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鲜食玉米品质指标的优先等级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市场角度确定鲜食玉米品质指标的优先等级,为鲜食玉米种植者调整玉米种植结构,促进鲜食玉米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17年昆明市农贸市场购买鲜食玉米顾客跟踪随机问卷调查获取鲜食玉米品质指标的相关数据,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鲜食玉米品质指标优先等级进行排序,并确定出各指标的评价数值.[结果]糯性>口感>甜度>籽粒饱满度>气味>皮厚薄>籽粒排列>外观>色泽.应用此结果,得出昆明农贸市场主要鲜食玉米品种综合得分,西双版纳四路糯衍生型小白糯>西双版纳小黄糯>石林白糯>红糯、紫糯>黄甜脆.[结论]云南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种植鲜食玉米不失为一种玉米提质增效的选择,鲜食玉米种植者种植糯玉米尤其优异资源的糯玉米更能受到市场青睐.


小粒咖啡树咖啡碱合成途径中CaXMT1、CaDXMT1、CCS1表达差异及其与咖啡碱含量的相关性
《生物技术通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索咖啡碱合成途径中3个关键酶基因CaXMT1、CaDXMT1和CCS1表达与咖啡碱合成的相关性,探讨小粒种咖啡豆中咖啡碱合成机理,为咖啡树的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仪分别测定小粒种咖啡植株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咖啡碱含量和CaXMT1、CaDXMT1、CCS1的mRNA相对表达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咖啡碱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嫩叶>幼果>成熟鲜果>成熟叶片,且幼龄组织中的咖啡碱含量皆显著高于成熟期(P<0.01).CaXMT1在幼龄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成熟期(P<0.01),而CaDXMT1和CCS1相对表达量在同一组织不同发育时期中差异不显著.CaXMT1在幼果中的相对表达量与咖啡碱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2=0.93,P<0.01),CaDXMT1和CCS1在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中的相对表达量与咖啡碱含量相关性不明显.咖啡碱的合成途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关键酶基因在不同组织不同时期的表达量及其与咖啡碱合成的相关性差异,可能与酶的特性有关.
关键词: 小粒咖啡树 咖啡碱 CCS1 CaXMT1 CaDXMT1 基因表达 相关性


大麦RIL群体籽粒抗性淀粉含量的QTLs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麦是药食同源作物,含抗性淀粉等功能成分,为研究抗性淀粉含量的分子遗传作用,本研究通过利用'云啤2号'、'大粒麦'所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通过2015年、2016年两年亲本及重组自交系群体后代的籽粒抗性淀粉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抗性淀粉在群体中的遗传变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大麦籽粒抗性淀粉含量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2015年抗性淀粉亲本含量分别为1.06%、4.78%,群体后代平均值为1.95%,2016年抗性淀粉亲本含量分为1.35%、5.22%.群体后代中的平均含量为2.66%,有超亲分离现象,抗性淀粉含量遗传变异较大,两年抗性淀粉含量均呈单峰分布曲线,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特征,两年共检测到2个抗性淀粉相关的QTL,表型贡献率范围是7.63%~9.86%.


野生牛肝菌元素含量特征分析及其种类鉴别
《现代食品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野生牛肝菌的营养价值及暴露风险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并严重影响其市场稳定和贸易出口。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测定8种野生牛肝菌429份样品中12种元素的含量和光谱数据,分析元素含量特征及食用健康风险,同时基于元素含量、红外光谱、初级融合和中级融合数据分别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支持向量机(SVM)判别模型,比较其鉴别效果。结果显示:野生牛肝菌富含Ca、Mg、Na、Zn等矿质元素,适量摄入可以补充人体营养需求,同时也应当注意部分牛肝菌的Cd暴露风险;基于中级融合建立SVM判别模型,其训练集和预测集正确率均为100%,能够快速、准确鉴别牛肝菌种类,有效避免因误采误食导致的中毒事件发生。系统性的对牛肝菌进行元素含量分析、健康风险评估和种类鉴别,为其品质安全评估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野生牛肝菌 矿质元素 风险评估 数据融合 种类鉴别


云南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分解研究
《农业技术经济 》 2019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本文采用数据包络法对2009-2014年云南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首先,通过对DEA-Malmquist指数变动的内在因素分析,探索影响全省各州市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同时,对规模效率变化分析,得到全省各州市粮食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基本要素情况.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进一步优化粮食技术扩散环境、加大粮食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合理规划布局粮食主产区、调整粮食种植区域与结构以及拓展境外空间等对策建议.


云南省主要小杂粮多酚对亚硝酸盐的清除作用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以云黑青稞为材料,通过提取其多酚化合物,以亚硝酸盐清除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优化确定青稞多酚清除亚硝酸盐的工艺条件。在此工艺条件下,进行云南省主要小杂粮多酚对亚硝酸盐清除率作用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青稞多酚清除亚硝酸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多酚用量1.1 m L,反应温度59℃,反应时间34 min,在此条件下亚硝酸盐的清除率为64.04%。10种小杂粮中多酚对亚硝酸盐清除范围为23.90%~86.24%,其中黑米(86.24±1.00)%和紫米(83.59±1.53)%的清除作用显著高于其它小杂粮(p<0.05),藜麦(23.90±2.42)%的清除作用显著低于其它小杂粮(p<0.05),研究结果为小杂粮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小杂粮的精深加工提供新思路。


滇龙胆草7-脱氧番木鳖酸-7-羟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克隆滇龙胆7-脱氧番木鳖酸-7-羟化酶基因GrDL7H,并进行表达分析,为龙胆苦苷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奠定基础.根据滇龙胆转录组GrDL7H序列,使用RT-PCR(逆转录PCR)和3′RACE(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从滇龙胆幼叶中克隆该基因及其启动子,并进行序列分析和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表明,GrDL7H基因(登录号:KT306971)全长2154 bp,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其中GrDL7H基因(登录号:KP340980)开放阅读框长1542 bp,编码513个氨基酸;GrDL7H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59.08 ku,等电点(pI值)为8.88,属于CYP450蛋白超家族成员,可能定位于叶绿体;GrDL7H蛋白质无信号肽,为亲水稳定蛋白质,主要由α-螺旋和环构成;GrDL7H蛋白质具有CYP450蛋白质保守结构域,功能为参与氧化还原反应;滇龙胆GrDL7H蛋白质与黄金鸡纳树CcDL7H蛋白质的亲缘关系最近;GrDL7H基因启动子主要包含6个光应答元件、1个赤霉素应答元件、6个参与茉莉酸甲酯应答的顺式调控元件和1个热胁迫应答元件等;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表明,GrDL7H基因主要在叶片中表达.
关键词: 滇龙胆 7-脱氧番木鳖酸-7-羟化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石竹属植物染色体倍性、花粉活力及种间杂交结实率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石竹属植物种间杂交能产生不同的花色和花型的后代,对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采用压片法鉴定石竹属植物的倍性,醋酸洋红染色观察花粉的活力,并对不同杂交组合结实率及杂交亲合指数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发现香石竹‘Nogalte’、‘D. P Barbara’、‘Thomas’、‘Red Barbara’、‘NH6’、‘NH10’和‘冬梅’以及石竹属的瞿麦、中国石竹、头石竹和须孢石竹为二倍体(2n=2x=30),常夏石竹为六倍体(2n=6x=90);石竹属植物花粉活力较高,在69. 17%~94. 97%;不同石竹种间杂交座果率和每果种子数各不相同,座果率在0%~100%,每果种子数在0~42. 64颗。【结论】石竹属种间杂交组合除少数组合外都具有亲合性,该项研究对石竹种间杂交育种具有指导意义。


降雨强度对洱海流域凤羽河氮磷排放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降雨形成的径流携带各种陆面物质进入河流湖泊是导致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而不同降雨强度下的河流氮磷输出特征均有所差异,因此,为阐明雨强对高原湖泊典型流域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本研究以洱海流域上游的凤羽河为研究对象,基于连续3 a(2011~2013年)的出口断面水质水量监测,分析了4种降雨强度(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对水体氮磷浓度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强度对凤羽河氮磷排放的影响显著,所有组分的氮和磷浓度平均值在小雨(<10 mm)和中雨(10~25mm)时较低,在大雨(25~50 mm)和暴雨(50~100 mm)时较高;氨氮(NH_4+-N)(57. 14%~76. 85%)占总氮(TN)的质量分数大于颗粒态氮(PN)(23. 15%~42. 86%),溶解态总磷(TDP)(22. 73%~28. 00%)占总磷(TP)的质量分数小于颗粒态磷(PP)(72. 00%~77. 27%);不同形态的氮浓度比较为:TN> NH_4+-N> PN;不同形态的磷浓度比较为:TP> PP> TDP.
关键词: 降雨强度 面源污染 氮、磷形态 小流域 高原农业区


藜麦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作物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藜麦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作用,对10个藜麦新品系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株高、茎粗、主茎分枝数、主花序长、主花序分枝数、千粒重)与单株产量进行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和茎粗与藜麦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偏相关;7个农艺性状可以解释51.60%藜麦单株产量的变异,株高(X_2)和茎粗(X_3)可以解释48.20%藜麦单株产量的变异,最优回归方程为Y=-102.340+1.040X_2+3.257X_3;株高和茎粗对藜麦单株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因此,在适宜种植密度基础上,将适当提高株高和茎粗作为云南昆明及周边地区高产藜麦选育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