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335条记录
三七茎叶总皂苷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

摘要:目的 建立并优化了乙醇热回流提取三七茎叶总皂苷的工艺条件, 高效提取三七茎叶总皂苷.方法 以人参皂苷Rb3的提取率和纯度为指标, 通过部分析因设计和中心组合设计实验, 对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4个因素进行考察, 筛选最佳提取工艺参数, 并进一步对4种不同提取方法所获三七茎叶总皂苷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50%、液料比10 (mL/g)、提取时间1 h和提取温度60 ℃, Rb3提取率为90.6%±1.77%, 纯度为8.41%±0.39%, 且该提取方法所获皂苷的抗氧化活性高于其他提取方法.结论 该工艺流程在保证获得较高人参皂苷 Rb3纯度和含量的基础上, 具有经济、快速、高效的特点, 为后续三七茎叶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七茎叶;总皂苷;加热回流;响应面法;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溴氰虫酰胺对桑粉虱的毒力及其亚致死浓度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中国蚕业 2021

摘要:为明确10%溴氰虫酰胺悬乳剂对桑粉虱的毒力及其亚致死浓度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试管药膜法和叶碟喷雾法分别测定10%溴氰虫酰胺悬乳剂对桑粉虱成虫和卵的毒力,并以食下毒叶法测定了其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和5种亚致死浓度[0.002 mg/L(LC1)、0.004 mg/L(LC3)、0.008 mg/L(LC7)、0.015 mg/L(LC15)、0.030 mg/L(LC30)]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0%溴氰虫酰胺悬乳剂6.25~400.00 mg/L对桑粉虱成虫和卵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7.01%~97.95%和13.65%~86.50%,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6.50 mg/L和53.78 mg/L,毒杀效果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10%溴氰虫酰胺悬乳剂对家蚕3龄幼虫48 h的LC50为0.06 mg/L,属于剧毒级,家蚕中毒症状为吐液、拒食、尾缩等;在饲喂用LC1~LC30分别处理的桑叶的4龄起蚕和饲喂用LC1~LC15分别处理的桑叶的5龄起蚕中,LC1~LC7处理的蚕均能正常上蔟结茧,除4龄蚕中LC1和LC3及5龄蚕中LC1的处理外,其余各组处理均导致上蔟时间延长;4龄蚕中LC7~LC15处理和5龄蚕中LC3~LC7处理的家蚕除茧层率外,其他经济性状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在同一浓度的处理中对5龄家蚕影响更大,4龄起蚕饲喂LC30和5龄起蚕饲喂LC15~LC30处理的桑叶的家蚕在饲养过程中逐渐体缩失水死亡。10%溴氰虫酰胺悬乳剂对桑粉虱具有显著的毒杀活性,对家蚕剧毒,为减少其对养蚕业的影响,建议桑园禁止使用该杀虫剂,桑园周边农田使用该药剂也需谨慎。

关键词: 溴氰虫酰胺 桑粉虱 家蚕 亚致死效应 经济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翘角姬兜成虫的两性异形及雄性角异形

生态学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中国翘角姬兜成虫的两性异形及雄性角异形,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雌雄成虫形态性状大小差异,并通过雄性头角和胸角的异速生长类型判断分析其是否存在大小异形。在室内观察了大型雄性及小型雄性个体对雌性的雄-雄竞争行为。结果表明:所测量的雌雄8个共有性状大小在两性中存在较大程度重叠,但总体上雄性性状大小皆显著大于雌性(P<0.05);雄性头角长及胸角长变异系数分别为25.0%和30.8%,显著大于其他测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且它们的分布皆为正态分布(P>0.05);头角及胸角长的异速生长方程分别为y=1.796x-2.8(R2=0.765,P <0.05)和y=2.059x-2.628 (R2=0.951,P<0.05),皆为简单线性正(斜率大于1)异速生长;在狭小空间内,通过概率分级划分的小型雄性(头角长<6.56 mm)和大型雄性(头角长>11.92 mm)都会使用角进行雄-雄竞争来试图获得配偶。因此,该虫总体上存在雄性偏大的两性异形。雄性的头角和胸角长具有较大的变异,但通过异速生长分析未发现其存在明显异形性的证据。是否不同体型雄性存在不同繁殖行为策略需在野外进一步评估。

关键词: 中国翘角姬兜 两性大小异形 雄性角异形 异速生长 配偶竞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中药材发展现状与建议

农业工程技术 2021

摘要:云南中药材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为云南最具发展优势的绿色新兴产业,文章阐述了云南中药材产业概况与中药材设施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意见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枯萎病和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对比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云南香蕉枯萎病和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差异,探索香蕉枯萎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优化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为其后续生态防控提供新策略。【方法】在云南香蕉枯萎病发生的蕉园,分别采集发病和健康植株的根际土壤,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构和组成的差异。【结果】香蕉植株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存在显著性差异,香蕉枯萎病植株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高于健康植株。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4个菌门是香蕉植株根际土壤中的优势门菌群。2种类型香蕉植株根际土壤中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棒状杆菌门(Rokubacteria)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等5个门菌群差异显著。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健康植株较发病植株高,棒状杆菌门(Rokubacteria)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丰度发病植株较健康植株高。属水平上,健康植株的优势属依次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朱氏杆菌属(Chujaibacter)、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daceae)和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发病植株的优势属依次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daceae)、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朱氏杆菌(Chujaibacter);芽胞杆菌属(Bacillus)、朱氏杆菌属(Chujaibacter)和土壤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等5个菌属在2种类型香蕉植株根际土壤中差异显著,其中,芽胞杆菌属、朱氏杆菌属和土壤链霉菌属的丰度健康植株明显高于枯萎病植株。【结论】香蕉枯萎病和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源性,但部分菌群在2种类型植株根际土壤中的组成丰度有显著差异;差异菌群的功能多样性及与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互作关系尚待明确。

关键词: 香蕉 枯萎病 土壤 细菌多样性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常见益生菌及其功效

云南农业科技 2021

摘要: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严格意义上应包括细菌、古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但是在应用时,更着重于对作物生长发育更有益的一些种类,依功能分大致包括固氮菌群、硝酸菌群、溶磷菌群、酵母菌群、乳酸菌群、光合成菌群、放线菌群、生长菌群。土壤常见益生菌如下:枯草芽孢杆菌:增加作物抗逆性、固氮,促进植物生长,保护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枣园行间种植2种冷季型牧草的效益分析

热带农业科学 2021

摘要:为比较青枣单种和青枣行间种植2种牧草的效益,在种植当年的青枣园行间,种植黑麦草和紫花苜蓿,设置青枣单种、青枣+黑麦草、青枣+紫花苜蓿、青枣+黑麦草/紫花苜蓿4个种植模式,观测研究4个种植模式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青枣+紫花苜蓿和青枣+紫花苜蓿/黑麦草种植模式下,牧草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高于青枣+黑麦草种植模式(p<0.05);青枣+紫花苜蓿、青枣+紫花苜蓿/黑麦草种植模式牧草产量分别比青枣+黑麦草种植模式高8 373.60、9 280.55 kg/hm2,分别增加效益20 934.00、23 201.50元/hm2,其中效益增幅为93.73%和103.88%。青枣+黑麦草、青枣+紫花苜蓿、青枣+紫花苜蓿/黑麦草的效益分别比青枣单种高22 335.25、43 269.25和45 536.75元/hm2,且每公顷可节约80~94个人工,节约除杂费8 000~9 400元。本研究为区域果园间种牧草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干热河谷 青枣 种植 牧草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质颗粒燃料在烟叶烘烤中的应用

云南农业科技 2021

摘要:在昆明市禄劝县开展生物质颗粒燃料烟叶烘烤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生物质颗粒燃料烘烤所得的烟叶外观品质、上等烟比例及产值均高于使用煤炭或木柴烘烤的烟叶外观品质。密集型烤房生物质烘烤上等烟比例高11.11~14.87个百分点,烟叶平均产值高2.44~3.35元·kg-1;农村土烤房生物质烘烤上等烟比例高12.73~12.84个百分点,烟叶平均产值高2.61~4.64元·kg-1,生物质能源烟叶烘烤比煤炭或木柴烘烤具有显著的推广应用优势。

关键词: 生物质颗粒燃料 烤房 烟叶烘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娟(熟茶)人工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香气组分特征分析

食品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人工发酵过程对紫娟(熟茶)挥发性风味的形成作用,以同一批从原料入堆(0 d)到发酵结束(42 d)的7个紫娟(熟茶)加工阶段样为材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进行挥发性成分检测。共鉴定出7大类92种已知挥发性成分:醇类、酮类、醛类、碳氢化合物、酸类、酚醚类和含氧杂环化合物。经发酵后,紫娟茶的香气丰富性增强。通过相关性分析,7(F1)~35 d(F5)的过程,是紫娟(熟茶)香气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香气定性结合感官审评分析,脱氢芳樟醇、β-石竹烯及甜没药烯是紫娟茶类辛香的标志性贡献物;发酵过程中产生发酵独有的坚果香——苦杏仁香(苯甲醛)、动物香——奶香(对甲氧基苯乙烯)及微生物发酵气味;花香、果香及辛香的紫娟晒青经发酵形成紫娟(熟茶)花香(紫罗兰花、玫瑰花)、甜香、温和木香及微弱辛香的香气特征。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紫娟(熟茶)发酵风味香与微生物之间的代谢关系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关键词: 紫娟 人工发酵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香气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籽南瓜NBS类基因CfRFN2的克隆及VIGS验证

西北植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籽南瓜(Cucurbita ficifolia)是云南特有的具有高抗枯萎病遗传性状的瓜类种质资源.为鉴定黑籽南瓜中NBS-LRR类基因的抗病功能,该研究从其叶片中克隆了NBS类基因CfRFN2(GenBank ID:MK618462),测序全长为4303 bp,完整的编码框长度为4092 bp,编码1363个氨基酸残基,该基因注释为拟南芥抗病蛋白At4g27190类转录体X1的同源基因,含有1个NB-ARC和2个LRR结构域,属于具有信号肽的可溶性蛋白.核苷酸相似性分析显示,CfRFN2与其他瓜类NBS类基因相似性在87%~98%之间;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CfRFN2蛋白和瓜类的其他NBS类抗病蛋白聚为一个分支,其中CfRFN2蛋白与中国南瓜和美洲南瓜的RPS2、印度南瓜的RPS2-like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黄瓜的At4g27190和苦瓜的At4g27220,与甜瓜的Atg27190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组织表达特性分析表明,CfRFN2基因在黑籽南瓜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茎,而在果皮和根中表达量较低.该研究采用烟草脆裂病毒载体系统,构建了黑籽南瓜VIGS沉默载体pTRV2-CfRFN2,含沉默载体的农杆菌侵染黑籽南瓜幼苗后接种枯萎病菌,qRT-PCR检测表明,接种后2 d和4 d的转pTRV2-CfRFN2沉默组植株的CfR-FN2基因表达量比接种后同时期的野生型植株显著降低(分别下降34.75%和98.27%),病情指数增加为野生型的1.32倍,初步证明黑籽南瓜CfRFN2基因具有抗枯萎病的功能,推测该基因可能在黑籽南瓜抗枯萎病防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中NBS类基因CfRFN2的克隆和VIGS验证为黑籽南瓜更多优异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验证奠定了前期基础,也为发掘黑籽南瓜优异抗病基因和开展瓜类分子育种提供新信息.

关键词: 黑籽南瓜;NBS类基因;枯萎病;基因克隆;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