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省主栽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型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有效措施,通过对主栽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基因型鉴定,以期筛选出新的抗病良种。本研究通过喷雾接种的方法,用已知抗瘟基因型的9个稻瘟病菌株,对云南省56个主栽水稻品种进行了抗瘟基因型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56个水稻品种可能含有1个或多个抗瘟基因,其中Pita-2、Pi5、Pi9、Piz-t 4个基因出现频率较高,可以推测这4个基因对云南省水稻抗瘟性尤为重要,Pi5、Pi9这两个基因都可在粳稻区和籼稻区使用;携带Pi20基因的粳稻品种对稻瘟病菌菌株抗性频率均大于70%,Pi20基因可作为粳稻区的有效抗源。云南主栽水稻品种的抗瘟基因型分析表明,绝大部分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良好,对于推广年限长的水稻品种要及时进行提纯复壮,防止品种抗病性退化;还需发掘和丰富抗病育种的抗源,防止抗性基因失效。


茶树菇线粒体中间肽酶基因克隆分析及其在A交配型鉴定中的应用
《北方园艺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茶树菇为研究对象,依据基因组序列,通过长程PCR扩增获得YSG和AC0007菌株线粒体中间肽酶基因(mitochondrial intermediate peptidase encoding gene,mip)。结果表明:该基因与A交配位点连锁,可以其作为A交配位点克隆的靶位点。序列分析发现,该位点的C段编码区高度保守,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可以在群体中获得mip基因的保守区,另外其N端编码区的变异区域可以为A交配位点鉴定提供特异的靶标,为食用菌遗传及育种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


油菜和甘芥杂交后代薹花期耐旱性鉴定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远缘杂交后代中的抗旱材料,连续4年于生殖生长关键时期(薹花期),设正常灌水及干旱胁迫处理,考察包括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及甘芥杂交后代共计43份材料成熟期产量及12个产量相关性状,采用经典抗旱指数法结合连锁聚类分析,筛选优异抗旱资源,并分析干旱对产量相关因子,尤其是产量组成因子的影响,筛选关键的抗旱性鉴定指标。结果表明,3个产量构成因子中,角果数对薹花期干旱最敏感,千粒重及每角粒数变化不大,干旱使得一次分枝数、侧枝角果数显著减少,导致总角果数下降,成为影响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相关分析表明,干旱条件下相对总角果数、相对侧枝角果数、相对株高与抗旱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对侧枝角果数、相对总角果数可作为油菜薹花期抗旱性筛选指标,相对一次分枝数、相对株高也可作为初筛指标;同一材料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其抗旱性表现有差别,4年共筛选出17份抗旱材料,抗旱性比较稳定的有3份,其中1份甘芥杂交后代材料抗旱性稳定且干旱条件下产量较高。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芥菜型油菜 甘芥杂交后代 DH株系 抗旱鉴定 抗旱指数


紫娟茶树叶片不同发育期花青素积累及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茶叶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紫娟茶树(Camellia sinensis cv.Zijuan)叶片发育中花青素积累特性及合成途径上相关基因的表达特点,利用液质联用法(HPLC-MS)、转录组测序(RNA-Seq)和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DGE),分析了紫娟茶树芽、第二叶、开面叶和成熟叶4个发育期花青素的种类、含量及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花青素积累量随叶片发育先增加后减少,第二叶含量最大(9.87 mg·g~(-1))、成熟叶含量最小(0.11 mg·g~(-1)),与叶色表现相吻合。结构基因PAL在芽、第二叶和开面叶高表达,在成熟叶下调表达;C4H、4CL、CHS、CHI、F3H、F3'H、F3'5'H和ANS表达模式相似,表达量均随叶片发育而降低,在芽期高表达,在成熟叶全部下调表达;FLS在第二叶上调表达,在成熟叶下调表达,与花青素积累情况一致;DFR在各发育期均有上调和下调表达。GT和ACT表达模式相似,在第二叶、开面叶和成熟叶上调表达;ANR和LAR表达模式相似,在芽、第二叶和开面叶高表达,在成熟叶下调表达。b HLH、MYB和WDR在各发育期均有上调或下调表达。说明紫娟茶树叶片不同发育阶段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不同,导致花青素积累存在差异,具有一定的时间表达特异性。


7个澳洲坚果品种的授粉组合选配与自花结实性研究
《中国南方果树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HAES951、D4、O.C、HAES900、HAES816、HAES842、HAES863等7个澳洲坚果品种为试材,对各品种进行花粉萌发、异花授粉及自花结实的试验。结果表明,7个品种的花粉萌发率低,为5.22%~22.66%,败育率较高。7个品种的自花结实率0.00%~0.06%,也较低,与花粉萌发率没有显著相关性,生产上需要配置授粉树。HAES842与HAES863、O.C,O.C与HAES951、D4与HAES900正反交亲和性高,初步推荐互为授粉树。品种HAES842与HAES816正交亲和性高,HAES816可初步推荐为HAES842的授粉树。


流域氮素主要输出途径及变化特征
《环境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流域农业面源输出氮素是湖泊流域水体中氮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水环境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不同流域间地形、水文、植被覆盖等因子的差异及气象条件的变化,造成氮的输出途径具有流域异质性及时间变化特征.本研究以高原湖泊典型流域——凤羽河流域为例,基于2011-06 ~2013-05期间径流水量、水质高频监测数据,应用基流分割的方法,通过分析流域产流与氮素输出途径的季节性变化,探讨了流域氮素输出的主要途径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基流是高原湖泊流域水量输出的主要形式和总氮输出的主要途径;基流输出水量及总氮负荷分别占流域总输出水量的80.0%和流域总氮输负荷的71.1%;降雨显著增加了流域水量和总氮负荷的输出量,同时改变了总氮的输出途径;降雨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加,进而使流域输出水量和总氮输出负荷中地表径流途径的比重升高;当地表径流占流域输出水量的比重约达40%以上时,流域总氮输出的主要途径由基流转变为地表径流;监测周期内,地表径流输出的总氮负荷占流域总输出负荷的比重最高达65.6%.


Pikh,Pi2,Pi9,Pi5 4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在贵州禾中的分布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贵州禾"携带的稻瘟病抗性基因以明确其利用价值.[方法]对来自贵州省黎平、从江、雷山、榕江、荔波5个县的82份"贵州禾"品种在云南宜良(海拔1600 m)条件下鉴定了其田间叶稻瘟抗性,并用与抗稻瘟病基因Pikh、Pi2、Pi9、Pi5紧密连锁的4个分子标记进行了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检测.[结果]46个品种对叶瘟表现高抗(0~1级),占56. 1%,表明多数贵州禾对云南宜良的稻瘟病菌具有一定的抗性;贵州禾通过长期的人工和自然选择,Pi5(32. 35%)、Pikh(30. 86%)基因频率相对较高,而Pi9(2. 56%)和Pi2(2. 47%)频率较低;这4个基因可以组合成0、Pikh、Pi5、Pi9、Pi5+Pikh、Pi2+Pi5、Pi9+Pi5等7种基因型,其比例分别是50%、21. 95%、14. 63%、1. 22%、8. 54%、2. 44%、1. 22%,即50%不携带这4个抗性基因.每个县分布有其中2~6种基因型,从江县61. 54%的品种不携带这4个抗性基因,0型是优势类型,黎平县的优势类型是0型(46. 43%)和Pikh型(42. 86%),荔波县基因型达到6种,比从江县(4种)和黎平县(3种)多,没有明显的优势类型,品种类型相对丰富; 0、Pikh、Pi5+Pikh和Pi5这4种基因型平均抗性分别为2. 39、1. 28、1. 57和1. 17级,Pikh、Pi5+Pikh和Pi5这3种基因型平均抗性明显高于0型,说明田间叶瘟抗性与所检测的Pi5、Pikh基因有一定的关联,携带0个基因的部分品种在田间也表现出对叶稻瘟抗性,表明这些材料携带所检测的4个基因之外的抗性基因.[结论]研究结果为挖掘和利用贵州禾种稻瘟病抗性基因资源提供了参考.


木薯种质资源在云南的形态多样性及其形态标记聚类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形态标记对来自菲律宾、云南、海南等6个地方的50份木薯种质资源进行形态多样性及形态标记聚类分析,为木薯育种选配亲本提供参考,同时促进云南木薯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和种质创新。形态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木薯种质资源在云南的形态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叶脉色,达85.5%;其次是结薯集中度,为75.76%;最小的是中间裂叶长度,为9.33%;多样性指数最大的是中间裂叶长度,为5.64;最小的是烂根情况,为2.58,平均为5.34;总体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遗传距离为0~1.22,平均为0.80,试验材料之间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差异大,并在欧氏距离1.00处可将50份木薯种质资源划分为6大类:第Ⅰ类包括33份材料,此类筛选出淀粉含量较高的有9份,鲜薯产量较高的8份,其中淀粉含量最高的是SC11,达36.7%,且叶片较特殊;第Ⅱ类包括12份材料,此类淀粉含量较低,鲜薯产量较高的有3份;第Ⅲ类包括2份材料,以鲜薯产量较高为主;第Ⅳ类材料F876,淀粉含量相对高,鲜薯产量最高,分别是29.78%和238.5t/hm2;第Ⅴ类材料GR024-7,鲜薯产量相对较高,达145.5t/hm2;第Ⅵ类材料为H502;亲缘关系最近的为S4和E361,其次是F556和F821,与其他种质亲缘关系较远的是F876、GR024-7和H502,且后两者间亲缘关系较近,性状相似。


几种切花菊的花粉超低温保存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对8个切花菊品种进行花粉超低温保存,并比较其超低温保存前后的花粉活力和杂交结实率.结果发现,4个切花菊品种Amedia、Menalisa Pink、CA-154、CA-249的花粉超低温保存后的花粉活力没有显著变化,3个切花菊品种Lisbon、Florange、CA-7的花粉超低温保存后的花粉活力显著降低,1个切花菊品种CA-308的花粉超低温保存后的活力显著升高.将超低温保存的切花菊品种Lisbon和CA-7的花粉用于田间育种,保存了1个月和1年后的花粉结实率和新鲜花粉相比没有显著变化.Lisbon和Florange这2个品种的花粉超低温保存后存在多重花粉管现象,但不能判定超低温保存是引起此现象的因素.说明超低温保存技术用于切花菊花粉的保存和杂交育种是有效的.
关键词: 切花菊 超低温保存 花粉萌发 花粉活力 结实率 多重花粉管 杂交育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