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省蔬菜产业兴旺路径研究
《浙江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省蔬菜产业的高质量兴旺发展,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对云南省蔬菜产业各环节进行调研分析,借鉴山东、广东等省的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提出符合云南实际的相应对策.调研结果表明,云南蔬菜产业现阶段存在产量水平偏低、加工层级低、流通能力有限、文旅功能缺位、品牌发展滞后、组织程度松散等问题,提出实现产业链横纵向融合、各方联动、流通领域体系健全、与生态环境协调等四种发展路径.通过有针对性的四种路径,可以有效促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省蔬菜产业实现兴旺发展.


甘蔗野生种割手密和大茎野生种的黑穗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中国糖料 》 2022
摘要:为挖掘抗黑穗病甘蔗种质,采用针刺接种方法对19个割手密和6个大茎野生种质进行抗黑穗病鉴定评价.鉴定结果表明高抗(HR)材料有2个:'云农大2015-83'和'NG77-004',抗病(R)材料有1个:'云南83-1-81',抗性以上占12%;表现为中感(MS)、感病(S)和高感(HS)的材料分别有5、9和8个,各占20%、36%和3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新植蔗与宿根蔗的累计茎发病率(IS)、新植蔗与宿根蔗的病情发展曲线下面积(AUDPC)以及IS与AUDPC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参试材料可聚类分为5类,抗病反应最好的第1类材料为'云农大2015-83'、'NG77-004'、'Q171'和'云南83-1-81'共4个,占总体14.3%,第2、3、4和5类分别有11、6、3和4个,分别占总体39.3%、21.4%、10.7%和14.3%.
关键词: 甘蔗 割手密 大茎野生种 黑穗病 抗性鉴定 针刺接种


辣椒适应非生物胁迫的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非生物胁迫是危害当今全球农业区域的主要因素之一,对蔬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显著影响,如何提高蔬菜的抗逆性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辣椒作为国内种植面积跃居第一位的大宗蔬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培育具有较强抗逆能力的辣椒品种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基于此,本文重点综述了辣椒响应温度胁迫、盐碱胁迫、水分胁迫及重金属胁迫在形态、生理生化及分子层面的研究近况,整合了各胁迫下的改良措施,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为辣椒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抗逆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甘蓝与甘蓝型油菜杂交胚挽救技术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恢复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雄性不育材料的育性,以甘蓝雄性不育系GL16047为母本,甘蓝型油菜N18008为父本进行杂交,对杂交后子房和胚珠进行离体培养,筛选适合甘蓝与甘蓝型油菜杂交胚挽救培养的取材时间和培养基.结果表明,授粉后的离体时间对杂种胚的发育影响很大,过早或过晚取样对子房出胚率都有影响.授粉后第5天取样进行离体子房培养,子房生长量小,出胚数少;授粉后第10天取样进行离体子房培养,随着授粉后时间的延长,杂种核和卵细胞的代谢不协调对杂种胚发育的影响增大,出胚数减少;胚龄的大小决定出胚率,种胚过小脱离母体后离体培养难度较大不容易存活,出胚率低,胚成活最短时间在授粉后第16天,超过24 d取样,受精后期异源遗传物质的导入致使胚珠内遗传不协调,胚容易出现败育,出胚率降低.NAA、6-BA两种激素对离体子房和胚珠的发育和形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NAA浓度相同,子房培养以1.0 mg/L 6-BA效果最好,胚珠培养以5.0 mg/L 6-BA效果最好.以授粉后第8天为子房培养适宜取样时间,授粉后第20天为胚珠培养适宜取样时间;以MS+1.0 mg/L 6-BA+1.0 mg/L NAA+1.0 mg/L KT+活性炭1000 mg/L培养基适宜子房培养,MS+5.0 mg/L 6-BA+1.0 mg/L NAA+1.0 mg/L KT+活性炭1000 mg/L培养基适于胚珠培养.
关键词: 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雄性不育 甘蓝型油菜 胚挽救


杂交中稻品种产量及其氮素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水稻生产氮肥利用效率,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对环境污染,并为水稻大面积生产选择氮高效率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利用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衰减指数作为鉴评方法,筛选出的氮高效率品种进入区试而审定的20个杂交中稻品种及对照品种宜香2115(迟熟品种)和辐优838(中熟品种)为材料,比较了品种间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及其衰减指数、产量、地上干物重、收获指数与氮素利用效率等研究指标。【结果】中迟熟品种13个、中熟品种7个,与区试对照品种相比,叶绿素含量(SPAD值)衰减指数、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干物重生产效率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分别显著提高14.22%~54.32%、2.58%~8.35%、2.59%~8.51%、3.80%~19.02%和5.62%~25.73%,其中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干物重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分别与SPAD值衰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0.828**~0.941**)。进一步证明在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利用水稻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鉴评氮素利用率是完全可行的。20个审定品种中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较高的迟熟品种有内6优103、内6优1787,中熟品种为德优润禾、渝糯653、内香优1025,可作为大面积重点推广氮高效率品种。【结论】可将收获指数作为氮高效利用品种的初步筛选方法。
关键词: 杂交中稻 SPAD值衰减指数 产量 收获指数 氮素利用效率


两亲性壳聚糖/改性结冷胶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
《现代食品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开发性能更优、可生物降解的食品保鲜材料,以壳聚糖和结冷胶为原料制备可食用性复合膜.该研究通过羧甲基化和胆酸化改性壳聚糖,使其具有两亲性,并使改性后壳聚糖易溶于水;再进行羧甲基化改性结冷胶,使其在常温下为均一水溶性材料,不再形成凝胶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氢谱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该研究以改性壳聚糖为主要成膜材料,结冷胶为增强相、丙三醇为增塑剂,制备了两亲性壳聚糖/改性结冷胶复合膜,并对复合膜进行力学、热学、光学性能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55℃干燥24 h条件下,当两亲性壳聚糖与改性结冷胶质量比为5:2,丙三醇添加量为2%,此时复合膜最大热降解速率推迟到260℃左右,透明度达到84%,同时机械性能的拉伸强度值达到最大3.35 MPa,断裂伸长率达到111.00%.此条件下的复合膜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最优,透明度保持较高,感观评定较好,结冷胶的加入改善了壳聚糖的热稳定性与机械性能.
关键词: 壳聚糖;结冷胶;复合膜;透明度;机械性能


云南省小蚕人工饲料饲育成绩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改进措施-以小蚕颗粒人工饲料饲育为例
《中国蚕业 》 2022
摘要:针对云南省蚕种催青过程中的气象环境、蚕期卫生消毒防病、饲育环境中的配套设施及饲育操作、小蚕颗粒人工饲料的生产工艺与供应等影响小蚕颗粒人工饲料饲育成绩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包括:建立健全蚕种催青管理制度,不断改善催青硬件条件;增强消毒防病意识,坚持卫生防病制度;改造及改善饲料育环境条件,严格执行饲养操作规程;探索小蚕人工饲料生产的最佳工艺,建立完善饲料生产与供应体系;加快人工饲料饲育技术的研发,提高现行人工饲料品种的适应性。以期为解决小蚕颗粒人工饲料饲养中出现家蚕发育不齐与发病、饵料霉变、小蚕颗粒人工饲料保湿效果差、不同批次小蚕颗粒人工饲料吸水时间及饵料粘黏程度不同、小蚕颗粒人工饲料断供或停产等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家蚕 人工饲料 消毒防病 饵料霉变 操作规范 生产供应体系


4个甘蔗主栽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热带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短期干旱胁迫下甘蔗伸长期的生理响应,本研究以4个栽培推广面积较大的甘蔗品种'云蔗08-1609'粤糖93-159'新台糖22号'和'桂糖42号'为供试材料,采用人工盆栽控水法,设置正常浇水对照(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上)和轻度干旱(50%~60%)、中度干旱(40%~50%)和重度干旱(30%~40%)3个干旱处理,研究不同甘蔗品种在干旱胁迫下抗氧化酶系统、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系统、植株受损状况以及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4个甘蔗品种的SOD、POD、CAT和GR活性显著提高(P<0.05,下同);AsA、GSH含量随着干旱时间显著上升;除'云蔗08-1609'的GSSG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外,其他3个品种的GSSG含量不断上升;'云蔗08-1609'的GSH/GSSG值不断上升,'新台糖22号'不断下降,'粤糖93-159'和'桂糖42号'表现出先升后降;干旱胁迫造成4个品种的MDA和质膜透性显著增加,叶片相对含水率显著降低;除'桂糖42号'的ABA含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外,其他3个品种干旱胁迫下ABA含量表现为升-降-升的趋势.综上表明:干旱胁迫造成4个甘蔗品种的SOD、POD、CAT活性及GR、ABA、AsA、GSH、GSSG含量显著上升.MDA和质膜透性提高,绿叶率和叶片相对含水率下降.本研究发现不同品种甘蔗干旱胁迫下的响应规律各不相同,'云蔗08-1609'在干旱胁迫下ABA和叶片相对含水率含量最高,SOD、CAT、POD和GR活性在干旱初期响应最快,质膜透性最小.'新台糖22号'和'桂糖42号'在AsA-GSH循环中具有较高的AsA、GSH、GSSG含量.'粤糖93-159'具有较高的POD和CAT活性以及较低的MDA含量.


不同产地黄精的皂苷和多糖含量
《贵州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不同产地黄精的皂苷和多糖成分多样性,为利用化学成分挖掘黄精特异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不同产地的7种黄精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不同部位皂苷和多糖含量,并对黄精的2种化学成分及其药用价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药用部位皂苷含量为1.82%~6.49%,均值为3.23%;楚雄州武定县插甸镇、大理州永平县杉阳镇和曲靖市沾益区盘江镇的黄精皂苷含量较高,分别为6.49%、6.21%和5.84%.多糖含量为7.48%~15.23%,均值为10.29%;临沧市云县爱华镇、楚雄州武定县插甸镇和临沧市临翔区蚂蚁堆乡的黄精多糖含量较高,分别为15.23%、13.59%和12.90%.皂苷和多糖的相对标准偏差均以滇黄精最大,分别为43.25%和19.26%.非药用部位茎秆和叶片的平均皂苷含量分别为1.06%和0.19%;多糖含量分别为1.32%和3.64%.[结论]不同产地不同种间、同一种内黄精的化学成分差异较大.其中,楚雄、大理、临沧等地的黄精多糖和皂苷含量较高,滇黄精的多糖和皂苷相对标准偏差大,物种多样性较高,可在适生区大力发展黄精种植.
关键词: 黄精;产地;品种;皂苷;多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