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果参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对红果参种子萌发特性进行研究,为红果参种苗繁育提供科学依据。以红果参种子为材料,测定不同光照、温度、pH、浓度的萘乙酸(NAA)、赤霉素(GA3)、6-苄基腺嘌呤(6-BA)等条件处理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红果参种子最适萌发温度为25℃,发芽率可达92.4%;(2)种子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发芽率没有差异;(3)红果参种子对pH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但pH在6~7范围内可获得较高的发芽率;(4)GA3浓度为200 mg/L时发芽率达到最高,为96.3%,NAA浓度为300 mg/L时发芽率达到最高,为97.4%,低浓度6-BA处理对其发芽率和发芽势无明显提高,浓度高于10 mg/L时有明显抑制性。


传承蚕桑文化弘扬中华文明
《蚕桑茶叶通讯 》 2021
摘要:从丝绸文化、中医药文化、桑茶文化和桑酒文化角度阐述了蚕桑文化的价值,对传承蚕桑文化、提升蚕桑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和弘扬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蚕桑文化;丝绸;桑叶茶;桑椹酒


导入高VA原玉米种质产量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群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导入高VA原玉米种质产量配合力,并根据配合力对其杂种优势群归类进行分析。【方法】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25个导入高VA原玉米种质和3个测验种配制75个杂交组合,在云南省3种不同生态环境下对这些杂交组合进行农艺性状和产量配合力分析,评价导入高VA原玉米种质的利用潜力,再根据产量SCA效应分析被测种质的所属类群。【结果】YML1626(L5)、YML1619(L7)、YML16-5(L9)、YML162-3(L13)产量GCA效应值较高。选育过程中要获得产量GCA较高的高VA原玉米育种材料,至少要对4个穗部性状进行优级选择。以SCA正向显著水平临界值(5.49)为阀值划分杂种优势群,有6个被测系归类不确定;以SCA负向显著水平临界值(-5.49)划分杂种优势群,有12个被测系归类不确定。以被测系与3个测验种之间的最小负向SCA效应值为划分标准,可能导致杂种优势群归类出现误差。【结论】导入高VA原玉米种质YML1626、YML1619、YML16-5、YML162-3产量GCA效应值较高,在育种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一个利用价值较高的自交系至少有4个穗部优良性状。以SCA正向显著水平临界值为阀值划分杂种优势群,更容易解释被测系的杂种优势群归类。


坚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现代农业低碳化
《湖北农机化 》 2021
摘要:本文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理念和低碳经济、碳汇、碳源等概念的由来和内涵,从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着眼,分析了农业生态系统、农作物系统和土壤碳库的汇/源动态平衡,以及农业活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论表明:增汇减源是创建低碳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建议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农业结构,集成高产低耗适用新技术,提高单位资源产出率,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低碳化,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繁荣和环境友好双赢.


热带睡莲新品种'蓝紫妃'的选育
《北方园艺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热带睡莲新品种‘蓝紫妃’(Nymphaea‘Lan Zi Fei’)是由睡莲品种‘保罗蓝’(N.‘Paul Stetson’)籽播实生苗选育。植株大型,重瓣,花型放射状,花瓣蓝白复色,花径18~22 cm,花瓣23~27枚,花梗直立,挺水高度17~24 cm,萼片4片,开花多且硕大,具芳香。叶面绿色并分布不规则暗紫色斑块,叶卵圆形,叶缘具不规则锯齿,平均叶面积为36 cm×33 cm;白天开花型,单花花期3~4 d;南宁地区盛花期5—11月下旬,喜全光照,在南宁地区可露天越冬。


干热河谷燥红土坡面水分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覆被类型的响应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 》 2021 CSCD
摘要:土壤水分是干热河谷地区植被恢复的限制性因子。为探讨元谋干热河谷区典型植被覆盖模式下燥红土坡面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于云南省元谋金雷水土保持示范园内选取农地、灌草地、乔灌草地和裸地对照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小区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结合地统计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元谋干热河谷地区干旱少雨,雨季土壤含水量为旱季的4.22~4.95倍,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活跃度降低的趋势,旱季不同植被覆盖模式同一土层水分活跃程度差异不大,速变层、活跃层多集中在0~40 cm范围内;在雨季则呈现出较大差异,灌草地和乔灌草样地雨季土壤水分活跃度较强。2)土壤含水量高值区均表现为由旱季到雨季,逐渐向深层土壤转移的现象。裸地土壤含水量在各土壤层分布相对均匀,其余植被覆盖模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高值区集中的特点。3)裸地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坡底>坡中>坡顶,植被覆盖小区除旱季农地、旱季灌草地外,均表现为坡顶>坡中>坡底的特点。在干热河谷地区,植被覆盖能够协调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差异,有效改善土壤水环境。


滇红茶区假眼小绿叶蝉动态监测下全年防控模式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结合云南省凤庆县茶园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othe)]的全年动态监测,采用4种绿色防控模式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防控效果展开研究,并进行成本核算。分别在6月16日、6月24日、7月22日假眼小绿叶蝉发生的3个高峰期用2次植物源生物农药及1次化学农药进行防控。结果表明,综合3次用药的防控效果以及经济效益,推荐最佳防控模式为修剪+石硫合剂封园+蓝板+生物农药(0.6%鱼藤酮450倍稀释液)+化学农药(6%乙基多杀霉素1 000倍稀释液),在该模式的防控下3次药后7 d平均校正防效分别为78.85%、64.650%、76.20%,比常规防治分别增加25.11、41.63、22.68个百分点,产值比常规防治增加2 100元/hm2,产投比为14.6。
关键词: 茶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othe)] 动态监测 农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