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金沙江干热河谷冲沟发育区不同部位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研究干热河谷冲沟不同部位(集水区、沟头和沟床)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方法】基于元谋干热河谷典型冲沟不同部位土壤水分的长期监测,分析冲沟不同部位土壤水分(10~100 cm)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冲沟不同部位土壤平均含水量随时间变化可划分为土壤水分消耗期(2-6月)、土壤水分积累期(7-10月)和土壤水分消退期(11-12月)等3个变化阶段;冲沟不同部位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年内变化特征不同,其中集水区20、30和40 cm土层,土壤水分年内分配差异不明显,其他部位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均表现明显的干湿季变化。(2)冲沟不同部位年内土壤水分含量及变异系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均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分布特征,其中4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异系数较低且土壤水分亏损表现明显,表明表层(10~30 cm)和深层(60~100 cm)土壤水分年内含量高且分配不均,而中间(3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少且分配相对均匀。(3)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日变异系数表明,集水区和沟床在干季,不同深度土层间土壤水分差异较小,雨季差异较大,分配不均,而沟头土壤水分在春季土壤水分分配较均匀,其他时间均出现分配不均现象;冲沟不同部位土壤水分含量差异显著,表现为沟头(9.98%)>沟床(9.65%)>集水区(6.64%)。【结论】在进行植被恢复时,应该考虑冲沟不同部位、季节性以及剖面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因时因地进行植被恢复。


应用真空渗透法将SFL基因转入水稻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真空渗透法无需组培过程,可明显缩短转化周期,提高转化效率。文章建立了水稻的真空渗透转化体系。【方法】应用自主研制的真空渗透转化装置,对开花前的活体水稻进行短暂抽真空条件下的农杆菌侵染,快速将苦参凝集素蛋白基因(SFL)成功转入水稻。【结果】对大量T0代转化种子进行除草剂抗性筛选、氯酚红和PCR检测,获得一批转基因阳性苗,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经苗期喷雾接种和田间人工诱发鉴定,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最终筛选出抗性明显增强的转SFL基因水稻材料,证明SFL基因在水稻中得到表达。【结论】本研究为水稻及其它作物的基因转化提供了一条快速、有效的新途径,同时也为SFL基因的功能研究及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基础。


苗床培肥和播种量对不同秧龄机插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机插籼稻适龄壮秧培育技术。【方法】以杂交籼稻岗优6366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播种量和施肥量,研究不同秧龄期秧苗素质的差异,探索机插籼稻适龄壮秧培育技术。【结果】播种量、施肥量和秧龄3因素对机插杂交籼稻秧苗素质有显著影响,其影响大小为秧龄>播种量>施肥量;机插杂交籼稻适宜的秧龄为20~30 d,超过30 d后秧苗生长受阻,秧苗素质变差,不适宜机插;随着秧龄的增加,应减少播种量;每100 kg育秧土掺混200 g复合肥能够满足30 d以内的秧苗生长。【结论】秧龄对秧苗素质影响最大,其次是播种量;机插杂交籼稻适宜的秧龄为20~30 d; 20 d秧龄时播种量为90 g/盘,当秧龄为25~30 d时播种量为70 g/盘; 30 d以内秧龄的施肥量为每100 kg育秧土掺混200 g复合肥。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远缘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系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给硬粒小麦资源引入普通小麦,进而为选育小麦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2个利用玉米×小麦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技术选育的硬粒小麦和普通小麦远缘杂交获得的小麦新品系的13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描述和量化评估。【结果】12个远缘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系的综合评价位次由高到低依次为14Y_2-919、14Y_2-873、14Y_2-939、14Y_2-838、14Y_2-931、14Y_2-1052、14Y_2-874、14Y_2-918、14Y_2-988、14Y_2-987、14Y_2-834和14Y_2-973;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获得的加权关联度更能反映品种的真实表现,是综合评价小麦新品系的有效方法。【结论】经综合评价,小麦新品系14Y_2-919在12个新品系中综合表现最为优异,其次为14Y_2-873、14Y_2-939和14Y_2-838,可进一步用于培育适合云贵高原麦区的小麦新品种。


白及与2种近缘种的多糖组织化学定位及含量测定研究
《中药材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白及、小白及和黄花白及进行多糖组织化学定位和含量测定研究,明确白及与两种习用药材多糖的分布和积累特征,比较不同白及药材中多糖的含量,为白及替代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徒手切片和冰冻切片方法制作3种植物根、假鳞茎、茎和叶片横切片,利用组织化学定位方法对多糖进行定位分析.以水提醇沉法提取白及多糖,采用蒽酮-硫酸为显色剂,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在3种植物不同的组织中,多糖主要分布在假鳞茎、叶及根的皮层薄壁细胞、茎的维管束附近的薄壁细胞等细胞中.多糖在假鳞茎内分布最多,其次是叶片,根和茎中分布较少.不同种间多糖含量有差异,黄花白及多糖含量高于白及,小白及最低.结论:组织化学定位和蒽酮-硫酸法是一套适用于研究和分析白及与其习用品药材多糖的分布和含量测定的技术和方法,该方法具有显色稳定、结果准确、操作简单等特点.小白及与黄花白及有其习用的合理性,应对二者的安全性、药效等进行深入研究.


香水月季复合群(Rosa odorata Complex)花香成分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香水月季复合群花香成分,为香水月季品种的选育及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技术分析了香水月季复合群(Rosa odorata complex)盛开期花瓣的花香成分。【结果】从香水月季复合群中共鉴定出56个化合物,不同变种间花香成分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香水月季原变种的主要香气成分是醇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的是苯乙醇;大花香水和粉红香水月季的主要香气成分是芳香烃类,含量最高的是3,5-二甲氧基苯;桔黄香水月季的主要成分是芳香烃类和萜烯类,含量最高的是1,3,5-三甲氧基苯。【结论】香水月季复合群不同变种间的花香成分差异显著。研究结果明确了这一类重要蔷薇资源为现代月季培育提供的花香成分,同时可为花香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的克隆、调控及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香水月季符合群 花香成分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135份国外藜麦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引自国外的135份藜麦种质资源的15个农艺性状进行了数量和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以及特异种质筛选。结果表明,该批藜麦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变异系数从大到小的7个数量性状依次为产量(57.8%)、单株粒重(57.4%)、茎粗(27.6%)、千粒重(22.5%)、株高(21.9%)、主花序长(19.4%)和生育期(13.9%);遗传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的8个质量性状依次为主花序色(1.44)、籽粒色(1.43)、茎色(1.38)、籽粒形状(0.88)、幼苗心叶叶色(0.79)、主花序形状(0.78)、籽粒光泽(0.63)和子叶颜色(0.08);藜麦产量与千粒重、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的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66.537%,第1主成分主要与株型、花序型和生育期有关,第2主成分主要与植株和花序颜色有关,第3主成分主要与产量有关,第4主成分主要与籽粒大小、形状有关,第5主成分主要与籽粒颜色有关;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7.5时将135份藜麦种质划分为6类,其中第Ⅱ类群产量最高;有31份特异种质具有早熟、矮秆、粗秆、大粒、长花序、结实率好和产量高等特性。


蔷薇科植物MLO蛋白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LO基因家族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抗病基因,MLO蛋白的突变体对白粉病真菌表现出广谱抗性,且能特异性调控细胞死亡,利用自发的细胞死亡来应答发育或非生物刺激。为了分析蔷薇科植物MLO蛋白的结构特征、系统进化及潜在功能,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在Gen Bank中已登录的来自于蔷薇科的7个物种共计82条具有完整ORF的MLO基因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这82条蛋白的氨基酸数量、碱基数、分子量差异较小,平均亲水系数为-0.191~0.253,绝大多数具有内含子结构;亚细胞定位主要分布于质膜中,包含5~8个跨膜结构;共有15个保守基序,长度在15~50个氨基酸之间。其中,等电点小于7的仅有1条,6条蛋白具有信号肽。系统进化关系揭示了这些物种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和保守性;将其与其它物种中已鉴定的MLO基因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32个可能与抗白粉病相关的候选基因;进一步序列比对分析,发现仅有17条基因具有MLO型白粉病基因所有的典型结构。因此,本研究表明,所选用的82条蔷薇科MLO基因中,仅有17条基因可能参与寄主-白粉病菌的互作过程。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蔷薇科及其他植物MLO基因的抗病遗传机制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蔷薇科 MLO基因 抗白粉病 系统进化 生物信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