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国蜂蜜生产现状及国内外市场形势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调查我国蜂蜜生产现状及国内外市场蜂蜜国内外市场形势,为我国蜂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依据FAO、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海关相关蜂群和蜂蜜统计数据,整理分析了1978—2019年我国蜂群数量、蜂蜜产量和产区、蜂蜜进出口贸易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掌握我国蜂蜜生产现状及进出口贸易等情况,并分析存在问题.[结果]1978—2019年我国蜂群数量、蜂蜜产量和蜂蜜平均每群产量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5%、4.44%和2.54%.我国蜂蜜产量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和西南地区,其中,浙江、河南和四川的蜂蜜产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19年这3个省份蜂蜜产量占全国蜂蜜产量的40.72%.1978—2019年,我国蜂蜜出口量及其占全球蜂蜜出口量比例波动较大,蜂蜜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国际竞争力逐渐降低,且出口市场太过依赖于欧盟和日本,其他国际市场有待开发.我国蜂蜜进口量在我国蜂蜜消费中所占比例较低,人均蜂蜜表观消费量相对较低,基本维持在240 g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我国蜂产业还存在以下问题行业不受重视,从业人员少且生产落后,蜜粉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养蜂生产形式单一;蜂蜜生产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蜂蜜品质低;蜂蜜国内外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国际竞争力较低.[建议]呼吁政府加大对养蜂业的重视和建设力度,社会各界共同探索发展现代化养蜂的新模式;应加强蜂蜜市场监督力度,树立行业标准,提高产品质量,促进蜂蜜产业良性发展;改变固有经营模式,创新经营机制,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我国传统的养蜂观念,促进蜂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蜂群数量;蜂蜜产量;进出口贸易;人均表观消费量;存在问题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土壤中分离的两株纤维素分解细菌的鉴定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细菌高酶活的菌株,并对其初步鉴定,为综合利用废弃生物质中纤维素和发掘微生物资源奠定基础。【方法】利用LB培养基分离并纯化菌株,刚果红染色实验测定其对纤维素的降解能力,基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基因序列鉴定分离物。【结果】经分离共获得34株细菌,其中5株具有较强的分解纤维素酶活性。2株细菌分别被鉴定为沙福芽孢杆菌(Bacillus safensis)和吉氏芽孢杆菌(B.gibsonii);另外3株细菌亦是芽孢杆菌,分类的具体属种尚待进一步确定。分离物5株芽孢杆菌中,沙福芽孢杆菌的纤维素酶活性最强,具有潜在的研究应用价值。【结论】原始森林长期累积枯枝落叶于林地土壤,富集有丰富的微生物类群,通过分离纯化,经鉴定获得两株细菌对纤维素具有良好的分解效果,可进一步发掘利用。


云南苹果产区蓟马种类调查
《中国南方果树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对云南昭通、泸西、马龙与丽江等几个苹果主产区苹果园蓟马种群进行调查,根据蓟马的形态学进行分类和鉴定。结果显示,云南苹果产区主要存在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黄蓟马(Thrips flavus)、花蓟马(F.intonsa)、烟蓟马(T.tabaci)、暗足蓟马(T.obscuripes)与八节黄蓟马(T.flavidulus)共6种蓟马。在昭通、丽江宁蒗、泸西各地,蓟马种类各不相同,其中,西花蓟马是最主要的种类,地区与品种分布最广泛,而八节黄蓟马、暗足蓟马与烟蓟马在云南少数地区少数苹果品种上分布。


云南大叶种茶多酚和咖啡碱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茶叶的品质包括外形和内质2个方面,而茶叶的生化成分是茶叶内质优劣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以43份云南大叶种茶为试验材料,测定其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按照NY/T 787—2004《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将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设为5项审评因子及权重分,对43份试验材料进行红茶感官审评,根据审评结果确定红茶适制性;分析试验材料的生化成分与加工成的红茶感官品质、茶类适制性之间的关系,探讨云南大叶种茶生化成分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在一定范围内,适合制作红茶,茶多酚含量与红茶的品质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咖啡碱含量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合制作红茶,茶叶中的咖啡碱含量与红茶的品质也呈一定的正相关性。通过研究茶叶生化成分与红茶品质的关系,对利用好云茶资源及筛选出红茶优异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羊肚菌单孢菌株的性亲和与营养体亲和特性
《食用菌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人工栽培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子囊果YAASMYPL6和六妹羊肚菌(M.sextelata)子囊果YAASMJN5,野生梯棱羊肚菌子囊果Zhao0001和黄色羊肚菌(Mes-19)子囊果YAASM43为材料,采用毛细管单孢分离法分离其子囊孢子获得单孢菌株,并通过基于交配型基因的分子标记方法鉴定单孢菌株的交配型。结果显示:4个样本群体中具有交配型基因MAT1-1-1和MAT1-2-1的单孢菌株比例为1∶1,3个子囊果的单孢菌株群体中检测到同时具有MAT1-1-1和MAT1-2-1的单孢菌株,且这样的菌株经过多次尖端菌丝传代培养后可获得仅有一种交配型基因的同核体菌株,证明单孢菌株群体中存在一定比率的异核体菌株。在YAASMYPL6、Zhao0001和YAASM43 3个样本群体内选择具有相同和不同交配型基因的单孢菌株进行对峙培养,发现对峙组合中表现营养体亲和的组合数量极少。性亲和但因营养体不亲和而表现出菌丝拮抗的现象,在已知食用担子菌的杂交育种中是否存在尚未被关注。


中国主产蔗区气候生态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国主产蔗区气候生态特征,为甘蔗产业规划发展、选择甘蔗优良品种、应用科学栽培技术、提高甘蔗糖料生产能力提供科学基础。【方法】根据甘蔗的生态适应性要求,以中国甘蔗主产区(广西、云南、广东)的69个县(市、区)的自然气候特征指标,进行空间分布的生态聚类分析研究,以气候相似性原则进行蔗区气象生态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中国广西、广东和云南的69个甘蔗生产县(市、区)被划分为6组生态蔗区,即亚热带湿润少光照蔗区,亚热带湿润低蒸发蔗区,热带湿润蔗区,亚热带半湿润蔗区,亚热带高湿蔗区,亚热带湿润多光照蔗区。【结论】广西蔗区主要属于亚热带湿润少光照蔗区和亚热带湿润低蒸发蔗区,年平均气温高,降雨量丰富,但日照时数少,降雨量大于蒸发量,相对湿度大;云南蔗区分为滇西为主的亚热带湿润多光照蔗区和滇南为主的亚热带半湿润蔗区;广东蔗区以粤西为主,属于热带湿润蔗区,具有高温多雨高湿的特点。


野生猕猴桃优异资源果实形态及营养成分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综合比较分析野生猕猴桃优异种质资源感官性状、形态指标、营养成分含量及营养品质,为云南省野生猕猴桃优异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大果、无毛或少毛、优质为目标,确定选优标准,通过感官和形态指标评价,筛选出优良单株LB-2、LBBH-1和XSD-1;测定总糖、总酸、维生素C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对优异资源的感官性状、形态指标及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按照品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3个优良单株与‘云猕1号’进行营养品质比较分析。【结果】果实纵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XSD-1>LB-2>LBBH-1,LB-2、LBBH-1与‘云猕1号’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果实横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LBBH-1>LB-2>XSD-1,3个优良单株与‘云猕1号’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果实侧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LBBH-1>LB-2>XSD-1,3个优良单株之间差异不显著,3者与‘云猕1号’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单果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LBBH-1>XSD-1>LB-2,3个优良单株与‘云猕1号’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总糖和总酸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LB-2>LBBH-1>XSD-1,3个优良单株均比‘云猕1号’低。糖酸比由高到低的顺序为XSD-1>LBBH-1>LB-2,风味方面XSD-1最甜,LBBH-1次之,LB-2甜味最淡。3个优良单株的维生素C含量均比‘云猕1号’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的是LB-2,LBBH-1和XSD-1均低于栽培种‘云猕1号’。综合评价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为LB-2>LBBH-1>XSD-1。【结论】营养品质由高到低的顺序为LB-2>LBBH-1>XSD-1,3个野生猕猴桃优良单株果实大小均匀,果形整齐美观,风味好,质地细嫩,汁液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草果地理分布特征及表型变异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草果资源,2019年对云南、广西7个产地进行资源调查,基于物种分布信息,结合最大信息熵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其适宜产区,同时对57份种质资源的15个果实及果穗性状进行评价。最大信息熵模型预测结果显示,草果的地理分布范围为99.1~112.8°E、20.5~30.4°N,高度适生区面积为48.14×104 km2;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及广西西部;各气候因子中,6月份降水量、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年平均温度、10月份的光照强度、最干月降水量对该物种的地理分布影响较大;资源调查发现云南是草果的主产区,产地包括滇东南、滇西北和滇西;产地间生境差异大,形成多种草果种植模式:(1)尼泊尔桤木林+草果,(2)杉木林+草果,(3)核桃林、漆树林或喜树林+草果,(4)混合原生林+草果;草果表型数据分析显示,其表型变异式样丰富,15个性状变异系数均值为27.34%,各性状中,挥发油得率的变异系数最大(53.54%),果宽变异系数最小(7.43%);相关性分析表明,果实、果穗等性状间相关性较强;基于性状的聚类分析显示,57份资源可分为7类,其中Ⅰ类、Ⅲ类和Ⅴ类包含不同的产地;主成分分析显示,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0.53%,可解释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综合性状特征筛选出18份种质资源,尤以怒江州贡山县的果实为佳。以上研究结果为揭示草果资源地理分布特征、合理规划种植区、筛选优质草果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