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不同基因型全生育期耐低磷能力的鉴定、评价指标
《西南农业学报 》 2007 CSCD
摘要:本试验对前人用不同方法筛选出的98份耐低磷种质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全生育期耐低磷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各品种在低磷条件下生长,各性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减弱。具体表现为抽穗期延迟,株高变矮,分蘖减弱,籽粒重减轻,生物重降低。通过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相对值的变异范围、平均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认为以相对单株籽粒重和相对分蘖数相结合作为水稻全生育期耐低磷能力的鉴定指标即可。同时鉴定出23个典型耐低磷品种。这些材料可以作为进一步进行耐低磷的机理及其分子研究的基础材料。


中国蓖麻杂种优势育种研究的现状及建议
《云南农业科技 》 2007
摘要:蓖麻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具有特殊用途和很高的经济价值。国内外许多科研机构对其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进行了研究。国外对于蓖麻杂优育种与遗传研究的工作开展得比较早[1]。1950年美国C1aasen等[2]发现N型雌性单株,其雌性由1对隐性基因(f)控制,当其纯合时,植株为雌性单株,杂合则为正常的两性株。


7个果蔗品种DTOPSIS法综合评价
《甘蔗糖业 》 2007
摘要:本文采用DTOPSIS法对引进的7个果蔗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四川北鳝蔗和同安果蔗综合性状最优,温岭果蔗最差。


高原粳稻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 2007 CSCD
摘要:为探索高原粳稻的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云南省2003和2004年中北部高原粳稻区多点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北部粳稻的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序依次为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全生育期、结实率、穗总粒数,为云南中北部高原粳稻品种选育决策和优质栽培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表3,参10。


中小种子企业加强管理与经营应该注意的6个方面
《种子世界 》 2007
摘要:我国种子行业进行了彻底的改革,种子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小种子企业生存压力也进一步加大。中小种子企业要从种子质量,人员队伍建设,销售管理,品牌


水稻粳掉3号近等基因系耐冷性状的遗传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7 CSCD
摘要: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分离世代加不分离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云南稻种粳掉3号与十和田构建的近等基因系(NILs)的衍生后代家系群体的孕穗期耐冷性状进行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结实率和穗长性状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E-1)构成,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5.64%和27.51%;株高和穗下节长均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共同控制。独立的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都存在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8.88%和54.19%;穗颈长是由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E-2)构成,主基因遗传率为91.37%。


家蚕人工性别控制与应用
《云南农业科技 》 2007
摘要:自然界绝大多数生物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的数量大体保持着平衡,一般情况下家蚕的雌雄性比为1∶1,但家蚕雌雄性别间的经济价值具有较大差异,每条雌蚕要产生300~800粒蚕卵,需将相当大的一部分营养用于制造蚕卵,因此雄蚕的蚕茧出丝率和担桑产丝量比雌蚕高15%~20%,且雄蚕体质强健、出丝量高、茧丝质量好,因而在丝茧育中人们希望专养雄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