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三种滇黄精资源多糖及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关系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黄精多糖是黄精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滇黄精种质资源多糖变化规律与其代谢酶活性的相关性,了解差异种质滇黄精多糖积累差异的生理基础,对滇黄精良种选育、质量控制和道地药材品质挖掘有着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云南省13份滇黄精资源的多糖含量,筛选其中3种多糖含量显著差异的滇黄精种质,测定其果糖、蔗糖和葡萄糖含量变化特征,以及蔗糖合成酶、磷酸蔗糖合成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酸性转化酶和中性转化酶的酶活性,并分析多糖含量变化与糖代谢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云南省13份滇黄精种质的多糖含量差异显著,含量变化为7.63%~29.36%;对多糖低含量(H1)、中含量(H9)和高含量(H12)的3份差异种质滇黄精进行分析发现,其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蔗糖>果糖>葡萄糖,且其含量随多糖含量的增加而增加;5种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中性转化酶>酸性转化酶>磷酸蔗糖合成酶>蔗糖合成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且酶活性随多糖含量升高而升高;蔗糖含量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蔗糖含量与中性转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中性转化酶活性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推测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ase、中性转化酶NI是不同种质滇黄精多糖合成的关键酶.


木薯农艺性状及品质对不同海拔梯度的响应
《农学学报 》 2022
摘要:为了探究木薯农艺性状及块根品质对不同海拔梯度的响应,进而明确海拔梯度变化对木薯生长的影响.以木薯品种'SC205'、'GR4'为材料,于800~1600 m的海拔上种植.同海拔木薯的株高、茎粗、主茎高和落叶高度随时间不断增加而增加,但同时间段,随海拔升高呈降低趋势,2个品种在8—10月生长最快,11月生长相对缓慢,到12月生长基本停止;随海拔梯度升高,同一木薯品种块根品质呈上升趋势,除粗纤维含量外,其他均差异达极显著;同海拔不同木薯品种间,除粗纤维含量外差异显著;块根品质含量最高多出现在海拔1400 m,最低在海拔1000 m或800 m.不同海拔下,海拔800 m、1000 m木薯生长旺盛,海拔1400 m块根品质相对较好,生产上应根据用途选择适宜的木薯种植海拔.


秋季在幼龄杧果树行间种植粮经作物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前景
《热带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为充分利用金沙江干热河谷自然资源,提高杧果种植后1~3年果园的经济效益,增加果农收入.2015—2017年(即本区杧果种植后1—3年),秋季在杧果树行带间种植鲜食玉米、无筋豆、三月瓜、番茄、洋葱,初步分析种植短作作物后果园的效益,总结套种粮经作物关键的栽培技术:种植短作前,翻耕果树行间带土地,作物和良种选择、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和科学的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和防治、作物采收后及时清园等措施.提出了秋季在幼龄杧果树行间种植短作作物的应用前景:在幼龄杧果树行间种植5种粮经作物,均能以短养长,年增加幼龄杧果园收入5.1~16.7万元/hm2,填补种植杧果的成本和部分管理成本.
关键词: 幼龄杧果树行间 种植 秋季 粮经作物 关键技术 应用前景


国家糖料体系区试示范甘蔗新品种(系)病情调查与抗性分析
《中国糖料 》 2022
摘要:甘蔗生产存在土壤长期连作、种苗无性繁殖连作、宿根栽培连作等固有特性,蔗区气候复杂多变,加之生长期长达一年之久,历经春夏秋冬四季,病多虫多侵染时间长,灾害性病虫常发重发,使甘蔗受损极为严重.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是解决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根本途径.本研究对2020—2021年国家糖料体系开远综合试验站区试和示范48个甘蔗新品种(系)病情进行了系统调查,并采样检测3种花叶病病毒和Bru1基因,分析明确各新品种(系)对常见甘蔗灾害性病害的发病程度和Bru1基因分布状况,为甘蔗新品种合理布局与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48个参试甘蔗新品种(系)100%感染花叶病,病株率在30%以上的多达29个,其中感染甘蔗花叶病毒(SCMV)无、感染高粱花叶病毒(SrMV)有16个,感染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CSMV)有48个;有20个发生黑穗病,以'云蔗11-1204'、'柳城09-15'、'云蔗11-1074'、'粤甘51号'发病较重,病株率分别为23.0%、20.0%、15.0%、11.0%;有37个发生褐条病、30个发生梢腐病、13个发生锈病、10个发生叶焦病、10个发生轮斑病、5个发生褐斑病,其中'粤甘49号'、'桂糖13-386'、'海蔗28号'、'粤甘52号'、'中糖1301'、'云瑞10-187'重度感染锈病,'柳城09-19'、'粤甘53号'、'中糖1301'、'中蔗13号'重度感染梢腐病,'福农09-6201'、'闽糖11-610'重度感染褐条病,'闽糖11-610'重度感染叶焦病,'云蔗11-3898'重度感染眼斑病,'中蔗13号'重度感染轮斑病;有16个未检测到Bru1基因、有32个检测到Bru1基因.结果显示,甘蔗花叶病、黑穗病、褐条病、梢腐病、锈病是云南蔗区重要的灾害性病害,SCSMV是花叶病优势病毒,应给予高度关注,建议生产上合理使用调查明确的抗病新品种,不宜种植感病品种和加大淘汰感病主栽品种,从根本上控制病害流行成灾,增强防灾减灾夺丰收能力.
关键词: 甘蔗;新品种(系);国家糖料体系;区试示范;病情调查;抗性分析


野生柳生金针菇和金针菇的分离、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
《菌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自滇西北地区的2份野生大型真菌标本,通过形态学及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柳生金针菇Flammulina rossica和金针菇F.filiformis.以分离纯化保藏的菌株Mdr-02和Mdr-09作为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特性和驯化栽培研究,采用碳源、氮源、无机盐、pH和温度5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从中挑选出4个较优因素的3个最优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柳生金针菇菌丝的最适生长碳源为麦芽浸粉,最适生长氮源为豆饼粉,最适无机盐为碳酸钙,最适生长温度为24℃,最适pH为6.0;金针菇菌丝最适碳源为麦芽浸粉,最适氮源为酵母粉,最适无机盐为硫酸镁,最适生长温度为24℃,最适pH为6.0.此外,本研究首次成功驯化了柳生金针菇并获得了一株可选育的金针菇菌株,为野生金针菇种质资源开发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切分方式对鲜切黄瓜贮藏品质与微生物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新鲜黄瓜为试材,分别将黄瓜切分为丁状、段状和片状,在4℃条件下贮藏,研究了不同切分方式对鲜切黄瓜贮藏期间生理生化品质及微生物的影响,以期为鲜切黄瓜的加工和贮藏保鲜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贮藏期间,鲜切黄瓜的失重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大肠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呈上升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则呈下降趋势.切丁的鲜切黄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速率与失重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微生物指标的上升速率最大,受损程度大,更易衰老.与切段方式相比,切片方式更有利于延缓鲜切黄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的下降与失重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以及微生物数量的上升.贮藏第8天,切段与切丁的鲜切黄瓜菌落总数指标均已达到销售极限,切片的鲜切黄瓜的菌落总数已接近销售极限.总的来说,切片方式更利于黄瓜的贮藏.


蓝莓LFY基因表达量与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关系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南高丛蓝莓夏普蓝一年多次开花的成花机理,为后续花期调控措施的制定和成花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结合夏普蓝不同生育阶段腋芽中LFY基因表达量与对应时期内源激素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探索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LFY基因表达量峰值与ABA含量峰值总会交替出现;5次LFY基因表达高峰中,仅第2次与第3次峰值之间出现两次IAA含量的峰值,其余时刻的IAA含量一致维持在较低水平;LFY基因峰值发生期间,乙烯代谢前体ACC的波动折线以2018年8月20日为界点,前端的波动折线顺时针旋转180.后几乎能与后端的波动折线相重合;细胞分裂素CTK除最高峰值外,还出现3次小波峰,3次小高峰对应着春梢、夏梢、秋梢的伸长及芽分化的发生时期;赤霉素在多场合下均表现为两两之间差异显著,赤霉素的高低间或发生,与其它内源激素一起协同促进各种生理活动的发生.[结论]夏普蓝一年多次开花与内源ABA不断诱导花芽分化有必然的联系;ACC浓度无论高低,都对应有LFY基因峰值的发生,表明乙烯代谢前体ACC具有调控花器官的作用,并以调控花性别分化过程为主;细胞分裂素CTK浓度的提高有利于春梢、夏梢、秋梢的伸长及芽分化;赤霉素一直活跃在生育期全过程,具有与其它激素协同促进各项生理活动的作用;内源激素IAA成花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油菜-烤烟轮作体系中油菜秸秆还田方式及钾肥减量对烤烟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烤烟-油菜轮作体系下,探讨油菜秸秆还田对烤烟化学钾肥减量的潜力,研究秸秆还田后烤烟钾肥的利用效率,为该轮作体系下秸秆资源化利用及钾肥减量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试验针对一年两熟制的烤烟-油菜轮作模式,以K326品种烤烟和油菜秸秆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同N、P、K化肥用量和秸秆直接还田(S)和腐熟后还田(DS)8个处理:(1)NP;(2)NPK(对照);(3)NP+85%K+S;(4)NP+70%K+S;(5)NP+55%K+S;(6)NP+85%K+DS;(7)NP+70%K+DS;(8)NP+55%K+DS,分析不同处理对烤烟产量、产值、钾素吸收量、钾肥利用率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油菜秸秆腐熟还田减施钾肥30%处理烤烟产值最高,两年产值分别为78662元hm—2和81071元hm—2.秸秆腐熟后还田处理的烤烟钾素吸收总量要高于秸秆直接还田处理,秸秆腐熟后还田减施钾肥30%处理最高.两种还田方式连续秸秆还田后,有利于提高钾肥利用率,秸秆腐熟后还田处理的钾肥利用率高于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两种秸秆还田方式在减施化学钾肥15~30%时,土壤钾素盈余仍高于对照处理,最高为秸秆直接还田减施钾肥15%处理.[结论]在烤烟-油菜轮作模式下,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腐熟后还田均可减少烤烟季化学钾肥投入量30%,采用秸秆腐熟还田烤烟的产量、产值和钾肥利用率等均要好于秸秆直接还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