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元谋干热河谷区热带优良牧草引种试验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对2003年引进的15个热带优良牧草进行了适应性试验研究,以筛选出适宜元谋干热河谷种植的优良品种.结果表明,参试的15个牧草在本地区均能越旱,正常生长.产量排在前3位的品种为杂交臂形草、6901坚尼草、T58坚尼草,年均干草产量分别为28 480 KG/HM2、25 515.5 KG/HM2、24 308.5 KG/M2.杂交臂形草比对照品种1,2,3分别增产56.5%、123.9%、76.9%;6901坚尼草比对照品种1,2,3分别增产40.2%、100.7%、58.5%;T58坚尼草比对照品种1、2、3分别增产33.5%、91.2%、51%.总体看所有参试种质叶量比茎多,品质好.


云南稻核心种质苗期耐冷性及其地理生态差异
《生态环境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Nagamine等(1991)法研究了598份云南稻核心种质在稻作区划间、地州间苗期耐冷性强弱、变异程度及其地理生态差异。结果表明,稻作区划间苗期耐冷强弱差异较大,平均耐冷级别为:I(4.70)>II(4.78)>V(4.79)>III(5.34)>IV(5.36),40份强耐冷种质频率为II(45%)>I(25%)>III(22.5%)>V(5.0%)>IV(2.5%),其变异系数为II(32.22%)>I(31.28%)>V(29.65%)>III(19.66%)>IV(19.59%);揭示了苗期耐冷性与低温胁迫下水稻冬春育秧、冷泉水密切相关,其耐冷基因源是云南南部地区冬季育秧和滇中一带苗期倒春寒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苗期耐冷种质广泛存在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品种间苗期耐冷差异也明显。云南稻核心种质16个地州平均苗期耐冷强弱差异较大。根据气候、生态、云南稻种多样性及其苗期耐冷性等将云南稻作区划分为重冷害多样性贫乏区、冷害多样性中区和轻冷害区三部分。其中,曲靖、大理、楚雄、昆明和丽江5个地州平均耐冷级别3.65~4.32,0—2级苗期强耐冷种质占27.5%(2.5%~10%)和高海拔冷泉水苗期灌溉,属于重冷害多样性贫乏区;文山、红河、思茅、保山、德宏和临沧6个地州平均耐冷级别4.45~5.40,0—2级苗期耐冷种质占70%(5%~30%)和冬春育秧,属于冷害多样性中区;怒江、玉溪、昭通、迪庆和西双版纳5个地州平均耐冷级别5.05~5.87,0—2级苗期耐冷种质占2.5%(0~2.5%),属于轻冷害多样性扩散区。水稻冬春育秧和高海拔冷泉水灌溉在云南稻核心种质苗期耐冷基因源演化中起了重要作用。


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也要讲求经济效益
《安徽农学通报 》 2006
摘要:现实所需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多数是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因此,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既要讲社会效益,也要讲经济效益,不能以“纯事业单位”等为理由,为不创或少创经济效益找借口,更不能轻视或忽视创造经济效益。
关键词: 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 经济效益


生物技术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简要概述了生物技术育种的基本情况,目前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育种中使用较为广泛.基因工程发展迅速,逐渐被应用于玉米抗性育种、品质育种等方面,并且成效显著;此外利用转基因技术也成功培育出一批抗除草剂、抗病、抗虫、耐盐、耐旱等多种优良性状的玉米种质;分子标记在玉米育种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应用于种子纯度鉴定、遗传连锁图构建、基因定位、辅助选择、杂种优势预测、遗传多样性分析、杂种优势群划分等方面,并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最后展望了生物技术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前景,认为它必将成为生命科学的一种简便、快捷、高效的育种手段.


水稻丽粳2号近等基因系杂种后代耐冷性遗传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06
摘要:在昆明低温冷害条件下,以十和田×(十和田和丽粳2号BC4F5)配制的杂种BC5F1、BC5F2、BC5F3和BC5F4及亲本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丽粳2号作耐冷基因供体培育出的近等基因系进行孕穗期耐冷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1)杂种BC5F2、BC5F3和BC5F4分离群体在同一世代每穗实粒数与总粒数、结实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2)以结实率为耐冷性鉴定指标,近等基因系孕穗期耐冷性受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其主效基因的遗传率为90.97%,微效基因遗传率为3.83%,主基因和微效基因都存在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


拟婆婆纳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用拟婆婆纳幼嫩茎尖作为外植体获得了无菌植株,研究了培养基成分对拟婆婆纳增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MS+BA 1 MG/L+NAA 0.1 MG/L是理想的诱导培养基,MS+BA 0.1 MG/L+NAA 0.1 MG/L是适宜的增殖培养基,繁殖系数在20 D后可达4.3,平均苗高可达1.5 CM,且叶色油绿;MS+NAA 0.3 MG/L+IAA 0.1 MG/L是有效的生根培养基,其生根率在20 D时可达100%.将已生根的瓶苗置于室外自然光线下培养7 D后移栽过渡,在腐殖土:珍珠岩比例为3:1时,成活率可达96%.


云南番茄致病疫霉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及毒力类型
《菌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03~2004年云南省番茄致病疫霉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型、毒性因子及毒力类型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番茄致病疫霉只存在A1交配型,未发现A2交配型或自育型。甲霜灵抗性和中抗菌株是主要菌系,抗性、中抗、敏感菌株分别占测定菌株的51.2%、31.7%、17.1%。云南番茄致病疫霉居群对已知的抗性基因R1、R2、R3、R4、R6、R7、R8、R9、R10、R11有毒性,其毒性频率在9.8%~95.1%之间。测定的61个菌株中检测到26种不同的毒力类型,每种类型平均含有5.2个毒性因子,其中毒力类型1.3.4.7.9出现频率最高,为优势的毒力类型,出现频率为44.3%,其次为1.3.4.6.7.9、1.3.7.9,出现频率均为4.9%,其它23种毒力类型出现频率仅在1.6%~3.3%之间。云南番茄致病疫霉居群显示了复杂的表型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