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试论云茶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茶业通报 》 2022
摘要:以云南茶产业为研究对象,对云茶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具有优越的茶叶发展条件和基础,云茶在云南农业和中国茶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当前云茶存在基础设施设备落后、科技支撑能力不足、茶企综合实力不强、市场深耕能力不足、文化兴茶不足等主要问题;根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了转型升级的七点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 云南茶叶;茶产业;产业转型升级


桑叶红茶的加工技术
《食品工业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云桑2号品种枝端的嫩芽及第1~第2片嫩叶为研究对象,参照红茶(初茶)的加工工艺,对桑叶红茶加工过程中的4个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以此进行四因素设计L9(34)正交试验。结果显示:桑叶红茶的最优加工工艺,即鲜叶采摘后室内萎凋4 h,中等力度连续揉捻45 min,在发酵初期间断性揉捻15 min,在温度26~28℃、相对湿度90%左右条件下进行自然发酵18 h后,于75℃干燥至含水率6%左右;桑叶红茶中含有25.85 mg/g黄酮、12.54 mg/g多酚,鲜叶经过揉捻发酵加工制作成红茶后,多酚含量有所减少,但口感改善明显。


云南不同品种大叶种茶树生化成分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品种及季节对云南大叶种茶树生化成分的影响,为茶树种植品种及茶叶加工采摘季节的选择提供一定理论依据.采用云南大叶种云抗10号、云抗14号、雪芽100号、佛香2号和紫娟共5个品种为供试材料,在春、夏和秋三季,分别取其新梢的一芽二叶进行蒸青固样,分析不同季节5个茶树品种主要生化成分(水分、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组分、氨基酸、咖啡碱等)的季节变化特征,并进行不同茶树品种之间生化成分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紫娟品种的儿茶素总量较其他品种高,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云抗10号的水浸出物、儿茶素品质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春茶氨基酸含量最高,且高于制作名优绿茶的阈值;夏茶水分、咖啡碱、儿茶素(C)及儿茶素总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的茶;秋茶茶多酚含量最高,氨基酸和儿茶素总量显著低于其他季节的茶.茶叶中主要生化成分在不同品种及不同季节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可根据其生化成分的差异性并结合实践进行茶叶适制性研究.
关键词: 大叶种茶;季节;生化成分;变化特征


生物有机肥调控的碱性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解析保山山地碱性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考察深耕配施生物有机肥对土壤质量退化的阻遏效果,为区域植烟土壤的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深耕(30 cm)为主处理,生物有机肥培肥为副处理,设置随机区组试验,分析测试土壤主要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解析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与微生物种群丰度间的关系.[结果]深耕+化肥+生物有机肥处理(处理CS)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和pH,分别降低28.64%和9.21%;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提高31.54%、21.63%、165.31%、77.34%、21.68、27.95%和238.55%.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细菌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差异不显著;处理CS显著提高真菌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P<0.05),促进细菌和真菌群落差异性增强,对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更为显著.群落结构组成结果表明,处理CS显著提高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的种群丰度,分别提高74.32%和280.70%;降低了放线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种群丰度,分别降低 12.83%、21.88%、36.57%和70.04%.LEfSe分析表明,处理CS导致属水平的细菌和真菌显著差异性物种增加.BugBase表型预测和FUNGuild功能预测结果表明,处理CS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功能类群,其中,致病性细菌和植物病原真菌丰度显著下降.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和pH是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理化因子.[结论]深耕配施生物有机肥降低土壤容重和pH,增加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形成,提高土壤酶活性,是碱性植烟土壤质量提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碱性植烟土壤 微生物群落 Illumina MiSeq测序 BugBase表型预测 FUNGuild功能预测


草地贪夜蛾对不同玉米品种危害性田间评价
《云南农业科技 》 2022
摘要:通过调查玉米5叶1心期、8-9叶期、大喇叭口期草地贪夜蛾数量、天敌种类数量及玉米危害等级、产量测定,有效评价草地贪夜蛾对不同玉米品种取食危害和产量等方面的差异性.试验表明,供试玉米品种在不施药情况下受草地贪夜蛾危害较重,各品种对草地贪夜蛾田间抗性差异不明显.在草地贪夜蛾发生较重情况下,不用药物防治最高产量损失可达94.5%.


不同季节紫娟白茶香气组分探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季节紫娟白茶(Camellia assamica var.Zijuan)进行香气成分的测定,同时采用内标法确定各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与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4个不同季节的紫娟白茶样品中检出特征香气成分40种,主要包括醇类、醛类、酯类、酮类、酸类、杂环类等六大类化合物,萜烯指数的范围为0.950~0.973.对不同季节紫娟白茶香气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春茶最好,秋茶次之,夏茶最差.本研究结果为分析不同季节紫娟白茶的主要香气物质和通过香气成分识别不同季节紫娟白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紫娟白茶(Camellia assamica var. Zijuan) 香气组分 不同季节


基于云南小粒咖啡湿法加工的异常威克汉姆酵母产果胶酶发酵条件优化(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22
摘要:为提高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在云南小粒咖啡湿法加工中的脱胶效率,以果胶酶活性为指标,通过Box-Behnken设计和单因素试验对云南保山小粒咖啡湿法发酵液中获得的5株产果胶酶W. anomalus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5株酵母均可产生果胶裂解酶(PL)、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果胶甲酯酶(PM),活性分别达到250.17~411.20 U/mL、12.98~16.55 U/mL和208.52~322.83 U/mL。CAP5菌株具有较高的PG和PL酶活,而CAP4菌株具有较高的PM酶活。通过对氮源浓度、发酵时间、Mn2+浓度和pH值进行优化,获得最优产果胶酶发酵条件:蛋白胨浓度2.2 g/L,发酵时间30 h,Mn~(2+)浓度1.5 mmol/L,pH 4.3。优化后,CAP5菌株最大PG活性可达411.20 U/mL,较优化前增加114.03%。CAP3、CAP4、CAP8和CAP10菌株的PG活性较优化前分别增加86.74%、114.55%、65.79%和66.07%。5株酵母的PL和PM活力比优化前分别提高150.35%~218.56%和341.07%~418.52%。以上结果说明W. anomalus菌株可作为咖啡发酵剂,具有较好的脱胶潜力。
关键词: 异常威克汉姆酵母 咖啡 湿法加工 果胶酶 Box-Behnken设计


流苏石斛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摘要:研究流苏石斛Dendrobium fimbriatum Hook.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利用硅胶、葡聚糖凝胶层析及C18色谱柱等方法从流苏石斛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核磁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moscatin (1)、batatasinⅢ(2)、石斛酚(3)、moscatilin (4)、柚皮素(5)、松柏醛(6)、scoparone (7)、对羟基苯甲醛(8)、薯蓣皂素(9)、7-酮基-β-谷甾醇(10)和熊果酸(11).化合物5~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RAW264.7模型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所有化合物进行体外活性筛选,部分化合物表现一定的体外抗炎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关键词: 流苏石斛 化学成分 抗炎活性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含单萜酚结构酰胺类杂合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及抑菌活性
《农药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寻找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酰胺类化合物,本研究将天然单萜酚类化合物香芹酚和百里香酚与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药效团拼合,设计并合成了30个酰胺类杂合分子,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及高分辨质谱(HRMS)等确认.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活性较好,其中7e(N-(4-羟基-5-异丙基-2-甲基苯)-3-甲基噻吩-2-酰胺)的活性最高,对茄链格孢菌和灰葡萄孢的EC50值分别为3.28和15.06μg/mL,且7e与啶酰菌胺之间没有交互抗性.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测定表明,7e对灰葡萄孢敏感、抗性和B-P225F突变菌株的SDH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分子对接研究表明,7e与野生型和突变型灰葡萄孢琥珀酸脱氢酶(BcSDH)之间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推测7e是潜在的新型SDHI,其与啶酰菌胺之间对菌株SDH抑制活性的差异和与野生型和突变型BcSDH之间结合模式的差异,可能是二者之间没有交互抗性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