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Cu,Fe-N-C氧化酶活性构建邻苯二甲酸酯荧光检测探针
《食品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PAEs)对双金属原子Cu,Fe-N-C纳米酶模拟氧化酶活性的调节,建立简单、灵敏测定发酵食品中PAEs的荧光探针方法.PAEs吸附于Cu,Fe-N-C表面后,会加速Cu,Fe-N-C催化氧化底物邻苯二胺,使生成的2,3-二氨基吩嗪产物荧光强度增加,PAEs在1.25~50 μ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将该研究方法用于PAEs含量的测定,其检出限可达到0.76μg/L,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88.0%~104.6%范围内,满足GB 5009.271-2016中的检测要求.该方法具有简便、稳定、快速等特点,其检出限也低于国家规定的食品中PAEs含量的限值.
重金属镉对药用大黄叶绿素含量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中药材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重金属镉对药用大黄叶绿素、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以了解重金属镉对药用大黄的毒害作用。方法:采用Porra等叶绿体提取分析方法,分析200μmol/L镉(CdCl2)处理组和正常组的叶绿素含量差异;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分析镉处理的药用大黄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00μmol/L镉处理组的叶绿素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减低;而且镉对药用大黄根尖细胞及叶肉组织细胞有明显的毒害作用。结论:镉对药用大黄生理生化指标有不良的影响。本研究为药用大黄在镉污染条件下合理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研究药用大黄重金属镉超标问题提供基础研究。
小粒咖啡铁皮卡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铁皮卡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使用特征及其成因,以筛选的52条蛋白编码序列为研究对象,利用CodonW和CUSP在线软件对其密码子使用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基因组各位置的GC含量GC1、GC2、GC3分别为47.47%、39.52%、27.92%,30个高频密码子中,以U结尾占比53.33%,以A结尾占比43.33%,以G结尾占比3.33%,说明铁皮卡叶绿体基因偏好使用NNA和NNU型密码子,尤其偏好使用NNU型密码子。有效密码子数(ENC)、密码子适应指数(CAI)、最优密码子频率(Fop)分别为46.85、0.167、0.352,均揭示该基因组的密码子偏性较弱。中性绘图、ENC-plot、PR2-plot以及对应分析揭示密码子的偏好性受到选择及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最终确定了AUU、GUU和UCU等20个最优密码子。表明铁皮卡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偏性较弱,偏好AU结尾的密码子。密码子的使用偏好性受到突变及选择等多种作用共同影响。
关键词: 小粒咖啡 铁皮卡 叶绿体基因组 密码子偏好性 最优密码子
脉冲标记下甘蔗13C富集及氮磷钾含量变化
《核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3C示踪是精准量化植物碳源贡献土壤碳的有效途径。为建立经济适用的甘蔗13C脉冲标记方法,同时获得13C富集蔗叶,本研究采用自制全密闭标记室进行标记试验,供试甘蔗品种为桂糖58号,设置0(CK)、0.32(T1)、0.64(T2)和1.28 g·m-3(T3)4个Na213CO3标记浓度,每隔7 d进行6 h的13CO2脉冲标记,共标记6次。于第6次脉冲标记开始及结束后采集标记室内气体,测定CO2浓度和δ13C-CO2。并于第2、第4和第6次标记7 d后破坏性采集植株,测定蔗叶和根系δ13C值及全碳和N、P、K含量,计算蔗叶和根系13C标记效率。结果表明,在密闭标记时间内,外源释放的13CO2 95%以上被甘蔗光合作用利用。蔗叶δ13C值和F值随着标记次数和Na213CO3标记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标记4次和6次后,蔗叶13C平均标记效率分别为25.2%和36.6%。总体来看,每次以0.32 g·m-3 Na213CO3标记6 h,每隔7 d标记1次,标记4次即可获得经济适用的13C富集蔗叶。养分含量结果表明,T1和T2浓度标记的蔗叶N、P、K含量均显著高于或相当于未标记蔗叶。标记4次后,除T2浓度标记的根系P含量外,标记根系的N、P、K含量均较未标记根系降低7.9%~32.9%、0.9%~20.7%和21.9%~47.9%。蔗叶N、K含量与根系N、K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可见13C脉冲标记影响了甘蔗体内N、P、K的吸收与分配,促进了根系N、K向蔗叶迁移。本研究结果可为甘蔗同位素的高效标记以及标记期间甘蔗的养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甘蔗秸秆碳在大气-植物-土壤中的周转提供科学材料。
木薯种子休眠特性及破除方法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生物能源作物,杂交育种是木薯种质改良和品种选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木薯存在种子萌发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极大限制了新品种的选育.本研究以新收获的华南 124 号母本自然结实种子为材料,通过一系列室内试验,对木薯种子休眠特性及休眠破除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解剖学和扫描电镜发现,木薯种子呈卵圆形,由种皮、胚乳和胚组成;其中,种子外表皮整体光滑,由外至内依次为表皮层、海绵组织层和栅栏组织,且栅栏层细胞排列较为致密.(2)种阜和种皮虽减缓木薯种子本身吸水速率,但种阜不是诱导其休眠的原因,而种皮的机械阻碍作用或抑制物的存在是诱导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从而判断木薯种子休眠类型为生理休眠.(3)采用砂纸打磨发芽口、去种皮和砂纸打磨发芽口+冷热循环 2 次处理均可有效破除种子休眠,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率;其中,砂纸打磨发芽口效果最佳,可使萌发率由 2%提高至 88%,处理后萌发速率最快.(4)35℃是木薯种子萌发的最佳温度,其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分别达 88%和 36.6.本研究从木薯种子结构、种子休眠特性及其有效破除方法等方面为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木薯杂交后代优良性状得以表达提供理论参考.
桑褐斑壳丰孢菌pmcamk基因的克隆与表达时相分析
《蚕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s, CAMK)作为钙信号途径中的关键蛋白,在多种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为研究对象,利用反转录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基因pmcamk的序列全长,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pmcamk在桑褐斑壳丰孢菌侵染宿主后不同时期以及其分生孢子在水中萌发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以期深入了解桑褐斑壳丰孢菌Ca2+信号转导途径与孢子萌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mcamk的cDNA序列全长为1 422 bp,由1 221 bp的开放阅读框和201 bp的3′非翻译区组成,GenBank登录号为MK713976。pmcamk开放阅读框共编码406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45.5 kD,等电点为6.28。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桑褐斑壳丰孢菌与小麦叶枯病菌的CAMK同源性最高,属于CAMKⅠ类群并且聚类在同一进化分支。在桑褐斑壳丰孢菌侵染桑树的早期阶段(0.25、 0.5、1 d),pmcamk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在侵染后2、3、4、6 d其表达量逐渐下降。这与不同时间阶段桑褐斑壳丰孢菌在水中萌发过程中pmcamk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推测PmCAMK在桑褐斑病菌孢子萌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桑褐斑病 桑褐斑壳丰孢菌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 基因克隆 表达时相
高山松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模式
《生物学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高山松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的使用模式,探讨影响密码子偏好性形成的因素,利用CodonW和CUSP在线软件进行中性绘图分析、ENC-plot、PR2-plot分析和对应性分析。结果显示:高山松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平均GC含量为39.84%,GC1、GC2的含量分别为48.81%和40.70%,高于GC3(30.52%),说明其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末位碱基偏好以A和U结尾;有效密码子数ENC的平均值为48.77,表明其密码子的偏好性较弱;中性绘图分析、ENC-plot分析和PR2-plot偏倚分析表明,选择压力是影响高山松密码子偏好性的主要因素,其次受突变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进一步对应分析发现,第1轴占总体变异的21.18%,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与ENC和GC3无相关关系,但与CAI呈显著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自然选择是影响高山松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的主要影响因素,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有15个密码子被确定为最优密码子,显示出强烈偏向于NNA和NNU密码子的高代表性。研究为今后开展高山松叶绿体基因工程、密码子优化、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水平及提高高山松种子的产量和品质提供基础信息。
外源接菌对发酵辣椒微生物群落和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乳酸克鲁维酵母Km和植物乳杆菌QB3制备了多种发酵辣椒制品,理化指标分析发现QB3发酵辣椒消耗最多还原糖,导致发酵液的pH值下降最快,并且使短链脂肪酸和VA含量分别提高了62.5%和13.8%。发酵辣椒中微生物多样性和挥发性代谢组分析表明,接种QB3发酵具有生长优势并降低了微生物的α多样性;发酵辣椒中共检出73种挥发性化合物,46种挥发性化合物可能对风味具有贡献,相关性分析表明148种微生物可能参与71种化合物的合成,植物乳杆菌和乳酸克鲁维酵母可能参与26种挥发性化合物的合成,并且乳酸克鲁维酵母是风味物质形成的关键,而挥发性化合物的合成多数与植物乳杆菌呈负相关。该研究结果为通过接种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制备多种风味发酵辣椒制品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为发酵食品风味的多元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发酵辣椒 乳酸克鲁维酵母 植物乳杆菌 多样性 代谢组 相关性
拟黏小奥德蘑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食用菌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圭山国家森林公园采集得到野生小奥德蘑属(Oudemansiella sp.)标本,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菌株,并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物种鉴定,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分别对固体和液体培养条件进行筛选优化,采用袋料覆土栽培,在温度20~28℃、土壤湿度40%、空气湿度80%~90%的自然光照条件下的田间大棚开展驯化。结果表明: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菌株JF2004,将标本鉴定为拟黏小奥德蘑(O.submucida);固体培养最佳条件为20.0 g·L-1果糖、16.0 g·L-1琼脂粉、2.0 g·L-1酵母膏、0.5 g·L-1碳酸钙、0.01 g·L-1维生素B1,温度26℃,pH 8.0;液体培养最佳条件为20.0 g·L-1可溶性淀粉、2.0 g·L-1酵母膏、0.5 g·L-1磷酸氢二钾、0.01 g·L-1维生素B1,温度28℃,pH5.0;接种后约23 d菌丝满袋,覆土后第24天子实体成熟,栽培子实体与野生子实体相比,菌盖直径较大、颜色较浅;野生子实体菌环明显,而栽培子实体菌环较小或无菌环;野生子实体菌柄基部颜色变深,而栽培子实体通体白色,菌柄没有颜色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