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848条记录
水稻NAC转录因子家族的研究进展

植物科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AC转录因子家族是一类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在植物中普遍存在.在水稻(Oryza sativa L.)生命历程中,NAC家族参与其细胞生长、组织发育、器官衰老等过程,且在应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介绍了水稻NAC转录因子家族的结构特点,并综述了水稻NAC转录因子家族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以及在低温、高盐、病原菌等逆境胁迫中的作用与功能,并对水稻NAC家族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水稻 NAC转录因子 抗逆性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小麦品种(系)株高和粒重相关功能基因的KASP标记检测

种子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矮秆基因Rht-B1、Rht-D1和千粒重功能基因TaCwi-A1、TaGW2-6A、TaSus2-2B的KASP标记,对云南省育成的42份小麦品种(系)进行单倍型检测,旨在筛选出含有目标基因的优异小麦种质,为云南省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材料和方法。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株高基因组成分为5种类型,分别为Rht-B1a/Rht-D1a(40.48%)、Rht-B1a/Rht-D1b(23.81%)、Rht-B1a+197bp/Rht-D1a(4.76%)、Rht-B1b/Rht-D1a(28.57%)、Rht-B1b/Rht-D1b(2.38%)。供试材料中TaCwi-A1基因TaCwi-A1a高粒重单倍型的分布频率为42.86%,TaGW2-6A基因Hap-6A-A高粒重单倍型的分布频率为38.10%,TaSus2-2B基因Hap-H高粒重单倍型的分布频率为71.43%。5份品种(系)为3个千粒重基因的TaCwi-A1a/Hap-6A-A/Hap-H高粒重单倍型组合,频率为11.90%。研究表明,云南小麦品种(系)产量相关性状具有较好的遗传改良潜力。

关键词: 小麦 矮秆基因 千粒重基因 KASP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直投式发酵剂菌株筛选及发酵特性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发酵乳的黏度和风味,改善发酵乳口感及后酸化现象,试验以pH、酸度、黏度、持水率、活菌数、产香成分为评价指标,从云南特色发酵食品分离鉴定的乳酸菌中筛选出5株具有较强产黏和产香特性的菌株进行互配制备直投式发酵剂(directed vat set, DVS),综合评价其发酵性能。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类干酪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德式保加利亚乳杆菌亚种5株乳酸菌具有较强发酵性能,当其按1∶2∶1∶2∶1(体积比)的菌株组合发酵时表现出良好发酵性能。此时发酵乳各项指标分别为酸度98.12°T、黏度8 800 mPa·s、活菌数8.2×10~7 CFU/mL、乙醛含量7.51μg/mL、双乙酰含量9.36μg/mL,发酵乳黏性高,组织状态良好,后酸化平缓,感官评分值高。该研究可为开发出一种产黏性、产香性好和后酸化平缓的直投式发酵剂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直投式发酵剂 菌株筛选 产黏性 产香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牡丹不同采种区种苗质量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不同采种区的滇牡丹种子种苗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筛选出优良种质用于滇牡丹种苗生产.[方法]本研究探究了主成分分析法在评价种苗质量中的作用,并建立了滇牡丹种苗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了聚类分析对不同采种区种苗质量作出了综合评价.[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13个性状可综合为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88.95%.通过主成分的综合评价模型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评价结果,综合评价模型中的猴子山、老君山种苗质量较好,在聚类分析中被聚在第Ⅲ类;G214国道、虎跳峡种苗质量次之,被聚在第Ⅳ类;丽鸣线种源归为第V类;拉井乡、冲古村、城东、达茨坝、滑雪场居群的种苗质量较差,被聚为第I类;通甸乡、羊拉乡居群的种苗最差,被聚为第Ⅱ类.[结论]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评价种苗质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滇牡丹 种苗 主成分 聚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甘蔗品种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寒性综合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甘蔗的3个杂交品种(ROC22、Co281、KQ01-1390)和3个原种(28NG16、57NG155、96NG16)为供试材料,研究低温胁迫对成熟期蔗株的形态、叶片的质膜相对透性、蔗茎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的影响,并对6个品种甘蔗耐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3℃夜间低温处理3 d后,甘蔗植株均出现叶片干枯、卷曲,生长点损伤或坏死变黑,蔗茎侧芽发黑、变软等症状,纵剖蔗茎可明显看到茎内组织呈水煮状,蔗叶相对电导率上升,蔗茎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上升,蔗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下降。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6个甘蔗品种耐寒能力依次为:KQ01-1390>Co281>ROC22>28NG16>57NG155>96NG16,可见供试材料中的甘蔗原种对低温胁迫反应敏感,耐寒性比杂交品种弱。

关键词: 甘蔗 品种 低温胁迫 生理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在中日韩粳稻中的分布

分子植物育种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2 350份来源中国、日本和韩国粳稻品种(系)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的分布,利用2个KASP分子标记对该基因进行了检测,605份材料表现有利,1 732份不利,7份为杂合,6份不确定。在有利、不利和杂合三个群体中分别随机选取316份、101份和7份材料,对Pita基因功能片段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有利群体中KASP检测结果准确率为95.89%,不利群体100%,2个KASP分子标记可以用来联合检测水稻种质资源的Pita抗性基因。根据KASP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在中国北方地方稻种中仅0.69%品种携带Pita抗性基因,在中国13个省区市育成品种(系)和日本韩国外来稻种中均有一定的分布,频率7.02%~55.81%,表明Pita基因在东亚地区范围内均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各地区应用程度相差较大,其中中国吉林、辽宁、宁夏、浙江四省地区较高。通过415份材料Pita基因功能片段609个碱基序列的比较,仅发现3个变异位点(第2 388位,第2 752位,第2 766位)和4种基因单倍型,其中抗性基因仅一种单倍型(H1),感病基因有三种单倍型(H2, H3, H4),H2为优势单倍型(84.84%)。本研究结果为开发和利用中日韩地区稻种资源和品种布局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水稻 Pita基因 KASP标记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月季新品种‘金焰’

园艺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焰’是从现代切花月季品种‘金辉’栽培群体中选育出来的单头切花型新品种。阔瓣杯状大花型,重瓣橙粉色,花瓣数31~38枚;花径10~13 cm;切枝长度80~100 cm,粗细均匀;生长势较强,产量高,温室栽培年产切花12~15枝·株~(-1)。

关键词: 月季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球包衣剂防治魔芋软腐病试验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一种魔芋种球包衣剂的防病促生效果,为魔芋产业的绿色稳定发展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设置6个不同处理,魔芋播前对其种球进行预处理,定期考察使用种球包衣剂对魔芋出苗率、生长性状、产量、软腐病发病率及植株死亡率的影响,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y PCR, RT-qPCR)技术,对土壤中的魔芋软腐病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使用种球包衣剂能有效提高魔芋的出苗率、产量并促进植株生长,软腐病的发病率及植株的死亡率均表现:固型种球包衣剂+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固型种球包衣剂>液型种球包衣剂+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液型种球包衣剂>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CK.RT-qPCR检测结果表明,土壤中魔芋软腐病菌的最低检测浓度为5*10~4 CFU/mL.[结论]使用种球包衣剂能有效减少魔芋软腐病菌的数量,显著降低魔芋软腐病的发病率和植株死亡率(P<0.05).

关键词: 魔芋 软腐病 种球包衣剂 RT-q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地贪夜蛾在云南元谋县青稞、燕麦、糜子田的发生为害特征

植物保护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9年10月31日我们在楚雄州元谋县(25.899°N, 101.791°E)青稞、燕麦、糜子和小麦田发现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发生严重。田间调查表明:青稞、燕麦、糜子和小麦的受害株(丛)率分别为90.63%、31.64%、100%和86.84%,有虫株(丛)率分别为24.65%、17.19%、12.20%和27.19%,百株虫量分别为28.13、23.05、12头和42.98头。同时,发现草地贪夜蛾在青稞、燕麦、糜子上的为害特征与在玉米上的特征不同,表现为低龄幼虫食叶蛀心,高龄幼虫切根断蘖(穗)。与在小麦上的为害特征相似:1~2龄幼虫分布于叶片和心叶上;3~4龄幼虫向下移动至中部叶片、叶鞘和近地表面的分蘖着生处;4~6龄幼虫多数躲避在麦丛基部和表土下1 cm根茎连接处和缝隙中,与地下害虫的为害特征相似,不易发现,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青稞 燕麦 糜子 为害特征 元谋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感抗品种混播对根肿病防控效果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油菜根肿病危害在我国呈蔓延趋势,主要原因是化学防治成本高且效果差。实际生产中,种植抗性品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不同抗感品种混播,在保证产量稳定的前提下可减轻对病原菌小种的选择压,从而稳定病原菌种群结构,延长抗性品种使用寿命。本试验在安徽绩溪、云南临翔2个油菜根肿病严重发生区域,选择2组互为近等基因系的感病、抗病的油菜品种,按不同比例混播(感病、抗病比例分别为10:0、1:9、2:8、3:7和0:10),在根肿病明显发生后调查发病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比例感病、抗病油菜品种混播均降低了根肿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稳定油菜产量和品质;且油菜发病株率随抗病品种的比例下降而升高,但均低于理论发病率;不同抗性组合间混播的相对防效(REM)均低于1,且随着作物生育期的推迟呈现下降趋势。以上结果表明,油菜感抗品种混播对根肿病有较好的防控效果。本研究主要在大田条件下明确了2组不同抗感近等基因组合混播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可为油菜根肿病防治提供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油菜 根肿病 近等基因系 混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