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转地饲养方式对西方蜜蜂形态特征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西方蜜蜂转地饲养是流动性饲养方式,是有效利用蜜源资源、繁殖蜂群以提高产量的重要手段.为了解西方蜜蜂转地饲养和环境变化对其形态特征的影响,以期进一步分析西方蜜蜂定地饲养、小转地饲养、大转地饲养后代的形态差异,采集定地饲养、小转地饲养、大转地饲养西方蜜蜂子代蜂群各3群,每群测定分析15只工蜂,每只工蜂总共测定40个形态特征,同时进行多重比较,生产力相关指标的优势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转地饲养的蜜蜂后代在体型和翅型上比定地饲养的蜜蜂较大,体色较浅,9个生产性能相关的指标均提高且优势明显.转地饲养有助于蜜蜂的健康生长,有利于蜂群的快速繁殖,为进一步提高科学饲养管理模式提供参考意见.


PEG模拟干旱对鲜食木薯华南9号幼苗生长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以鲜食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华南9号(SC9)幼苗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PEG模拟干旱胁迫进行抗旱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EG浓度提高,胁迫程度加剧,SC9幼苗叶片脱落数增多,株高增长量、冠面积、地上部分干重、叶片干重、支持结构干重、叶片面积、叶片鲜重逐渐减小,相对电导率逐渐上升,光合色素含量先增加后减小.在干旱胁迫下SC9幼苗通过改变生长状况和叶片生理功能来适应干旱环境,对干旱胁迫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关键词: 鲜食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SC9 干旱胁迫 生长状况 生理指标


车桑子幼苗生物量分配与叶性状对氮磷浓度的响应差异
《植物生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调整叶性状和生物量分配格局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主要途径,研究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幼苗生物量分配与叶性状对氮磷浓度的响应对认识车桑子在氮磷浓度变化下的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砂培法,测定不同氮浓度(3、5、15、30 mmol·L-1)与不同磷浓度(0.25、0.5、1、2mmol·L-1)下车桑子幼苗的生长、生物量分配、叶性状的响应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表明:高浓度氮(30 mmol·L-1)促进了车桑子幼苗生长、叶片氮含量和生物量积累,其余氮添加条件(3、5、15 mmol·L-1)下车桑子幼苗各性状无显著差异,但相比高氮水平,其生物量积累和叶片氮含量显著降低,根冠比和氮利用效率显著增加.随着磷添加浓度的增加,车桑子幼苗生物量显著增加,低磷条件(0.25、0.5 mmol·L-1)限制了车桑子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其根冠比和磷利用效率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比叶面积和叶/茎生物量比例显著增加,叶干物质含量显著降低.氮处理下,叶片氮含量与根冠比显著负相关;磷处理下,叶片氮含量与比叶面积显著正相关.同时,氮处理下,车桑子幼苗株高、基径、总生物量等生长性状均与根冠比显著负相关,与叶片氮含量显著正相关,表明根冠比和叶片氮含量的调整在车桑子适应氮限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磷处理下,株高、基径、总生物量与比叶面积显著负相关,与叶干物质含量显著正相关,表明叶片结构性状的调整在车桑子适应低磷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表明,车桑子幼苗生物量分配和叶性状及性状间的权衡策略对氮、磷的响应具有明显差异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关注氮和磷对植物性状影响的差异性.
关键词: 车桑子 氮浓度 磷浓度 干热河谷 养分限制 适应策略


基于PacBio平台的紫娟茶树全长转录组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紫娟(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samica (Masters) kitamura)是珍稀茶树种质的典型代表,其叶片色泽呈现紫色,富含花青素、儿茶素以及黄酮等活性成分.为探讨紫娟茶树叶片呈色以及次级代谢过程的遗传基础,以紫娟茶树为材料,采用Pac Bio平台进行全长转录组测序,最终获得Polished consensus序列205 911个.在NR数据库有163 519个同源序列比对到914个物种;有99 503个在KOG数据库得到注释,根据其功能分为26类;有76 829个得到GO注释,分为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及生物学过程等3大类的54个功能组;根据KEGG数据库,109 748个被注释到216个代谢途径分支,其中氨基酸代谢的7 731个、类黄酮生物合成的有644个、单萜的合成的有57个、萜类化合物骨架生物合成487个、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的有88个、花青素合成1个;同时预测到CDS有199 245个、转录因子有6 838个;此外,还检测到了180 293个SSR位点,其中以单碱基重复最丰富有103 535个,其次是双碱基43 240和三碱基30 883.本研究结果为开展紫娟茶树叶片呈色机理以及花青素、黄酮类等物质合成途径与调控机制和特异性状基因的标记性引物开发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非热处理对玫瑰花露中香气成分及灭菌效果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非热灭菌处理对玫瑰花露中微生物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为玫瑰花露商业灭菌方法的筛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顶空-气质联用仪检测3种非热灭菌处理对玫瑰花露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考察3种非热灭菌处理对玫瑰花露中微生物的灭菌效果.[结果]超高压灭菌比过滤除菌在应用上更具优势.在超高压(550 MPa,5 min)处理条件下,可以有效杀灭玫瑰花露中酵母菌和霉菌等微生物,菌落总数<10 CFU/mL;有效保留主要香气成分,并且检测到(E)-2-庚烯醛和(E)-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2种新物质生成.通过对玫瑰花露中总醇、总酸、总醛的计算发现,超高压处理的玫瑰花露中醇类化合物含量减少,醛类化合物含量增加,酸类化合物变化不明显.[结论]超高压不但可有效的杀灭玫瑰花露中微生物,还可促进其醇、醛等物质的氧化作用、酯化作用,较好保留了玫瑰花露的品质.


云南冬播燕麦的农艺性状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作物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云南冬播燕麦选择优良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应用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方法对国内42份燕麦材料在云南冬季种植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42份燕麦材料的10个农艺性状遗传变异存在明显差异,变异系数范围为5.43%~42.92%,其中生育期变异最小(5.43%),主穗粒重最大(42.92%),各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9.637%,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44.037%,与主穗粒重密切相关;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25.466%,与生育期密切相关;第3主成分贡献率为10.135%,与株高密切相关.综合得分排名结果显示,饲用燕麦材料得分比食用燕麦材料得分高,占据了排名前10位中的7位.42份燕麦材料在遗传距离为20时可划分为4大类,第Ⅰ类包括28份食用燕麦资源;第Ⅱ类包括12份饲用燕麦资源;第Ⅲ类仅为白燕1号,表现为千粒重和产量最低;第Ⅳ类仅为定燕2号,表现为主穗长最长、株高最高.云南冬播燕麦,饲用燕麦比食用燕麦更具有优势,生产上可优先引种定燕2号、青引2号、冀张燕4号、加燕2号和坝燕6号等饲用燕麦材料,优先引种燕科2号、白燕1号、坝莜4号、坝莜9号、固燕1号、定莜9号、坝莜13号、远杂2号、白燕11号和定莜1号等食用燕麦材料.


铁皮石斛种子液体静置培养及其对离体植株生长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铁皮石斛种子液体静置培养过程中,基本培养基对种子萌发、原球茎发育的影响以及来自不同培养基的原球茎及其体积大小对离体植株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1/2B_5、1/2N_6、1/2MS、1/2花宝1号、1/2花宝2号等液体培养基静置培养铁皮石斛种子,观察统计种子萌发和原球茎发育生长情况;原球茎转至固体培养基后,比较来自不同液体培养基和体积大小(30目、40目)的原球茎,生长形成离体植株的形态类型。【结果】1/2N_6培养基培养获得的原球茎直径平均值最高,显著大于1/2MS培养基、1/2花宝1号培养基和1/2花宝2号培养基;原球茎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90 d,可发育形成单芽、多芽、愈伤组织等形态类型,来自不同液体培养基的原球茎,发育形成多芽、愈伤组织的比例均存在显著差异,原球茎大小对单芽、多芽、愈伤组织产生具有显著影响。【结论】铁皮石斛种子液体静置培养中,基本培养基是影响原球茎发育的重要因素,1/2N_6是较适宜的培养基;来自不同液体培养基的原球茎及其大小显著影响离体植株的生长,大于30目的原球茎发育形成正常单芽植株比例较高。


不同木薯品种上木瓜秀粉蚧空间格局研究
《植物检疫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木瓜秀粉蚧(Paracoccus marginatus)是木薯上一种重要的害虫,明确木薯上该虫空间分布是虫口调查的基础。本文调查获取了多个木薯品种上木瓜秀粉蚧分布数据,采用聚集度指标、Iwao的M*-m回归法、Taylor幂法则、Lα-m回归模型和Z-V模型等方法研究了该粉蚧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木薯上木瓜秀粉蚧在密度较低时呈均匀分布或聚集分布,密度高时呈聚集分布。在木薯叶层上的数量总体呈现下层>中层>上层,在桂热4品种上木瓜秀粉蚧密度较大,桂热891品种上密度最低。


生化黄腐酸钾在树木移栽上的应用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明确园林绿化过程中,施用生化黄腐酸钾对多种树木移栽成活率和生长的促进作用。【方法】设置腐熟有机肥+生化黄腐酸钾水溶肥、腐熟有机肥+复合肥2个试验处理,测定土壤处理前后理化性质的变化及4种绿化树木移栽一年内的成活率、株高和地径,研究添加生化黄腐酸钾对栽培植株的影响。【结果】种植移栽植株的土壤经腐熟有机肥+生化黄腐酸钾水溶肥、腐熟有机肥+复合肥处理后,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全氮(Total nitrogen)、碱解氮(Alkali-hydrolyzable nitrogen)、土壤速效磷(Soil available phosphorus)、土壤速效钾(Soil available Potassium)、pH值均有明显的升高,土壤容重(Soil bulk density)明显下降;种植土壤经腐熟有机肥+生化黄腐酸钾水溶肥、腐熟有机肥+复合肥处理后,4种不同栽培植株的成活率、株高和地径均有显著的改善(P<0.05)。【结论】施用生化黄腐酸钾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提高植物对氮、磷、钾的利用率,改善植株生长量,对园林绿化树木移栽后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不同涂膜处理对云南新鲜天麻保鲜效果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涂膜处理对云南新鲜天麻保鲜效果的影响.[方法]以云南省彝良县小草坝天麻为试材,以处理1(不涂膜)为对照,研究处理2(2%壳聚糖)、处理3(2%壳聚糖+20μl薄荷精油)对天麻贮藏过程中失重率、色差值L~*、a~*、b~*、c~*值、蛋白质含量、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各处理经过80 d的贮藏后,天麻失重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最高达10%,L~*,c~*值不断下降,a~*,b~*值不断增加,蛋白质含量略微下降,PPO活性增加,最高至25 U/g,POD、SOD活性均先增加后降低.处理2天麻的失重率、POD、SOD活性比处理3低,处理3天麻的L~*,c~*值比处理2高,a~*,b~*值及PPO活性比处理2低.[结论]涂膜处理有利于天麻保存期的延长,不添加薄荷精油有利于保持天麻的水分和抗氧化性酶(POD/SOD)活性,而添加薄荷精油有利于减轻天麻色泽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