂分离、纯化果葡糖液,在常温下得到结晶果糖和结晶葡萄糖.实验优化蔗糖最佳水解工艺条件:水解温度80℃,水解时间4.0 h,柠檬酸用量0.50%,蔗糖水解率为100%;果糖结晶工艺条件:在水-乙醇比例为1:4的体系下,果糖纯度88%以上、糖膏固形物含量87°Bx以上、晶种用量为糖膏总量5%、养晶时间48 h,果糖结晶率达到56.34%;葡萄糖结晶工艺条件:在水-乙醇比例为1:2的体系下,葡萄糖纯度65%以上、糖膏固形物含量83°Bx以上、晶种用量为糖膏总量5%、养晶时间48 h,葡萄糖结晶率达到63.27%.实验选择高浓度蔗糖液水解及常温下结晶的方式,可降低能源消耗,同时通过将纯度65%以上的葡萄糖液直接结晶分离,使母液中果糖纯度从33.3%提升至60.2%,起到了分离纯化果糖液的效果,有效减轻果葡糖液的分离负荷.


潜在益生乳酸菌分离和鉴定研究进展
《中国酿造 》 2021
摘要:利用益生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是当前营养健康领域最具前景的方向之一。乳酸菌是食品中常用的益生菌,迄今为止,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仅从人的胃肠道分离的乳酸菌可在食品中使用。而越来越多的研究从食品来源中分离出具有益生功能的菌株以扩大益生菌的选择范围。随着分子生物学和检测分析等技术的发展,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全基因组测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FQ-PCR)等技术可以鉴定到亚种及菌株水平上的益生菌。鉴于分离鉴定技术是益生菌安全规范应用的先决条件,该文综述了近年来针对潜在益生乳酸菌有效分离和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益生乳酸菌自主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钝裂银莲花花色素合成相关基因qRT-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园艺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适合于钝裂银莲花类黄酮/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q RT-PCR表达分析时的内参基因,根据钝裂银莲花蓝/白不同花色花器官组织的转录组测序结果,选取了多聚泛素酶基因(polyubiquitin,UBQ)、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β-TUB)、水通道蛋白基因(aquaporin,AQP)、肌动蛋白基因(actin,ACT)、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lyceraldehyde-3-phosphatedehydrogenase,GAPDH)、组蛋白基因(histone,HIS)、转录延伸因子基因(elongation factor 1-β,EF-1β)和60S核糖体蛋白基因(60S ribosomal protein L13-1,RPL13)等8个常用内参基因作为候选基因,以钝裂银莲花的叶片、茎杆和蓝/白色花器官等不同组织为试验材料,通过qRT-PCR检测这8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情况,利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等软件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8个候选内参基因中,UBQ表现最稳定,而β-TUB相对稳定性最差。以最稳定的UBQ为内参对钝裂银莲花类黄酮/花青素合成途径中16个相关基因表达情况进行q RT-PCR分析,结果与前期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UBQ为钝裂银莲花花色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的最适内参基因。
关键词: 钝裂银莲花 实时荧光定量PCR 内参基因 筛选 稳定性 类黄酮/花青素合成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