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应用~(15)N研究烤烟对秸秆N素的吸收利用
《西南农业学报 》 2007 CSCD
摘要:应用原子示踪法把15N标记在油菜秸秆内,再用标记后的油菜秸秆与硝酸铵不同比例配合施用,研究烤烟对菜籽秸秆N素的吸收利用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秸秆中的15N在烟株体内利用率较低(0.088%~5.37%),在土壤中残留率较高(75.65%~85.06%)。不同生育时期烤烟对秸秆中15N的利用率为上部叶成熟期(中部叶成熟期(下部叶成熟期,不同部位对秸秆中15N利用率为叶(茎(根(顶,中部叶(上部叶(下部叶。试验中发现烟株各部位吸收秸秆15N百分数随着秸秆施用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试验还证明,25%秸秆肥处理15N利用率最高,土壤残留率最低,15N平衡差值最适中,有利于当季作物对秸秆15N的吸收,100%秸秆肥处理15N利用率最低,损失最少,土壤残留率最高,有利于土壤培肥。当秸秆肥用量比为25%时,所配施的硝酸铵基、追施各1/2可减少根、茎、顶对秸秆15N的吸收,增加根际土壤"AN"值,从而有利于叶片对秸秆15N的吸收。


云南昌宁蔗区不同耕层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
《土壤通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蔗园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不管是在旱地蔗园还是在水田蔗园,0~30cm土层的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主要养分含量明显高于30~60cm的土层,但全氮、全磷、全钾在0~30cm土层与30~60cm土层之间没有明显的变化。(2)旱地蔗园的有效铁、有效锰和有效铜0~30cm土层比30~60cm土层高,有效锌含量在0~30cm的土层与30~60cm的土层之间变化不大。


云南软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及其温度敏感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07 CSCD
摘要:选用毫屁、毫木西、毫安弄和毫安旺4个云南软米品种分别与高直链淀粉含量的桂朝2号和糯稻杂交,其F1的直链淀粉含量均居于双亲之间,偏向于含量高的亲本,F2和BC1F1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别符合3∶1和1∶1的分离比例,表明这4个软米品种均可能受与wx等位的隐性基因控制。对43份云南软米的温度敏感性研究发现,毫木占、毫安旺、毫木吕娘、毫好嫩、大憨谷、毫磨牙、毫磨(莫)允、毫八宛、毫闷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成熟时,直链淀粉含量变化较小,对温度比较弱感,在云南软米育种中将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可以作为软米育种的骨干亲本。


竹芋产量、淀粉含量和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7 CSCD
摘要:对5个竹芋品种产量,淀粉含量和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竹芋产量在7500~37500 kg/hm2之间,淀粉含量为10%~15%。品种间淀粉含量不同,淀粉糊化特性也存在一定差异,泰国竹芋和勐养竹芋因产量高且淀粉含量较高而优于其它品种。同时,泰国竹芋的峰值粘度较高,凝胶性较强,硬度相对较小,但其热稳定性稍差。竹芋淀粉与其它薯类淀粉比较,表现为峰值粘度低于马铃薯和芭蕉芋淀粉,但其热稳定性高,淀粉糊硬度低。


中国地方粳稻资源特征特性评价及多样性分布
《西南农业学报 》 2007 CSCD
摘要:通过规范整理17 858份中国地方粳稻种资源的特征特性相关资料信息,中国地方粳稻种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云南是粳稻种资源多样性集中的一个区域,故重点整合云南3141份地方粳稻种资源资料信息。针对稻种资源的主要特征特性,尤其是红米等特种稻类型资源,利用G IS等手段分别从地理分布、早中晚稻、水陆稻、特种稻、抗性、米质等6个部分进行统计和分析,进一步摸清了中国特别是云南地方粳稻种资源的特征特性、分布和多样性的表现,其分析结果可为稻作各领域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不同色袋对红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山西果树 》 2007
摘要:试验通过采用不同颜色膜袋对红梨果实进行套袋来验证哪种颜色袋最适合提高红梨品质。通过对比选择出合适的为单层白色膜袋,可使果实外观及色泽有进一步的提高,并提供了各种处理与对照的糖、酸、花青素、叶绿素数据,以期为生产提供背景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