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335条记录
烟秆生物质燃烧灰分替代烟草部分化学钾肥应用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21

摘要:在烟秆生物质能源烟叶烘烤过程中,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灰分,经检测钾含量为7.23%.田间试验表明,燃烧灰分替代部分化学钾肥后,烟株农艺性状、烟叶产量产值及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都没有大的改变.因此,生物质燃烧灰分可作为钾肥替代部分化学钾肥在烟草生产中应用.

关键词: 生物质燃料灰分;替代;钾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果地理分布特征及表型变异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草果资源,2019年对云南、广西7个产地进行资源调查,基于物种分布信息,结合最大信息熵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其适宜产区,同时对57份种质资源的15个果实及果穗性状进行评价。最大信息熵模型预测结果显示,草果的地理分布范围为99.1~112.8°E、20.5~30.4°N,高度适生区面积为48.14×104 km2;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及广西西部;各气候因子中,6月份降水量、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年平均温度、10月份的光照强度、最干月降水量对该物种的地理分布影响较大;资源调查发现云南是草果的主产区,产地包括滇东南、滇西北和滇西;产地间生境差异大,形成多种草果种植模式:(1)尼泊尔桤木林+草果,(2)杉木林+草果,(3)核桃林、漆树林或喜树林+草果,(4)混合原生林+草果;草果表型数据分析显示,其表型变异式样丰富,15个性状变异系数均值为27.34%,各性状中,挥发油得率的变异系数最大(53.54%),果宽变异系数最小(7.43%);相关性分析表明,果实、果穗等性状间相关性较强;基于性状的聚类分析显示,57份资源可分为7类,其中Ⅰ类、Ⅲ类和Ⅴ类包含不同的产地;主成分分析显示,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0.53%,可解释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综合性状特征筛选出18份种质资源,尤以怒江州贡山县的果实为佳。以上研究结果为揭示草果资源地理分布特征、合理规划种植区、筛选优质草果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草果 资源调查 地理分布 表型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思考

中国热带农业 2021

摘要:分析了全球经济衰退,供应链、产业链本地化重构趋势下,云南农业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新格局,加强引导优结构、高端化与大众化双轮驱动防风险、创新引领激活力,开放共享拓空间,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关键词: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发展 思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数据时代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及信息化的探讨

办公室业务 2021

摘要:信息化时代,随着4G的普及、5G技术的成熟和云计算的提升,信息化办公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办公获取信息不再拘泥和受限于纸质文字的束缚,人事档案管理也需要随着时代的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是工作效率和档案的利用率大幅度提升的最有效途径。让人事档案不再局限于档案室的柜子中,不再局限在手工翻阅查询。信息化能更加高效地审阅、审核、调阅、利用人事档案。本文主要对人事档案现状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 人事档案 重要性 现状 信息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娟在井冈山引种及井冈红茶在井冈山的适制性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

摘要:目的探究紫娟在井冈山引种及井冈红茶在井冈山的适制性。方法参照《国家茶树品种区域实验实施细则》《品种区域试验茶树栽培管理和鉴定》,采用国家标准方法研究紫娟引种井冈山后的栽培特性、产量、品质等。结果紫娟引种井冈山后,采摘期较福鼎大白茶晚10 d以上,移栽成活率为91.67%;紫娟生长势显著优于福鼎大白茶,株高为74.33 cm、树幅为81.66 cm; 2020年采摘鲜叶微波制样后测定茶多酚含量为36.29%、花青素含量2.34%、水浸出物含量46.52%均显著高于福鼎大白茶;紫娟鲜叶制成红茶后,茶多酚含量29.15%、花青素含量1.92%、茶黄素含量0.46%,这3项指标均显著优于福鼎大白茶,经感官审评,紫娟制作的红茶得分高于对照样品,滋味、香气、叶底均高于福鼎大白茶。结论紫娟适宜在井冈山及周边红茶、特色茶生产基地推广种植。

关键词: 紫娟 引种实验 井冈山 红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云南省藏粮于技粮食产能影响因素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21

摘要:"藏粮于技"战略就是把农业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把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粮食产能的科技因素,提高粮食产量.基于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探究影响云南省粮食产能的科技因素.结果表明:2009—2018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对云南省粮食总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农用化肥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和农业机械使用量则对云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较小.因此,提高粮食产能要结合云南省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研发更加安全高效的农用化肥和农药,同时加快数字农业建设和农机化建设进程,促进云南省粮食产能持续快速增长.

关键词: 藏粮于技;科技;灰色关联度;粮食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羊肚菌种袋栽培研究

菌物研究 2021

摘要:羊肚菌的大田栽培已在我国进行了十余年,生产规模已超过10万亩,在不断高产出现的同时,区域性连作障碍、病虫害、较高的成本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六妹羊肚菌菌株YAASMJNLM1-25和YAASMJNLM1-31为材料,研究了1种羊肚菌栽培的新方法——种袋栽培技术,以常见的营养袋栽培方法为对照,进行了直接种袋栽培方法和间接种袋栽培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菌丝长满墒面的时间为8~23 d,现原基时间为55~91 d,第一次采收时间为77~110 d,无论是直接种袋栽培法还是间接种袋栽培法,菌丝长满墒面的时间、现原基时间和采收时间均比撒播的营养袋栽培法长,即同一区域同一播种时间,六妹羊肚菌现原基时间和采收时间与菌丝长满墒面的时间相关;墒面污染率和袋(瓶)污染率分别为0~5%和0~25%,与撒播的营养袋栽培法相比,种袋栽培法的墒面和营养基质污染率显著降低,多数处理的污染率为零;试验的最低产量和最高产量分别为(295.00±8.66)g/m2和(466.89±33.67)g/m2,虽然组内有显著性差异的处理存在,但组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这种显著差异的产生应该是羊肚菌的环境适应敏感性所致;种袋栽培法实现了羊肚菌菌丝向营养基质和土壤基质的双向生长,营养能有效向土壤基质转移,有利于稳产和减少病虫害;与营养袋栽培法相比,种袋栽培法减少了操作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总之,2种方法的研究结果显示,羊肚菌出菇时间与菌丝长满墒面的时间密切相关,这对室内栽培及出菇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六妹羊肚菌 种袋栽培 原基形成 营养基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竹炭与有机肥配施对葡萄根区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CSCD

摘要:旨在研究竹炭与有机肥配施对葡萄地土壤养分及其酶活性的影响,对土壤改良提供思路。以‘夏黑’葡萄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不同梯度竹炭和有机肥配施,对‘夏黑’葡萄园土壤性质和酶活性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表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高于底层(20~40 cm)土壤。与单施有机肥相比,竹炭与低量有机肥配施提高了表层土壤总磷和速效磷含量;竹炭与中量有机肥配施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和速效磷含量;竹炭与高量有机肥配施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竹炭与低、中量有机肥配施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抑制了土壤蔗糖酶活性;竹炭与高量有机肥配施抑制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而对土壤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系统聚类分析划分为5个类群,分别是B0M类;B3L、B3M和B6M类;B6L类;B0H和B6H类;B0L和B3H类。总体看来,短期内6%竹炭与中量有机肥配施对土壤肥力提升效果最佳,是较为理想的施肥方式,但其长期效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竹炭 有机肥 葡萄 土壤养分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菇复合群菌株内ITS序列异源特征分析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1

摘要:ITS序列作为常用的分子标记,广泛应用于真菌系统学研究,然而在茶树菇类群分析中缺乏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对茶树菇菌株ITS序列进行测序,从中发现了8个菌株ITS测序图谱存在套峰。各菌株分离的子代同核体群体中存在2种ITS序列类型,推测亲本由不同ITS类型同核体杂交而成。从混杂的ITS扩增产物里进行克隆测序后,发现ITS1和ITS2区域存在模板复制转换的现象。依据ITS和线粒体小亚基mtSSU构建的聚类树显示的拓扑结构不一致,部分来自于同一菌株的ITS序列聚类到不同的群中。因此,茶树菇的ITS序列显示出多样性且组成复杂,从ITS杂合菌株中直接进行克隆分析会产生不正确的序列信息,给菌株鉴定和系统分析造成错误的结果。

关键词: 茶树菇 ITS异源 系统分析 套峰 线粒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推进云南省家蚕人工饲料育发展的思考

中国蚕业 2021

摘要:为促进云南省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在分析云南省发展家蚕人工饲料育的必要性、技术和环境基础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集约型现代蚕桑产业发展模式、明确家蚕人工饲料育相关部门职责、建立相关技术研发及技术服务体系、做好家蚕人工饲料育"十四五"规划等推进云南省家蚕人工饲料育发展的措施和建议。认为家蚕人工饲料育是一项划时代的技术革新,推广难度大,而且不可能在短期内大面积推广,还应根据实际确定家蚕人工饲料养蚕模式、慎重选择家蚕人工饲料育推广示范点、切实做好家蚕人工饲料育推广技术服务工作。

关键词: 家蚕 人工饲料 蚕桑体制机制 示范推广 小蚕共育 技术培训 技术服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