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687条记录
云南省主要油菜产区施肥现状调查与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摸清云南省主要油菜产区施肥情况以及施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规范油菜生产中肥料的投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农户和农技人员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2016/2017和2017/2018两个年度的实地走访调查,分析了云南省主要油菜产区当前的肥料投入状况、油菜生产水平及效益等。【结果】施用化肥的农户比例为100%,施用有机肥的农户比例为19.7%;全省油菜生产中氮(全N)、磷(P_2O_5)、钾(K_2O)养分总投入量分别为181.7、81.5、61.0 kg/hm~2,N∶P_2O_5∶K_2O=1∶0.45∶0.34;油菜施肥次数为1~4次,施肥4次的比例占38.1%,追肥2次的农户占61.6%,基氮比例适宜的农户占62.5%。全省油菜平均单产3030 kg/hm~2,纯收益为3758元/hm~2。【结论】在云南省当前油菜生产水平下,应该采取调整化肥和有机肥的施用比例,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降低N养分的投入,增加P_2O_5和K_2O养分的投入,协调好氮、磷、钾养分比例,进一步加强种植技术和施肥技术培训等措施降低油菜生产成本,增加效益。

关键词: 油菜 云南 施肥 调查 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地方有色米种质资源多样性及Rc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云南省作为中国最大的稻种遗传多样性中心和生态多样性中心,蕴含丰富的有色米种质资源。但云南有色米种质资源的鉴定依旧停留在外部形态及地域分类阶段,因此有必要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云南有色米种质资源进行深度评价及功能基因鉴定。【方法】以来自云南省23个州、县的35份地方水稻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探究已报导的Rc基因在上述35份种质材料中的遗传变异。【结果】在云南地方有色米品种中粳稻间的遗传差异较籼稻更大。且总体来看云南地方种质资源中,同一来源地的地方品种遗传相似性不高。35份云南地方水稻资源中,红米Rc基因表现为野生型,白米rc基因表现为突变型,且突变类型与已报导的突变位点一致,均表现为第6外显子内的14 bp缺失。【结论】云南地方有色米品种中粳稻间的遗传差异较籼稻地方种更大,且同一来源地的地方品种遗传相似性不高。红米白米的颜色差异是由Rc基因第六外显子缺失突变产生。

关键词: 有色稻米 遗传多样性 Rc基因 种皮颜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壤坡耕地免耕有机肥培肥对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滇中典型红壤坡耕地区域设置长期定位试验,考察旱作免耕有机肥培肥对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免耕未施有机肥处理(NA)为对照,设置免耕有机肥培肥(NE)长期定位试验,研究2015-2018年连续4年免耕有机肥培肥处理后对土壤质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NE处理在0~20、20~40 cm 2个土层深度的田间持水量分别提高10.26%~9.46%,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6.32%、9.11%;在0~20、20~40、40~60 cm 3个土层土壤pH分别提高10.80%、7.19%和3.54%,有机质分别提高18.47%、23.02%和30.86%,土壤全氮分别提高11.28%、17.86%和16.22%,土壤碱解氮分别提高7.33%、16.21%和7.36%;提高了Proteobacteria、Acidobacteria和Gemmatimonadetes等3个门类的细菌种群丰度,分别提高23.65%、39.72%和42.08%,而降低了Chloroflexi和Actinobacteria的种群丰度,分别减少53.03%和49.15%;玉米秸秆生物量提高10.86%,玉米产量提高20.09%。【结论】免耕有机肥培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是实现红壤坡耕地合理耕层构建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山原红壤 免耕 有机肥 理化性状 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苏植物垫状卷柏离体叶片光合作用对脱水和复水的响应

植物生理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复苏植物垫状卷柏离体叶片进行脱水和复水处理,研究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以及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总活性变化,旨在探究垫状卷柏光合作用对脱水和复水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垫状卷柏离体叶片叶绿素总含量在脱水和复水过程中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符合叶绿素保持型复苏植物的特征。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非光化学淬灭(NPQ)、PSII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以及PSII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_(PSII))随脱水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随复水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复水24 h时,各参数值趋近正常叶片数值。脱水和复水过程中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快速光响应曲线与光强的变化趋势相似,但ETR数值在脱水时下降,复水时恢复。脱水过程中Rubisco总活性降低,复水时活性逐渐增加。上述结果表明垫状卷柏离体叶片光合作用在脱水过程中受到抑制,复水时逐步恢复。垫状卷柏叶片对脱水和复水的快速响应是应对脱水胁迫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 垫状卷柏 复苏植物 耐脱水性 叶绿素荧光 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粒度及粒重对“云谷1号”黑米总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粒度及粒重对"云谷1号"黑米总花色苷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萃取法提取黑米花色苷,用pH示差法测定溶液吸光度值,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云谷1号总花色苷的含量与粒度和粒重极显著正相关(P<0.001)。粒厚、粒重和粒宽是影响总花色苷含量的重要因素,粒厚超过1.80 mm后,总花色苷含量的差异不显著,厚度1.70~1.80 mm的籽粒处于中间过渡态。利用偏最小二乘分析提取一个新的综合变量,分别解释了96.3%的自变量变异和78.8%的因变量变异,预测率为77.1%。【结论】粒度和粒重不仅影响稻米的外观品质和物理特性,而且还与某些营养成分的含量密切相关。

关键词: 黑米 花色苷 粒度 偏最小二乘 厚度分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纬高原区不同生态条件下旱地小麦新品种(系)产量形成及其群体动态特征差异

麦类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低纬高原区不同生态条件下旱地小麦产量及群体结构特点,2016-2018年以该区新育成的3个旱地小麦新品种(系)(易2011-1、弥136-7和云麦69)为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昆明、丽江、德宏3个生态区进行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生态区之间旱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茎蘖数变化、叶面积动态、旗叶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三品种(系)产量均表现为丽江>德宏>昆明,丽江2年平均产量较昆明分别高30.85%、31.97%和31.33%,较德宏分别高12.31%、28.96%和9.39%。丽江的单位面积穗数与昆明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高于德宏;千粒重和穗粒数均表现为德宏>丽江>昆明,德宏千粒重与昆明差异显著。拔节期至成熟期的群体总茎数在丽江和昆明间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高于德宏。分蘖成穗率在三生态区之间差异不显著。孕穗期至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表现为丽江>昆明>德宏。开花期至花后14 d丽江的旗叶净光合速率低于德宏和昆明,花后21~28 d光合速率则表现为丽江>德宏>昆明;拔节期群体干物重在生态区间差异较小,孕穗期至成熟期丽江干物质积累较快,干物重显著高于德宏,德宏高于昆明。本试验条件下,丽江的小麦产量最高,群体结构最优。

关键词: 低纬高原区 旱地小麦品种(系) 产量 群体动态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水杨酸诱导桑叶响应紫外线胁迫的转录组变化分析

蚕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紫外线胁迫对植物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外源水杨酸在植物响应紫外线胁迫中的作用,用外源水杨酸处理桑叶,并用含二甲基亚砜(DMSO)的水溶液处理的桑叶为对照,分析桑叶在紫外线胁迫下的转录组表达变化。测序结果得到17.41 Gb clean data,组装得到105 622条转录本(transcript)和75 034条UniGene,共获得42 642条UniGene的注释结果。对605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发现桑树中的3个代谢通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对紫外线胁迫有明显的响应。随机选取10个差异表达基因验证转录组数据,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基因表达量与转录组数据具有较一致的表达趋势。此外,发现参与维生素B6光防护的基因c54220表达量显著上调,与类黄酮合成有关的基因c42518表达量显著下调。上述结果初步揭示了外源水杨酸诱导桑叶响应紫外线胁迫的转录组水平变化。

关键词: 水杨酸 桑树 紫外线 转录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枯萎病菌胁迫下3种黑籽南瓜HQRGA2表达及抗氧化酶活性差异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栽培的3个黑籽南瓜(Cucurbita ficifolia)品种(白皮、花皮和绿皮品种)为试材,在室内接种评价枯萎病抗性基础上,研究了3种材料受枯萎病菌胁迫后NBS抗病基因同源序列HQRGA2(GenBank登录号MG946756)的表达差异,以及活性氧产生和抗氧化酶活性差异。结果显示,3种黑籽南瓜HQRGA2的表达均受枯萎病菌诱导,与感病白皮品种和中抗花皮品种相比,抗病绿皮品种HQRGA2的表达水平增加迅速且持续能力强,呈增加-降低的表达特点。接种枯萎病菌后,感病品种和中抗品种■产生速率呈上升趋势,抗病品种则在侵染中后期急剧升高。感病品种和中抗品种的POD活性、MDA含量主要呈升-降-升的变化趋势,SOD活性则主要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抗病品种的POD和SOD活性变化平稳,MDA含量呈逐步增加的趋势。枯萎病抗性与侵染早期POD和SOD活性呈负相关,与后期MDA含量呈正相关,而CAT活性与抗性并无一致性,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的变化平稳,中抗品种表现为平稳-升高。由此表明,枯萎病菌侵染黑籽南瓜后,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感病品种主要依赖SOD和POD,中抗品种依赖POD、SOD和CAT来清除活性氧,以增加植株的抗氧化能力。与感病品种相比,抗病品种能迅速启动并维持NBS类抗病基因序列的高量表达,其抗氧化酶可维持较高的活性水平,但对枯萎病菌胁迫不敏感。

关键词: 黑籽南瓜 枯萎病 NBS类基因 qRT-PCR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光照条件对舞春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西部林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以舞春花的蓝色单瓣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无土栽培技术,以70 000Lx为对照,分设50 000Lx、60 000Lx、80 000Lx、90 000Lx、100 000Lx 5个不同的光照强度;以12h为对照,分设4h、6h、8h、10h 4个不同光照时间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当光照强度处于对照组时,舞春花无论是冠幅、株高还是分枝数都呈上升趋势,当光照强度低于对照组时舞春花生长较慢,高于对照组时舞春花生长较快。由此可知舞春花处于70 000-100 000Lx时生长最好。当光照时间处于8h时,舞春花的冠幅、株高以及分枝数都呈上升趋势,当光照时间低于6h时舞春花生长较慢,舞春花处于8-12h的光照时间时生长最好。

关键词: 舞春花 光照强度 光照时间 冠幅 株高 分枝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技档案规范管理和开发利用 被引量:1

兰台世界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一、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意识淡薄.在实际的工作中,部分领导及档案管理人员对农业科技档案认识存在偏差,没有正确认识到其重要性,导致档案在实验、生活中的流失.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归档意识淡薄,没有及时对其进行归档,甚至存在拒绝归档的现象,没有积极去配合相关工作,导致档案不完整.部分科研人员缺乏资源共享意识,把自身的研究成果与结论据为己有,不对单位档案管理公开,导致档案比较陈旧[1].

关键词: 农业科技档案 档案管理人员 归档意识 利用 科技档案管理 资源共享 科研人员 研究成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