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335条记录
影响云南省杂交油菜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云南农业科技 2006

摘要:油菜种植产业化、种子杂交化是当前国内外油菜生产的主要方向,也是云南省油菜生产的必然要求。“八五”以来,云南省的杂交油菜育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杂交油菜大面积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杂交油菜产业化发展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本文就影响云南省杂交油菜产业化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百合叶片离体不定芽发生和快繁技术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CSCD

摘要:以百合叶片为材料,建立了百合叶片不定芽发生、植株再生和微繁的技术体系。研究了不同消毒时间、不同激素及其组合对叶片不定芽发生、增殖和生根的效应。结果显示,用0.1%的氯化汞对叶片消毒5 min效果较好,污染率为36%,萌动率为75%,诱导率为68.8%。MS+6-BA 2.0 mg/L+NAA 0.5 mg/L是叶片不定芽发生的适宜培养基;MS+6-BA 1.0 mg/L+NAA 0.1 mg/L是不定芽增殖的适宜培养基;MS+NAA 0.1 mg/L是生根的适宜培养基。

关键词: 百合 叶片 不定芽 快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鲜食玉米——云甜玉1号

当代蔬菜 200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柿属植物分子标记和基因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CSCD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柿属植物分子标记和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柿属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方向以及分子标记和基因工程技术在柿属植物种质资源和育种研究中的应用途径,评述了它们在柿属植物遗传育种上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柿属植物 分子标记 基因工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新品种Sp71-6180的引种试验初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6 CSCD

摘要:Sp71-6180是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1995年从墨西哥引进,经过引种疫情检测、繁殖观察、试验筛选和全省甘蔗品种区试及生产示范选择而成的优良甘蔗新品种。Sp71-6180出苗整齐,生势强,脱叶性好,成茎率高,宿根性强,为中小茎种,早熟高糖高产种。该品种通过各试验阶段表明:平均产蔗100.95t/hm2,比对照ROC10增产24.1%,比桂糖11号增产16.6%;甘蔗平均含糖分14.89%,比对照ROC10高0.58%,比桂糖11号高0.59%,其中,11月份甘蔗含糖分13.27%,较二对照高1.36%~1.63%;平均含糖15.6t/hm2,比对照ROC10增产30.1%,比桂糖11号增产25.4%。该品种适宜于旱地栽种,适应性广,经过黑穗病人工接种鉴定为1级高抗。该品种表现优良,达到国家甘蔗新品种审定标准,于2004年10月通过云南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甘蔗品种 Sp71-6180 引种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回归分析法在无土栽培营养液浓度确定中的应用

云南农业科技 2006

摘要:无土栽培中通常以测定电导率(EC)值来反映营养液中盐分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溶液含盐量与电导率呈密切的正相关。应用一元回归分析法确定某种植物在无土栽培时所需营养液含盐量与电导率间线性关系,建立直线回归方程:y=5.88x+0.28,可为该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营养液浓度配制、营养元素补给提供准确、快速的指导方法。

关键词: 回归分析 无土栽培 营养液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蛋黄果果园覆盖试验

热带农业科技 2006

摘要:在云南怒江坝7龄蛋黄果果园进行生草法(种植白喜草、铺地木兰)、覆草法(覆盖玉米秸秆、木豆枝叶)果园覆盖的田间试验,经过2004~2005年试验观察,结果表明果园覆盖处理在最干、热的5~6月,能明显降低果园空气和土壤温度,减小温差,提高相对湿度,生草处理的效应>覆草处理;提高和保持雨后土壤较高的含水量,覆草处理的效应>生草处理;显著提高土壤肥力,覆草处理的效应>生草处理。而观测的环境因素变化,有利于蛋黄果在严重干、热季节的生长发育。

关键词: 蛋黄果 果园覆盖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稻种核心种质耐低磷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CSCD

摘要:在土壤有效磷含量6.26*10-6和80*10-6条件下,对云南5个稻作区548份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进行水稻耐低磷特性间的相关性分析及耐低磷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对分蘖、相对总干重、相对地上干重、相对地下干重是评价水稻耐低磷胁迫较好的指标性状.

关键词: 云南地方稻种 核心种质 耐低磷特性 筛选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适于云南高原麦区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以云杂3号(C49S-87/98YR5)、云杂5号(K78S/01Y1-1069)为材料,在1997~2005年大面积生产制种中,对与制种纯度和产量相关的主要技术措施进行了研究,制种实践及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本行比极显著地影响制种产量,云杂3号、云杂5号的最佳父母本行比分别为2∶8和2∶6;对于C49S-87,为确保制种纯度和制种产量,制种以利用前3个分蘖穗为宜;叶龄、叶枕距、幼穗长度等均可作为制种中预测父母本花期相遇的形态指标;不育系C49S-87和K78S的制种实践表明,不育系本身的育性参数和异交结实性对建立高效制种技术起决定性作用。2003年以来,已建立了一套基于K78S的简易、高效、低成本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制种产量稳定在3 750 kg/hm2(不含该面积上的父本产量),制种纯度稳定达98%以上。

关键词: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 制种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旱地山嵛菜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200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