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茶产业发展研究(Ⅲ):促进云南茶产业发展的9大重点工程
《云南农业科技 》 2022
摘要:产业要发展,路径是关键.文章提出了云南促进茶产业发展的9大重点工程,即生态茶园建设工程、古茶树资源开发保护工程、茶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茶产业规模化建设工程、云茶品牌建设工程、云南茶文化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工程、云茶科技支撑体系工程、茶产业宣传推介工程,通过阐述9大重点工程的实施方向和重点,为促进云南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两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对盆栽大丽菊的矮化效应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为探究不同浓度多效唑与丁酰肼对盆栽大丽菊的矮化效应,以盆栽玫红双色大丽菊为试验材料,采用生长延缓剂丁酰肼、多效唑定期定量喷施大丽菊幼苗,调查两种生长延缓剂对盆栽大丽菊株型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酰肼与多效唑两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对玫红双色大丽菊的株高、冠幅、叶长、叶宽、叶绿素含量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150 mg·L-1多效唑浓度处理下,植株得到较好的矮化,不影响叶形,能够使叶色加深,叶片增厚,植物抗逆性增强,使得株型紧凑饱满,观赏效果较好;2500 mg·L-1丁酰肼处理下,植株矮化、株型紧凑、叶片浓绿增厚、抗逆性加强的效果最佳.整体上丁酰肼对玫红双色大丽菊起到的矮化效应好于多效唑,更适合作为玫红大丽菊矮化栽培的处理剂.
关键词: 多效唑;丁酰肼;矮化;大丽菊


云南苹果白纹羽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中国南方果树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云南苹果产区是否发生白纹羽病,本文按照柯赫氏法则,采用组织分离法和苹果枝条离体接种法,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鉴定分离物的生物学归属.结果表明,分离菌株STX1.E.3、TJX-6、Y8-8与ZTZS-6在离体条件下能侵染苹果枝条,并在枝条表面形成白色丝网状菌索和褐色的水渍状圆形病斑,它们都属于引起苹果白纹羽病的褐座坚壳菌Rosellinia necatrix(Hart.)Berl.该病菌在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曲靖市马龙区、昆明市西山区和昭通市鲁甸县均有分布.这是云南省苹果白纹羽病的首次报道,为该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滇东南西方蜜蜂两种病虫害防治分析
《蜜蜂杂志 》 2022
摘要:近两年在本所定地饲养西方蜜蜂,由于周围饲养的西方蜜蜂数量较少,以及蜜源结构发生变化,造成西方蜜蜂白垩病和大、小蜂螨等病虫害防治也出现了变化。为了弄清准确的防治时间和治疗效果,摸索适合当地优质高产的饲养技术。经过长期防治实验,总结了一些方法,供同行参考。


氟啶胺在三七中的降解行为及安全性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明确氟啶胺在三七上的降解行业和残留风险,为氟啶胺的安全使用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在云南省沾益、石林、弥勒、丘北开展了氟啶胺在三七上的规范残留试验,并建立了三七中氟啶胺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残留分析方法.[结果]氟啶胺在三七和土壤基质中的回收率为82%~103%,相对标准偏差(RSDs)为1%~13%,定量限(LOQs)为0.01~0.02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胺在三七植株上的半衰期为6.5~7.4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0.0~30.1 d,在根际土壤和三七根系中的消解不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将50%氟啶胺悬浮剂分别按其有效成分250和375 g/hm2的剂量喷雾施药3~4次,施药间隔为7 d,末次施药后7、14、21 d三七块根中氟啶胺的残留量均<1 mg/kg,三七须根中氟啶胺的残留量均<2 mg/kg,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氟啶胺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0.45 mg,风险概率(RQ)为71.4%,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结论]氟啶胺在作物和环境中属于易于降解的农药,目前中国制定氟啶胺在三七块根中的最大残留量(MRL值)为1 mg/kg,三七须根中的MRL值为2 mg/kg,采用50%氟啶胺悬浮剂防治三七病害时,建议按照最高推荐剂量有效成分250 g/hm2最多施药3次,安全采收间隔期为7 d.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测定蔬菜甲醛含量及风险评估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蔬菜中甲醛含量测定的快速方法,明确蔬菜中甲醛的残留情况,掌握蔬菜中甲醛含量对人群的膳食暴露风险.[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关键实验条件,建立蔬菜中甲醛含量测定的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分析383个蔬菜样品中的甲醛含量,利用点评估的方法结合膳食数据对蔬菜中甲醛的暴露风险进行评估.[结果]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测定蔬菜中甲醛含量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45、1.5 mg/kg,在1.5、7.5、15 mg/kg添加水平下,回收率在86.33%~92.40%,相对标准偏差为2.23%~4.21%;不同蔬菜中甲醛的检出率为5.00%~72.73%,总检出率为26.37%,不同蔬菜的检出平均值在0.47~1.67 mg/kg;不同蔬菜中甲醛含量对一般人群的膳食暴露水平为0.0019~0.068 mg/kg(bw/d),安全限值(MOS)为14.1~289.8,蔬菜中甲醛含量对不同人群的膳食暴露水平为0.0060~0.15 mg/kg(bw/d),MOS在10.1~33.3,所有评估的MOS均大于1.[结论]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能快速测定蔬菜中的甲醛含量,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蔬菜中甲醛残留量的膳食摄入风险较低,在可接受范围内.


缓效和速效氮配施对春玉米产量、养分积累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稳定性缓释肥与尿素配施的玉米增产增效效应,采用田间试验,设5种处理,CK(不施肥)、NPK(习惯施肥)、80%C(80%缓释肥)、60%C+20%Ub(60%缓释肥+20%尿素基肥)和60%C+20%Ut(60%缓释肥+20%尿素追肥).结果 表明,60%C+20%Ut处理能够增加有效行粒数和百粒重,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达10256 kg/hm2.各处理玉米整株养分含量和积累量均表现出氮>钾>磷,玉米养分积累量以玉米子粒和叶的氮积累量最高,分别为153.87、106.76 kg/hm2;玉米茎对K的积累量最多,以60%C+20%U处理最高,为83.75 kg/hm2;60%C+20%Ub和60%C+20%Ut处理均能提高氮肥农学效率、偏生产力、表观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在经济效益上,60%C+20%Ut处理的纯收入最高.综上,在贵州黄壤区氮肥减量20%下的缓释肥和尿素配施更能促进玉米高产,达到减氮增产增效的目标.
关键词: 春玉米;氮肥运作;产量;肥料利用效率


云南茶产业发展研究(Ⅱ):推进云南茶产业发展三产融合的任务举措
《云南农业科技 》 2022
摘要:1重点急需解决的主要科技支撑问题针对云南茶园低产低效、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筛选适宜云南省的优质高产茶品种,研发并集成标准化茶园建设(改造)、绿色防控、省力化栽培和加工技术,构建茶叶生态绿色高效生产模式;研发生态茶智能化采摘装备;形成优质茶的高值化加工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建议省政府支持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为项目牵头单位,开展系列攻关,“十四五”每年稳定支持茶叶所2000万元财政专项科技经费,解决茶叶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期间茶叶所申报并力争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获省二等奖5项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