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魔芋品质分析方法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降低魔芋育种成本、缩短育种年限,采用小型粉碎机粉碎,烘箱烘烤样品对魔芋品质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仅需600 g鲜芋就能准确测定一份样品的含水量、出粉率和精粉黏度,含水率测定值绝对偏差在0.3%以内,出粉率测定值绝对偏差在0.16%以内,精粉黏度测定值绝对偏差远小于NY/T494—2010中规定的二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1000 mPa.s,该方法为魔芋优良种芋的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加快魔芋育种进程奠定了基础.


氮肥用量对膜下滴灌冬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土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膜下滴灌冬马铃薯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分析马铃薯产量、经济与农学效益随氮肥用量的变化趋势提出冬马铃薯生产上适宜的氮肥用量范围。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条件下,马铃薯生育期随氮肥用量的增加逐渐延长,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和块茎产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345 kg/hm~2施氮量时最高,且株高和大薯重高于其他处理。施氮量在0~420 kg/hm~2时对马铃薯出苗率影响不大,而施氮量达495 kg/hm~2时出苗率和块茎产量显著降低;施氮效益、施氮纯收入、氮肥产投比和农学效率在施氮量195~345 kg/hm~2时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345 kg/hm~2施氮量时逐渐下降,施氮量为495 kg/hm~2时显著降低。马铃薯产量对氮肥用量的反应通过二次多项式模型分析得出,马铃薯最高产量施氮量和经济最佳施氮量分别为341.7、327.1 kg/hm~2,而最高产量与经济最佳产量二者相差不大。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膜下滴灌冬马铃薯适宜的氮肥用量应该控制在270~327.1 kg/hm~2之间,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滇黄精与轮叶黄精多糖的组织化学及含量测定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刊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对滇黄精及其习用药材轮叶黄精进行多糖组织化学和含量测定研究,明确两种药材多糖的积累和分布特征,比较两者多糖含量的差异,为滇黄精及其习用品资源的挖掘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徒手切片法制作两种药材不同器官的横切片,利用组织化学定位方法对多糖进行定位分析。以醇提法提取根茎多糖,采用蒽酮-硫酸为显色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在两种药材不同的器官及组织中,多糖主要分布在根、根茎的皮层薄壁细胞、黏液细胞、维管束及其鞘细胞中;茎的维管束和纤维束环中;叶肉细胞及叶脉维管束中。根茎多糖分布最多,其次是叶片,根和茎中分布则较少。两种药材多糖含量差异不大,滇黄精多糖含量略高于轮叶黄精。结论组织化学定位和蒽酮-硫酸显色法适用于研究和分析黄精类药材多糖的分布和含量测定。民间习用轮叶黄精有一定的合理性,应加强对其化学成分、安全性及疗效等方面的研究。


酸角人工林不同坡位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变化
《土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野外采集酸角林下0~20 cm和20~40 cm土壤,分析不同坡位(坡顶、坡中和坡脚)对酸角林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颗粒有机碳(P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酸角林的坡顶SOC富集,坡中SOC最低;坡顶和坡中的SOC主要在土壤表层(0~20 cm)出现富集现象;②ROC、POC、DOC含量变化与SOC含量变化相似,ROC、POC、DOC含量与SOC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③ROC占SOC的比例范围为33.11%~47.00%,DOC占SOC的比例范围为1.27%~1.89%,POC占SOC的比例范围为20.10%~26.51%;④坡脚土壤碳库的稳定性最好,易于积累有机碳.在元江干热河谷中种植乡土树种——酸角,对SOC产生了有益影响,促进了该区域SOC的库效益.


7种生物药剂对青枣白粉病室内毒力测定
《中国南方果树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选择市场上常用于防治植物白粉病的生物杀菌剂,采用琼脂载玻片孢子萌发法,对青枣白粉病菌孢子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7种生防药剂对青枣白粉病菌孢子萌发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0.5%大黄素甲醚的抑制效果较好,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9.58%,3%多抗霉素次之,2%武夷菌素对孢子萌发抑制率最低,仅为54.86%.


苦荞株型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苦荞株型的遗传机制为苦荞高产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株高差异较大的两个苦荞品种的杂交后代开展了株型相关性状以及产量的遗传规律及其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和单株粒质量在F2群体和F3群体中都出现超亲分离,并且除了分枝数以外,株高、主茎节数和单株粒质量的显性方差大于加性方差,平均显性度大于1.4个性状在F2代和F3代中的广义遗传率为0.62~0.78,在狭义遗传率中单株粒质量为0.26和0.31为最小,分枝数为0.65和0.68最大,株高和主茎节数在其之间.株型性状以及产量间的相关分析发现,株型性状都与产量性状存在显著的表现型正相关,株高与产量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系数较大.[结论]遗传率较高的分枝数可以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株高可以后期世代进行选择.
关键词: 苦荞 株型 遗传规律 遗传相关 表现型相关 杂交育种


黄毛草莓愈伤组织诱导条件优化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分别以黄毛草莓叶片和茎尖生长点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并通过比较茎尖愈伤组织在不同培养基以及不同植物激素组合下的生长情况,为建立黄毛草莓高效快速的繁殖体系,筛选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与1/2MS培养基相比,MS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基(0.4 mg/L TDZ+0.2 mg/L 6-BA条件下)诱导的愈伤组织效果最佳;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4因素3水平L9(34)正交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组合的4种植物激素对黄毛草莓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4-D对黄毛草莓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影响最大.黄毛草莓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优培养基为MS+0.4 mg/L TDZ+0.2 mg/L 6-BA+0.15 mg/L 2,4-D+0.2 mg/L NAA;NAA对黄毛草莓茎尖愈伤组织的诱导影响最大,黄毛草莓茎尖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优培养基为MS+0.2 mg/L TDZ+0.6 mg/L 6-BA+0.15 mg/L 2,4-D+0.6 mg/L NAA.


油烟轮作区不同土壤类型油菜对氮钾养分利用效率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云南油烟轮作区不同土壤类型油菜对氮钾养分的利用效率、氮钾用量对产量的影响和不同类型土壤氮钾养分的供应能力,为油菜精准养分管理技术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建立提供依据.[方法]在3种土壤类型上,以氮、钾不同用量为试验因素开展田间试验,对产量、养分利用效率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方程,分析氮钾用量和土壤类型对油菜产量及养分利用情况.[结果]在山原红壤、水稻土、砂壤土上产量最高处理为施氮90 kg/hm~2、施氮180 kg/hm~2和施氮270 kg/hm~2,施氮对产量的增产效应为砂壤土>水稻土>山原红壤,土壤氮养分对产量的贡献为山原红壤>水稻土>砂壤土,施氮90、180和270 kg/hm~2的氮肥利用率在山原红壤上分别为为63.68%、31.53%和18.59%;在水稻土上分别为54.95%、42.5%和29.45%;在砂壤土上分别为为31.95%、37.14%和33.29%.山原红壤上施钾与不施钾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异,水稻土和砂壤土上施钾50 kg/hm~2产量最高,施钾对产量的增产效应为水稻土>砂壤土>山原红壤,土壤钾养分对产量的贡献为山原红壤>水稻土>砂壤土,施钾50、100和150 kg/hm~2的钾肥利用率在山原红壤上分别为46.52%、30.2%和28.18%;在水稻土上分别为38.91%%、22.89%和19.61%;在砂壤土上分别为55.6%、31.29%和18.39%.[结论]罗平山原红壤上油菜氮钾用量应少施轻施;澄江水稻土保证氮肥供应的前提下应控施钾肥;腾冲砂壤土应适当增施氮肥和控施钾肥,针对不同土壤类型和区域采取不同的养分管理策略对油菜化肥减量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滇重楼种质资源抗旱综合评价及生理机制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分是限制滇重楼种子休眠萌发及资源分布的重要成因.以云南滇重楼主产区6个种源地的种子为试验材料,湿度设置分别为10%(正常水分处理,CK)和3%(水分胁迫处理,T),测定10、30和60 d时种子的可溶性蛋白(soluble protein,SP)、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生理活性,对资源进行综合抗旱评价,并筛选抗旱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胁迫时间延长,滇重楼种子可溶性蛋白呈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而SOD和CAT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MDA和POD呈下降趋势.CAT活性对水分胁迫最为敏感,胁迫和对照间呈显著差异,60 d时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10 d时SOD和MDA对水分胁迫呈极显著响应(P<0.01),在30 d时各生理指标均受到显著影响,SOD和POD受到极显著影响(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可溶性蛋白与SOD和POD呈显著负相关(P<0.05).滇重楼种质资源之间变异系数较大,不同种质材料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不同.综合分析,师宗、鹤庆和石林的滇重楼种源抗旱性较强,耿马地区抗旱性最弱,可为进一步抗旱基因型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不同评价方法对滇重楼抗旱生理指标筛选的结果较为一致,CAT、SOD和MDA可作为抗旱性鉴定的生理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