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8种常用农药对家蚕的慢性毒性测定
《农药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8种常用农药在推荐剂量下对家蚕的残留毒性。[方法]采用食下毒叶法评价了田间施用8种常用农药后对家蚕的残留毒性。[结果]8种农药在推荐剂量范围内喷施桑树后,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和60%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药后30 d仍引起家蚕急性中毒,其中毒率分别为18.90%和17.78%;吡丙醚乳油药后3 d未引起家蚕急性中毒,但药后15 d仍造成家蚕不能正常上蔟结茧;小檗碱水剂药后7 d未引起家蚕急性中毒,但药后7~10 d的家蚕不能正常上蔟结茧,药后15 d的多数蚕不能正常上蔟结茧;藜芦碱可溶性液剂药后5 d未引起家蚕急性中毒,但造成少数家蚕不能正常上蔟结茧,多数蚕结薄皮茧;戊菌唑水乳剂、苦皮藤素乳油、鱼藤酮乳油等药后15 d对家蚕的经济性状影响不大,但对家蚕的生长发育有影响,即龄期延长。[结论]戊菌唑水乳剂、苦皮藤素乳油、鱼藤酮乳油、藜芦碱可溶性液剂等4种药剂安全间隔期在15 d以上方可采叶喂蚕;四氯虫酰胺悬浮剂和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安全间期超过30 d以上,建议冬季桑园封园时使用;小檗碱水剂和吡丙醚乳油禁止在桑园及周边使用。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蔷薇属植物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是一种重要的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具有试验周期短、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直观可见等优点。常规的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已在很多植物中普遍应用,但对蔷薇属(Rosa L.)植物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45S rDNA和5S rDNA的基因定位与染色体同源性分析上。本文对蔷薇属植物的FISH研究进行总结和描述,并对其在蔷薇属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蔷薇属 45S rDNA 5S rDNA 基因定位 同源染色体


提高大葱成苗率的简易育苗技术
《北方园艺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工厂化育苗过程中,土壤病害多、大葱成苗率低、育苗成本高等问题,经过3年的试验研究,总结出一种能提高20%成苗率的简易育苗技术。


甘蔗蓟马在不同甘蔗品种上空间分布型及理论抽样数
《环境昆虫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甘蔗蓟马在不同甘蔗品种上的种群空间分布型,获得准确的田间调查资料,提高甘蔗蓟马预测及防治效果,2015年7月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第一科研试验基地,通过调查10个甘蔗品种上甘蔗蓟马成虫和若虫数量,利用5种聚集度指标、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测定了甘蔗蓟马的种群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甘蔗蓟马成虫和若虫在不同甘蔗品种上均以个体群形式存在,个体间相互吸引;其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聚集是由于自身的生物学习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利用Iwao回归分析法中的α、β参数计算出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的理论抽样数。因此,甘蔗蓟马在不同甘蔗品种上均呈聚集分布,调查时应根据当地栽培品种平均虫口密度选择适宜的抽样数量。


多元判别法鉴别中国魔芋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我国分布和引种栽培的17个魔芋种为材料,测定魔芋地下茎的4个指标、叶片的11个指标、花器官的16个指标和果实的2个指标,以这33个定性分级性状为变量,通过二元形态赋值,利用计算机技术逐步聚类,结合魔芋种关键特征图片,通过多元判别分析法对魔芋种进行鉴别。台湾魔芋地下茎芽点围绕芽窝呈螺旋形分布,桂平魔芋和红河魔芋地下茎伸长,但桂平魔芋地下茎呈链子状,红河魔芋地下茎呈圆筒形。疣柄魔芋叶柄和花柄表面具有疣粒。密毛魔芋附属器上长满密毛。白魔芋和西盟魔芋雄蕊和雌蕊之间有中性物质,但白魔芋雄蕊区长度近似于附属器长度,而西盟魔芋雄蕊区长度明显比附属器的长度长。东亚魔芋佛焰苞内部中下部有薄层。东京魔芋雄蕊区域长度约是雌蕊区域长度的2倍。米勒魔芋附属器长度与雌雄蕊长度和近似,花魔芋附属器长度约是雌雄蕊长度的2倍以上。南蛇棒附属器表面密布颗粒状物质,勐海魔芋附属器表面具明显条形皱褶,田阳魔芋附属器密布圆圈状褶皱。滇魔芋附属器与胎座连接处有缩短的末端。结果表明,17个魔芋种能够用多元判别法对魔芋品种进行有效鉴别。


我国新育成甘蔗品种(系)对甘蔗线条花叶病毒和高粱花叶病毒的抗性评价
《植物病理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蔗花叶病是中国蔗区危害最严重的病毒病,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以中国蔗区甘蔗花叶病的2种主要病原甘蔗线条花叶病毒分离物(SCSMV-JP1,Gen Bank登录号JF488064)和高粱花叶病毒分离物(Sr MV-HH,Gen Bank登录号DQ530434)为接种毒源,采用人工切茎接种和RT-PCR检测相结合方法,于2015年、2016年2次对中国近年选育的71个优良甘蔗新品种(系)进行了双抗SCSMV和Sr MV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71个优良甘蔗新品种(系)中,对SCSMV表现高抗到中抗的有24个,占33.8%,感病到高感的有47个,占66.2%;对Sr MV表现高抗到中抗的有27个,占38.03%,感病到高感的有44个,占61.97%。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福农30号、福农36号、闽糖01-77、桂糖02-467、柳城05-129、粤甘34号、粤甘40号、粤糖55号、粤糖96-86、粤糖00-318、赣蔗02-70、云蔗03-258、云蔗04-241、云蔗05-51、云蔗06-80等15个优良新品种(系)双抗SCSM V和Sr M V 2种病毒,占21.13%,其中粤甘34号、粤糖55号、云蔗03-258、云蔗05-51、云蔗06-80等5个优良新品种(系)对2种病毒均表现为高抗,占7.04%,。研究结果明确了71个甘蔗优良新品种(系)对甘蔗花叶病2种主要致病病原的抗性,筛选出双抗SCSMV和Sr MV的甘蔗优良新品种(系)15个,为生产用种选择和有效防控甘蔗花叶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甘蔗 优良新品种(系)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 高粱花叶病毒 抗性


云南泸定百合种质资源及表型多样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省境内的泸定百合资源状况。【方法】采用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并对采集到的20个泸定百合野生居群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泸定百合资源以滇东北昭通、滇东曲靖最丰富,滇中昆明、滇东南文山、滇南红河和滇西保山次之,滇西北地区最少,仅见于金沙江河谷地带,而滇西南地区普洱、临沧未见分布。泸定百合的14个表型性状居群间F值为2. 18~19. 10,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3. 58%,居群间变异(59. 5%)大于居群内变异(19. 76%)。20个野生居群在聚类树上可划分为2大支,未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差异性。【结论】泸定百合在云南省境内分布范围广泛,表型遗传多样性丰富。


滇重楼灰霉病及其病原鉴定
《中国中药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灰霉病是滇重楼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引起滇重楼花器腐烂而导致种子绝收,该研究通过田间病害调查,掌握了该病发生的基本情况,通过带病组织和菌核培养分离获得病原菌,并依据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果表明,病原菌分生孢子梗葡萄状分枝,分生孢子椭圆形,长9.70~13.70 μm,平均(11.32±0.82) μm,宽(7.05 ~9.12) μm,平均(8.24±0.48) μm,精孢子球形,直径(3.34±0.31) μm,病原菌在发病植株及PDA培养基上均易产生黑色菌核,基于形态特征鉴定病原菌为一种葡萄孢属Botrytis真菌.基于病原菌RPB2,HSP60,G3PDH基因及其联合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支持该病原菌为葡萄孢属真菌一个新种,该菌最适培养温度为20℃,最适pH为8,持续光照会抑制病原菌生长.


云南茶树地方品种与野生茶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云南地方品种与野生茶树遗传多样性。【方法】应用ISSR标记对云南51份地方品种与16份野生茶树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利用23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223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18条,多态位点百分比为97.76%。应用Nei-Li相似系数估算67份茶树资源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在0.659~0.736,平均为0.693,说明茶树资源间的遗传基础较窄。UPGMA法将67份茶树资源分成2个类群,主成分与聚类的分析结果一致,但主成分分析更直观地揭示资源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地方品种与野生茶树之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没有明显的关系,可能与品种类型有关,有助于今后拓宽地方品种的遗传基础,为开发野生茶树的遗传潜力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云南﹔茶树﹔ISSR﹔遗传多样性


中甸刺玫的系统位置及杂交起源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甸刺玫(Rosa praelucens Byhouwer)是云南特有的高山花卉和耐低温的月季种质资源,也是蔷薇属唯一有报道的10倍体的野生种。然而,中甸刺玫的系统位置存在较大争议,其起源也不清楚。本研究利用5S rDNA和4个叶绿体DNA(cpDNA)片段(psbA-atpH、rbcL、rpl16和trnL-F)来构建蔷薇属的系统关系,明确中甸刺玫的系统位置;通过与近缘物种的序列比对,推测中甸刺玫的原始亲本。结果表明:蔷薇属50个种(变种)的5S rDNA序列长度为498~573 bp,变异程度随物种表现出明显差异。cpDNA片段中psbA-trnH变异较大,4个片段联合分析的矩阵长2969 bp,其中变异位点153个。基于5S rDNA的分子系统树和4个cpDNA片段联合分析的分子系统树中,中甸刺玫均与桂味组的物种聚在一起,与小叶组的刺梨亲缘关系较远,其系统位置应从小叶组移至桂味组。中甸刺玫的十倍体起源很复杂,细梗蔷薇、华西蔷薇、尾萼蔷薇、西南蔷薇和西北蔷薇是与其关系最近的野生近缘种,其原始母本最可能是尾萼蔷薇、西南蔷薇和西北蔷薇的其中之一或共同母本,细梗蔷薇和华西蔷薇极可能是其父本,而尾萼蔷薇、西南蔷薇和西北蔷薇也可能以父本的身份参与了中甸刺玫的杂交物种形成。
关键词: 中甸刺玫 蔷薇属 5S r DNA cp DNA 系统位置 杂交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