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morphology(模糊匹配)
65条记录
加工兼鲜食型优质甘薯品种"徐紫3号"山地栽培密度试验

云南农业科技 2025

摘要:为筛选出甘薯品种“徐紫3号”在建水山地适宜的种植密度,设计了66675株/hm2、50010株/hm2、40005株/hm2和33330株/hm24种不同的种植密度,并调查了甘薯的生育时期、形态特征、地上部鲜重、薯块产量和商品薯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徐紫3号”的生育期无影响;但种植密度过大(66675株/hm2)会造成分枝数减少,商品薯率降低,小薯率增加;而种植密度过小(33330株/hm2)会造成主蔓长增加,根冠比降低,产量损失严重;只有密度在40005株/hm2与50010株/hm2时,田间产量较高,折合单产分别为35217 kg/hm2和35661 kg/hm2,且能保持较高的商品薯率。综上所述,建水县山区坡耕地种植“徐紫3号”的密度应在40005~50010株/hm2为宜。

关键词: 甘薯 种植密度 形态特征 生育时期 栽培密度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芒果蓝色切梢象甲成虫形态特征及产卵行为研究

南方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芒果蓝色切梢象甲成虫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成虫产卵行为及产卵选择性,为该虫田间识别、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研究及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调查、录制视频和室内显微观察的方法,描述并记录芒果蓝色切梢象甲成虫的形态特征、为害芒果嫩梢的特点,并研究成虫产卵行为及对嫩梢大小的产卵选择性.[结果]芒果蓝色切梢象甲成虫蓝绿色,喙细长,微弯;雄性触角着生于近喙基部1/4处,雌性着生于近喙基部1/5处.雌虫产卵行为由行走、钻切梢孔、钻产卵孔、产卵、再次钻孔、隐藏和离开7种离散的行为类别组成;每种行为类别单次发生的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钻切梢孔33.24 s、钻产卵孔144.92 s、产卵25.25 s、再次钻孔80.30 s及隐藏19.29 s.产卵时,该虫首先用喙在芒果嫩梢上连续钻切梢孔,形成数圈近螺旋形紧密排列的小孔;随后在切梢孔上方连续钻产卵孔,并在喙能达到的产卵孔底部作体积较大的卵室,最终在嫩梢上形成数条连续的近直线型排列的产卵孔.连续钻产卵孔过程中,该虫会随机选择几个产卵孔产卵,通常1个产卵孔产1粒卵,每个嫩梢上产2~8粒卵.当粗细不同的顶梢和侧梢同时存在时,93.33%的雌虫会优先选择在较粗的顶梢上产卵.[结论]芒果蓝色切梢象甲具有复杂的产卵行为,其中包括产卵前有特殊的切梢过程.产卵时雌虫会优先选择在较粗壮的嫩梢上产卵.田间可通过近螺旋形紧密排列的切梢孔和近直线型排列的产卵孔识别该虫为害.

关键词: 芒果蓝色切梢象甲 形态特征 产卵行为 产卵选择性 为害特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买麻藤种仁形态及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

中国油脂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开发利用买麻藤种仁,以云南省垂子买麻藤种仁和小叶买麻藤种仁为研究对象,对其形态指标和营养品质指标进行分析及评价,并对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元素等60项营养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垂子买麻藤种仁的长、宽、长宽比、千粒重形态指标均较大,分别是小叶买麻藤种仁的1.78、1.58、1.12倍和4.15倍;垂子买麻藤种仁的粗蛋白质(13.53%)、可溶性糖(6.25%)、总黄酮(1.09%)、γ-氨基丁酸(1.98 mg/g)、Ca(607.30 mg/kg)、Mn(46.44 mg/kg)、Ni(5.48 mg/kg)含量和硬脂酸(25.42%)、α-亚麻酸(1.49%)、γ-亚麻酸(2.63%)相对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小叶买麻藤种仁的(p<0.01),小叶买麻藤种仁的干物质(59.56%)、淀粉(53.49%)、粗脂肪(2.48%)、粗纤维(2.50%)、P(2 812.73 mg/kg)、Mg(1 619.95 mg/kg)、Na(8.41 mg/kg)、Zn(11.87 mg/kg)、Sr(2.26 mg/kg)、亮氨酸(15.13 mg/g)等10种氨基酸含量和花生酸(1.78%)、油酸(17.41%)相对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垂子买麻藤种仁的(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有约40%的营养品质指标间具有极强的相关性。综上,两种买麻藤种仁在形态指标和营养品质指标中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不同的营养特征。

关键词: 买麻藤 种仁 形态 营养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由斯里兰卡入境的甘蔗茎腐病病原分离鉴定

中国植保导刊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2020年,在由斯里兰卡入境的甘蔗种茎中发现多条发病蔗茎.通过分离培养获得菌株,对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序列比对、系统进化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形态与暗色座腔孢菌Phaeocytostroma sacchari相符.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核酸序列扩增,获得约536 bp的 目的片段,所获菌株km-1序列与P.sacchari 一致性为100%;经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菌株km-1与暗色座腔孢菌聚在同一个进化分支.致病性接种结果表明,接种后的甘蔗具茎腐病典型症状,内部组织变为橙红色,并再次分离出暗色座腔孢菌.根据形态学、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确证分离到的甘蔗茎腐病的病原菌是给南非和印度甘蔗种植国家带来严重损失的暗色座腔孢菌.

关键词: 甘蔗茎腐病 形态学特征 序列分析 致病性测定 暗色座腔孢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川西南凤仙花属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种子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川西南5个地区(峨眉山市、洪雅县、宝兴县、盐源县和盐边县)凤仙花属植物进行实地调查,在对其地理分布、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共收集凤仙花属植物22种,分布在海拔700~2 600 m地区,其中大多数分布于海拔1 400~2 600 m地区,占本次调查总数的68.0%;且多生长在山间路旁、草丛、林下湿地等湿度相对较大的地方;株高20~140 cm;花色有白色、紫色、黄色、粉色等,以黄色为主,占本次调查总数的54.0%;叶长1.85~14.95 cm,叶宽1.32~4.64 cm,叶面积2.55~33.79 cm~2;种子直径1.87~5.00 mm,千粒重0.840~8.578 g;综合分析,可将22种凤仙花分为3个等级:Ⅰ级(>3.5分)有9种,可优先大面积开发应用,Ⅱ级(3.0~3.5分)有3种,可适度推广应用,Ⅲ级(<3.0分)有10种,可小范围或暂不开发应用。综上所述,川西南地区凤仙花属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具有花形奇特、花色丰富艳丽、观赏价值高等特点。

关键词: 川西南 凤仙花属植物 地理分布 形态特征 层次分析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三江并流区域中华蜜蜂形态特征分析

蜜蜂杂志 2023

摘要:从云南省三江并流区域(怒江州、迪庆州)的8个采样点共采集27群中华蜜蜂样本,针对每群10只工蜂分别测定了 29个形态指标.以云南省其他地区及吉林、辽宁、广东、广西、四川等省份的中华蜜蜂形态学数据作为参照,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因素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云南三江并流区域中华蜜蜂种群内部呈现较大形态特征差异.与云南省其他地区及其他省份的种群相比较,亦存在显著地形态差异.三江并流区域中华蜜蜂在第五背板覆毛长度5h、后足基跗节长ML、前翅翅脉角K19/E9/L13、第三背板长T3、第四背板长T4、第四背板色度Pt4等形态指标上呈现较显著地差异性特征.

关键词: 三江并流 中华蜜蜂 形态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降解地膜在春植甘蔗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合春植甘蔗使用的降解地膜,以4种降解地膜为研究材料,研究地膜的降解特性,降解地膜处理对成熟期甘蔗株高、茎径、有效茎数目、锤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降解2号、3号持续有效覆盖时间为80 d,田间覆盖时间满足春植甘蔗萌芽对水分和温度要求;降解2号处理下地温、土壤湿度有利于甘蔗萌发;甘蔗成熟期,降解1号处理的甘蔗株高最低,聚乙烯膜处理的甘蔗茎径值最小,降解2号处理的甘蔗有效茎(77748株/hm2)值最大,降解3号处理的蔗茎锤度最高,降解2号、3号、4号处理的甘蔗产量均高于聚乙烯膜处理,但各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认为,降解膜2号有效覆盖时间满足甘蔗出苗要求,且成熟期的产量和糖分(锤度)相对较高,具备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关键词: 甘蔗 春植 降解地膜 形态特征 产量 糖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木花部特征、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2022

摘要:对不同开放状态的辣木花器官性状进行观察测量,再采用离体萌发法检测花粉活力,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检测柱头可授性.结果表明,辣木花瓣平均直径10.51 mm,随着花朵开放天数的增加,柱头逐渐伸长并高于花药,花瓣颜色逐渐加深.辣木花朵在开放第1天就有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花粉活力在开放第3天最强,柱头可授性在开放第4~5天最强,辣木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强期没有重叠.对不同开放状态的辣木花的形态特征、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强弱进行了测定分析,以期为探讨辣木繁育进化和生态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辣木杂交育种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辣木花 形态特征 花粉活力 柱头可授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茶园茶谷蛾的发生及其习性观察

环境昆虫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谷蛾Agriophara rhombata Msyr.是云南茶园一种重要的食叶害虫,属局部爆发性害虫.为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准确识别和防控该虫,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对茶谷蛾不同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测.该虫在云南全年发生4代,在茶树成龄和老叶片上用虫丝和虫粪构筑成虫苞取食.卵散产或卵粒排列成卵块,卵块多为条形或椭圆形;在温度26℃、相对湿度65%条件下,卵期7~10 d,平均9.3d;幼虫期26~35 d,平均33.1d;蛹期分别为9~17 d,平均13.9 d;雌成虫发育历期5~11 d,平均8.3d,雄成虫发育历期1~6 d,平均4.2d;化蛹时间集中在16:00-20:00之间,成虫产卵期可持续1~7d,成虫羽化高峰为17:30-20:30;观察到雌蛾产卵量19~168粒,平均达96.7粒.雌雄蛾触角有明显区别,雌蛾触角为丝状,雄蛾为双栉齿状.研究结果可为茶谷蛾的田间预测和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关键词: 茶谷蛾 为害状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外辐射生态学》新书推介

生态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紫外辐射生态学》于2021年6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此书总结近20年针对紫外辐射生态学领域所开展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结合最新国内外相关科研成果,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系统总结了紫外辐射生态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是国内外近年来唯一一部体系完整、内容全面、阐述深入的紫外辐射生态学著作,对生态学研究极具参考价值。

关键词: 紫外辐射 生态学 新书推介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