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籼稻核心种质回交后代苗期耐冷性研究
《生态环境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早春低温和连续阴雨是导致籼稻烂秧的主要因素之一,筛选耐冷的种质资源,将耐冷性基因导入高产的籼稻品种之中是防止低温冷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加强籼籼稻杂交后代的苗期耐冷性研究,可为籼稻耐冷性育种提供条件。以235份云南籼稻核心种质和云南主栽籼稻品种滇屯502(Oryzasatica)配制的杂种F5、BC1F4、BC2F3和BC3F2代为材料,在昆明自然条件下,对亲本及其后代进行苗期(三叶)耐冷性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回交世代与杂种与亲本间的苗期耐冷强弱差异较大,总体趋势为回交供体亲本>F5>BC1F4>BC2F3>BC3F2;揭示了随着回交世代的增加,其回交杂种苗期耐冷性减弱,越来越趋于轮回亲本,在耐冷育种上对回交供体亲本及其早世代材料进行选择更易获得苗期强耐冷材料。(2)同一稻作区,回交供体亲本的苗期耐冷强于杂种后代;稻作区划间,回交供体亲本及杂种F5总趋势相近,滇中一季籼稻粳稻区和滇东北高原粳稻区材料耐冷最强,而BC1F4、BC2F3和BC3F23个回交世代存在一定差异。


丽江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研究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 2007 CSCD
摘要:报道丽江市国家重点保护的34种野生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分析了这些药用植物资源的基本特点和用途,并探讨其保护和开发利用。


培育水稻主要产量性状杂优近等基因系探讨
《西南农业学报 》 2007 CSCD
摘要:为了阐明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探寻水稻杂种优势研究的新方法。用有代表性的6个保持系和8个恢复系为父本,以滇粳优1号和明恢63为母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对各主要产量性状进行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用亲本的各产量性状具有不同的一般配合力表现;杂交F1组合的各产量性状特殊配合力有明显差异;F1代各组合的各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差异显著。提出根据主要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和特殊配合力表现筛选出产量性状杂种优势明显的组合针对特定的产量性状进行连续选择回交,培育产量性状杂种优势近等基因系,将杂种优势这一复杂数量性状分解为单个孟得尔因子来研究,进而研究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这一方法必要而可行,所培育的各产量性状杂种优势近等基因系对育种工作也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食用玫瑰花中18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气相色谱测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气相色谱仪,建立了食用玫瑰花中18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样品中农药残留2次用乙腈提取;弗罗里硅土层析柱净化中依次用30mL三氯甲烷-乙酸乙酯(9∶1,V/V)、30mL乙酸乙酯-甲醇(1∶1,V/V)作为洗脱剂。样液浓缩后注入气相色谱仪中,用双毛细管柱(DB-1、DB-17)分离、双火焰光度检测器(FPD1、FPD2)测定。制备得到的样液清亮透明,测定结果18种有机磷农药3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67.23%~108.6%,相对标准偏差2.22%~14.26%。方法检出限为0.006~0.020mg·kg-1。建立的方法具有测定有机磷农药种类多、净化效果好、准确度和精密度高等优点。
转PinII基因抗虫水稻后代的农艺性状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7 CSCD
摘要:对转PinII基因抗虫水稻T0、T1、T2代群体的株高、穗长、穗总粒、结实率、千粒重以及田间虫害发生率进行了研究,从中选出有利用价值的广谱抗虫性增强的材料20份,同时获得了一些矮化和分蘖能力增强的材料,这些工作对水稻抗虫新品种选育以及水稻基因功能分析和基因分离克隆具有重要意义。


大蚕活动蚕台饲育技术
《农村实用技术 》 2007
摘要:大蚕饲养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养蚕阶段,传统的蚕簸饲养的方式中,近2.5千克的蚕簸每天要搬动3 ̄4次,饲养1盒蚕种,每天要搬动蚕簸120多次,费时费力。蚕台是对传统蚕簸饲养方式的一种改进方式。是一种投资较少、省力化的养蚕设备,一般分为固定蚕台和


中国红皮砂梨品种的SSR标记分析
《园艺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技术对29个砂梨品种或类型(主要为红皮型)做了鉴定,并对其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6对SSR引物(BGA35、KU10、BGT23b、NH004a、NH011b和NH015a)均扩增出了较多的等位基因。NH004a位点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杂合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都较高,显示了良好的品种鉴定能力。除3对品种或类型可能为同物异名或芽变类型无法区分开外,6对引物组合可以成功地鉴定其它品种。聚类分析可以将29个砂梨品种(类型)明显分成4个组。第Ⅰ组全部来自云南,其中包括2个绿皮砂梨品种,其余为红皮砂梨,说明该组内红皮砂梨的祖先可能与这些绿皮砂梨亲缘关系很近。在第Ⅱ、Ⅲ组中,来自四川会理的红梨品种和云南的红梨品种交叉组合,可能是两地间品种交流的历史反映。第Ⅳ组中来自四川会理的‘香酥梨’、‘栽秧梨’,原产云南弥渡的‘弥渡香酥梨’以及原产云南丽江的‘长水火把梨’相互间及与其它梨的亲缘关系均较远。分布在云南各地的火把梨可能有不同的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