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色素提取专用型萝卜新品种云红萝卜2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云红萝卜2号是以雄性不育系RR05S为母本,以自交系RR18026为父本配制而成的色素提取专用型萝卜一代杂种。中晚熟,生育期70~120 d(天),羽状深裂叶,叶片绿色,叶柄深红色;肉质根钟形,肩部圆形,全入土,表皮和肉色均为紫红色,肉质根长10 cm左右,横径7 cm左右,单根质量185 g左右;萝卜红含量1.6%左右,且分布均匀,适宜加工提取萝卜红色素,每667 m2肉质根产量1 500 kg左右,色素产量25 kg左右;田间对霜霉病、软腐病、黑腐病的抗性与对照通海红萝卜相当,适合我国西南地区秋冬季或高海拔地区(海拔2 000~2 800 m)越夏栽培。


不同产地白肉灵芝的重金属含量与毒性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监测云南不同产地的白肉灵芝重金属含量变化,并对白肉灵芝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白肉灵芝中铅、镉含量,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其砷、汞含量,并采用靶标危害系数(THQ)和综合危险指数(HI)对食用白肉灵芝摄入重金属进行膳食风险评估。通过急性经口毒性、亚急性毒性等毒理学评价试验,评估白肉灵芝的食用安全性。【结果】云南省昆明、楚雄、怒江3个地区的白肉灵芝中的砷、镉、铅的含量分别为0.16~0.22、0.15~0.50、0.07~0.18 mg/kg,均符合规定,未见超标。白肉灵芝中汞含量小于检测最小值,未检出。采用靶标危害系数法对重金属进行评估表明,经白肉灵芝途径的重金属摄入水平在安全限值之内,通过云南白肉灵芝摄入的重金属对人体没有安全风险。白肉灵芝提取物对小鼠经口急性毒性的最大耐受剂量大于15 g/kg。小鼠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白肉灵芝提取物对实验小鼠的活动情况、体重增加、白细胞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脏器系数及生化指标均未产生不良影响。【结论】白肉灵芝无重金属摄入的安全风险,毒理实验表明其属实际无毒级,为白肉灵芝后续开发奠定了基础。


32份桑树种质资源果用性状调查与分析
《蚕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调查不同桑树种质资源在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地区的适应性,以30份引进种质资源及2份本地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统计果实农艺性状,包括结果枝条数、单芽坐果数、坐果率、单株产果量、单果质量、果长和果径,检测果实理化性状,包括总糖含量、pH、桑椹红色素含量和出汁率。结果表明,坐果率>95%的品种有21份,单果质量>4 g的种质资源有12份,果汁总糖质量分数>20%的种质资源有1份。经主成分分析发现,四季果桑、大兴4、72C002、大兴1号、嘉陵30号、云果桑1号、一串红、粤椹大10、46C019等品种生长良好,性状稳定,综合表现较好,在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地区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性,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金沙江干热河谷葡萄田间嫁接改良技术
《中国南方果树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葡萄嫁接是田间生产中快速改良葡萄品种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本文阐述了生产实践中常用的硬枝嫁接和绿枝嫁接的技术要点,这两种改良的嫁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田间葡萄嫁接的成活率。


聚乙烯醇膜耐水改性的研究进展
《高分子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聚乙烯醇(PVA)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较好的气体阻隔性、热稳定性、生物相容性,故以此基料的改性膜材料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但是由于聚乙烯醇结构中含有大量的亲水性基团(—OH),导致成膜的耐水性差,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推广和应用。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对聚乙烯醇膜耐水改性的方法,如酯化交联、羟醛缩合、复配增塑、纳米补强和共混杂化等,有利于进一步推进聚乙烯醇耐水改性的研究,为设计和制备高性能的聚乙烯醇膜提供一定的参考,并进一步拓展聚乙烯醇的应用范围。


茶饼病诱导感、抗茶树品种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茶树被茶饼病危害诱导的防御反应机制,本研究选择抗病和感病茶树品种为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和数字表达谱分析茶树叶片被茶饼病危害前后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974条,其中共有的为122条,抗病品种中特异364条,感病品种中特异的为488条。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发现,茶饼病危害主要影响了茶树体内代谢途径、内质网蛋白质加工、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病原相互作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淀粉与蔗糖的代谢、苯丙醇生物合成等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这些差异基因包括抗病蛋白基因(R protein)、水解酶基因、细胞壁加固基因、转录因子基因、植物激素及其信号转导基因、次生代谢和氧化酶类、转运蛋白等。利用RT-qPCR对筛选的6个基因进行验证,其表达模式与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初步明确了茶饼病侵染对茶树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为揭示茶树抗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大麦籽粒苯丙氨酸含量QTL初步定位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挖掘控制大麦籽粒苯丙基酸含量的QTL,以紫光芒裸二棱和Schooner构建的包含193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为材料,测定RIL群体及亲本籽粒苯丙氨酸含量,并结合SSR标记和完备区间作图法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对大麦籽粒苯丙氨酸含量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紫光芒裸二棱籽粒苯丙氨酸含量为1.23mg·g-1,Schooner籽粒苯丙氨酸含量为0.60 mg·g-1,群体籽粒苯丙氨酸含量在0.59~1.24mg·g-1之间;所构建的大麦遗传连锁图谱包含180对SSR标记,总遗传距离为2 671.03 cM,平均标记间距为14.84 cM;共检测到4个控制大麦籽粒苯丙氨酸含量的QTL,均为新发现的QTL,除 qPHE-4H加性效应来自母本紫光芒裸二棱外,其他3个QTL加性效应均来自父本Schooner。 qPHE-2H和 qPHE-7H为主效QTL,分别位于2H和7H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2.32%和15.45%。该研究结果为大麦籽粒苯丙氨酸含量QTL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大麦籽粒 苯丙氨酸 重组自交系 QTL定位 SSR标记


干热河谷典型区元谋县土地利用变化与动态预测
《科学技术与工程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土地利用类型格局变化对于区域经济以及资源可持续发展规划有着显著的影响作用。基于遥感(remote sensing, 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CA-Markov模型对干热河谷典型区元谋县199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2020—2025年的土地利用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20年30 a间,元谋县的草地、水域、城镇用地面积增加,林地、耕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其中城镇用地面积增加速率最大;整体上,元谋县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土地利用程度有所提高,但土地利用程度仍处于中等水平;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近30 a转换频繁,主要以草地转入,耕地转出为主;CA-Markov模型预测结果表明2020—2025年期间元谋县除草地、林地、水域、其他用地面积呈现下降趋势外,未来耕地、城镇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中城镇用地面积在未来5年内的增长速率为11.05%,预测模型的Kappa系数为0.92,说明模型结果和转换规则可信度较高。研究结果可为元谋县土地资源管理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CA-Markov模型 Landsat影像数据 干热河谷


果蔗矿质养分含量及品质指标差异稳定性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果蔗含有丰富的糖分、纤维分、水分、矿质元素、氨基酸等,这些成分指标受环境条件与品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主栽的2个果蔗品种的矿质养分含量及品质指标在不同蔗区之间的差异。于果蔗成熟期,分别在广东、广西、云南、海南4个甘蔗主产区,选取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2个果蔗品种(’Badila’和’粤糖54-474’)为材料,对其主要矿质元素含量(N、P、K、Ca、Fe、Mn、Zn、Cu)和品质(糖度、纤维分、简纯度、还原糖、水分)的差异性和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当蔗区改变时,甘蔗对N、P、K吸收转化的稳定性为:K>P>N;对中微量元素吸收转化的稳定性为:Mg>Ca、Cu、Fe>Mn、Zn;品质指标的稳定性为:糖度>水分含量、出汁率>还原糖分、纤维分、简纯度。N与K、蔗汁糖度、简纯度之间,Mn与Cu、Zn,Fe与Zn,蔗汁糖度与简纯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N、K与还原糖分,Ca与Mn,Mn与糖度,纤维分与水分含量,蔗汁糖度、简纯度与水分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与出汁率,Ca与蔗汁糖度,Mg与水分含量,Zn与Cu,Mn与Cu,纤维分与出汁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与Mg、Cu之间,Ca与Cu,Mg、Fe与纤维分,Zn与出汁率,Mn与简纯度之间为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同类型数量性状指标之间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差异,K、Mg含量,蔗汁糖度指标在环境变化时表现最为稳定,品种、基因型能表现出其相应性状指标的种性优势;其次是P、Ca、Cu、Fe含量,水分含量、出汁率;而受环境影响最大的是N、Mn、Zn含量,还原糖分、纤维分、简纯度。相似数量性状指标可按环境效应和基因效应对其影响程度分为"环境效应优势型数量性状""环境效应和基因效应对等型数量性状"和"基因效应优势型数量性状"3类。
关键词: 甘蔗 相似数量性状 性状差异稳定性 环境效应 基因效应


赤霉素对鲜切莴苣酶促褐变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赤霉素(gibberellin acid, GA)是植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研究赤霉素对鲜切莴苣褐变的影响,采用0(CK)、0.1、0.2、0.4 g/L GA3处理鲜切莴苣,发现赤霉素能有效减轻鲜切莴苣褐变,其中0.2 g/L GA3处理的莴苣褐变度最低,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究赤霉素处理对鲜切莴苣酶促褐变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GA3处理能够抑制丙二醛和H2O2含量的增加;同时抑制酚类物质、类黄酮和醌含量的积累,抑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升高,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综上结果表明,外源GA3处理可以明显减轻鲜切莴苣贮藏期间的褐变,可能与活性氧的代谢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