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杂交兰种苗超低温脱毒技术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携带建兰花叶病毒(Cy MV)和齿兰环斑病毒(ORSV)的杂交兰根状茎为试材,采用包埋玻璃化超低温保存法对杂交兰病毒脱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温炼苗21 d的茎尖,在0.5 mol/L的蔗糖浓度预培养基中培养3 d,然后浸入0.4 mol/L高糖液体培养基中加载90 min,之后转入玻璃化溶液PVS2(protect vitrification solution 2)中冰上处理6 h,再液氮保存1 h,最后于37℃水浴中解冻2~3 min,1.2 mol/L高糖液体培养基中卸载20 min,待恢复培养后,杂交兰茎尖成活率为64%以上,随机检测30个样品,两种病毒脱毒率均为100%。研究为杂交兰种苗脱毒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快速鉴别云南重楼不同炮制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8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学理论,改变中药的性味和功效,以达到缓和药性、减毒增效等作用。炮制对中药的活性成分、药效、毒副作用影响甚大,建立一个系统鉴别和评价中药不同炮制品的方法,可为中药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提供重要支撑。采用红外光谱法对9种云南重楼不同炮制品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建立主成分-马氏距离(PCA-MD)判别模型进行鉴别分析。云南重楼不同炮制品的红外光谱经自动基线校正和纵坐标归一化预处理后,取其平均光谱图。九种重楼不同炮制品的平均红外光谱和二阶导数光谱显示:(1)其主要特征吸收峰为3 387,2 923,1 745,1 463,1 338,1 240,1 207,1 158,1 180,1 080,1 048,1 020,988,921,895,859,833,765,708,572和529cm~(-1);(2)重楼不同炮制品红外图谱的峰形基本相似,可显示出重楼所特有的红外光谱特征;(3)重楼不同炮制品红外图谱中少数特征吸收峰数目、位置和吸收强度存在差异,表明重楼经不同炮制后化学成分和含量发生了改变。红外光谱经多元散射校正(MSC),标准正态变量(SNV),一阶求导(1st Der),二阶求导(2nd Der)和平滑(SG)优化处理后,采用Kennard-Stone算法筛选训练集和预测集(3∶1),建立PCA-MD判别分析模型。结果显示,重楼不同炮制品的最佳预处理方法为1st Der+SG(11∶3)。提取前5个主成分,变量特征的解释能力为88.2%,以PC1,PC2和PC3为坐标轴建立PCA-MD三维得分图可知,九种炮制品可完全区分;其中重楼I,H,G和F的聚类效果最好,且前三种炮制品距离较近,表明晒干和烘干处理重楼与传统炮制重楼所含化学成分相似;重楼D和E空间距离较近,推测其经过微波和蒸汽高温处理后化学成分变化相似。预测集样本可准确的归属于训练集,PCA-MD判别模型的准确率为100%。红外光谱结合PCA-MD判别分析可准确区分云南重楼的不同炮制品,为云南重楼炮制品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同时为中药炮制品的鉴别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红外光谱 云南重楼 炮制 主成分-马氏距离判别模型


贵州优异农业生物种质资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贵州农业生物资源调查"项目是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根据项目要求,现已完成对贵州省42个县(市)的普查和21个(市)的系统调查。本项目历时5年,经过多个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基本查清了贵州现有的农业生物资源,共采集了4800多份种质资源样本。经过鉴定筛选,从抗病、抗逆、优质、早熟、丰产等不同方面筛选出150多份优异种质资源。这批优异种质资源可为作物育种和基础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种质材料,应加强利用和保护。


家蚕δ-鸟氨酸转氨酶基因Bmoat转录分析及对免疫的响应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分析家蚕δ-鸟氨酸转氨酶基因Bmoat序列信息,明确其组织转录规律,结合家蚕感染BmNPV对其表达的影响,初步探索该基因功能。克隆家蚕δ-鸟氨酸转氨酶基因Bmoat ORF序列,对该基因编码区的氨基酸序列、分子量、结构域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Gene Doc与MEGA 5.0软件对Bm OAT与其他物种δ-鸟氨酸转氨酶进行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利用半定量RT-PCR对其组织和时期转录情况进行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家蚕添食BmNPV后Bmoat的表达情况。Bmoat编码407个氨基酸,属非分泌型蛋白,预测分子量为44.7 ku,等电点为6.3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发现,Bm OAT与棉铃虫转氨酶同源性最高,为84.3%。组织和时期转录特征分析表明,该基因在家蚕幼虫的各个组织均表达,且在家蚕整个幼虫时期持续性表达。Bmoat在家蚕感染BmNPV 3 h表达量基因明显上调,而在12、24 h呈现下调,表明Bmoat的表达受到BmNPV感染的诱导。家蚕δ-鸟氨酸转氨酶Bmoat在家蚕感染BmNPV后发生响应,推测该基因参与家蚕免疫应答,进而形成一定的机体能量补偿机制。
关键词: 家蚕 鸟氨酸氨基转移酶(Bmoat)基因 表达 BmNPV感染 转录分析


云南高产生境下影响油菜DH株系收获指数的相关性状筛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低收获指数材料纯合自交系G25和H008杂交,然后小孢子培养获得200份DH株系材料,在丽江和临沧两个云南早熟油菜高产生境下种植,应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从各生育阶段时间长度、初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重量、不同部位角果数和角粒数、单株产量、千粒重、小区实收产量和籽粒含油量等17个性状中筛选与籽粒产量收获指数(YHI)关系密切的性状,为高收获指数油菜品种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临沧育苗移栽高产生境下,营养体健壮,生物产量高、花期长,特别是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的角果数多,是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高的主要因素。丽江直播栽培高产生境下,油菜苗期长而花期短,营养体不足,主花序角果多而分枝角果少,一次分枝角果数和角粒数、二次分枝角粒数、单株角果数、单株产量和含油量与收获指数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培育壮苗提高单株经济性状水平,可进一步提高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进而提高收获指数。云南高产生境下,单株产量对收获指数有密切相关的正向效应,初花期干物质产量有密切的负向效应,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的角果数变幅大,通过品种和栽培技术调控,控制初花期干物质产量、保持合理的一次分枝角果数、二次分枝角果数和千粒重,获得较高的单株籽粒产量,是提高云南高产生境下油菜收获指数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DH群体 高产生境 收获指数 生育期 经济性状 相关分析


利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马铃薯NBS-profiling反应体系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马铃薯品种自来洋芋为实验材料,利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影响马铃薯NBS profiling体系稳定性的7个主要因素:PCR Buffer体积、dNTP浓度、Taq酶活力、DNA模板浓度、引物浓度、引物接头浓度及稀释倍数,进行4水平设计,选用L32(47)正交表,以PCR产物的多态性为评价标准进行优化试验,从而建立多态性最高的反应体系.结果表明,马铃薯NBS profiling体系的优化反应体系最终确定为:在25 μL体系中,10×PCR Buffer体积为2.5 μL、dNTP浓度为250 μmol/L、Taq酶活力为0.02 U、DNA模板浓度为400 ng、引物浓度为30 μmol/L、引物接头浓度为20μmol/L,并将第1次PCR产物稀释10倍,该优化体系可有效提高NBS-Profiling的多态性.NBS-Profiling技术在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抗病基因挖掘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优化NBS-Profiling反应体系,确定多态性最高的反应体系对该方法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马铃薯 NBS profiling 正交设计


多光谱数据融合技术对绒柄牛肝菌产地的鉴别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5个产地96份绒柄牛肝菌样品的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结合多光谱信息融合策略,建立快速、有效鉴别绒柄牛肝菌产地的方法。运用多元散射校正、标准正态变量、二阶导数等预处理方法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优化处理,减少噪音干扰。选取具有指纹特性的光谱信息进行初级数据融合;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筛选光谱数据中变量在投影方向重要程度大于1的波段,进行中级数据融合。利用优化处理后的单一光谱数据及多光谱融合数据建立PLS-DA模型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判别模型,比较两种判别模型对绒柄牛肝菌产地的鉴别效果。结果显示,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初级融合和中级融合数据分别建立PLS-DA模型,对绒柄牛肝菌产地的预测正确率为56.25%、56.25%、62.50%和81.25%;建立SVM判别模型,产地预测正确率分别为90.63%、65.63%、87.50%和96.88%,表明中级融合技术对绒柄牛肝菌产地鉴别效果显著,优于其他技术;并且SVM判别模型对牛肝菌产地区分效果优于PLS-DA模型。采用中级融合技术建立SVM判别模型,能够快速、有效鉴别不同产地绒柄牛肝菌,同时为食品质量监控提供有效方法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 数据融合 绒柄牛肝菌 产地鉴别 紫外光谱 红外光谱


枯草芽孢杆菌Y1336对月季白粉病防效及土壤元素含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开展了生防细菌枯草芽孢杆菌Y1336不同稀释倍数代谢产物对月季白粉病的防效、土壤营养元素变化及切花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研究。【方法】在月季植株根部土壤分别浇施效价为10亿孢子/g的枯草芽孢杆菌Y1336(WP) 400倍、600倍、800倍稀释菌液。【结果】相对于清水对照处理,3个田间小区试验对月季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66. 93%~80. 98%、58. 60%~72. 33%和43. 73%~61. 25%,前2种浓度处理的防效高于或相当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土壤中有效N、P、K等可被利用的有效态营养元素含量增加;切花产量增产9. 15%~48. 37%,A级以上切花比例从20. 92%提高到54. 19%,品质提高一倍以上。【结论】Y1336对月季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明显提高了月季切花的产量和质量。


不同发育时期大麻素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特征与大麻素含量的相关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实时定量PCR方法,分别测定了大麻植株不同发育时期主要大麻素含量变化以及大麻素合成途径16个相关酶基因的表达丰度,分析了大麻素含量与各基因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麻素含量在幼苗期和快速生长期(简称快生期)接近零,生殖阶段(盛蕾期,盛花期和始果期)快速增加,以始果期苞片中含量最高。大麻素合成过程中4个合成途径内部存在基因协同表达特征,4个合成途径各自酶基因相对表达量变化规律相似。此外,发育过程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量与大麻素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CMK、MDS、HDS、HDR和GPP(lsu)等5个基因表达量和大麻素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9)。结果说明大麻素合成相关酶基因可能通过协同作用来调控大麻素合成与积累,MEP和GPP途径后端的酶基因在大麻素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Cannabinoid途径中OLS、PT和THCAS三个大麻中特有的酶基因主要在始果期苞片腺毛中对大麻素合成积累起着关键作用。这些结果为今后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良大麻素含量提供了研究基础。
关键词: 大麻 大麻素 大麻素合成相关酶基因 基因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