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240条记录
云南9种常见菊科杂草叶片性状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云南9种常见菊科杂草的叶片性状,探究云南不同菊科杂草的环境适应性。【方法】以云南常见的9种菊科杂草为试验材料,对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叶片性状进行测定。【结果】9种菊科杂草的叶片解剖结构特征数值、气孔密度、叶脉密度、叶面积、比叶面积等叶片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其磷(P)含量(1.61~1.82 mg/g)均高于中国陆生植物平均水平,除苦苣菜和青蒿外,其它7种菊科杂草的氮(N)含量(25.23~63.52 mg/g)均高于中国及全球陆生植物平均水平,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大于0.7,表现出良好的光合特性,说明菊科杂草对云南当地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对土著种和入侵种的综合分析显示,土著种杂草的叶片性状变异系数在2.51%~61.66%,入侵种杂草的叶片性状变异系数在2.44%~80.89%。不同种杂草对云南干燥环境适应性策略存在差异,入侵种银胶菊具有最厚的角质层(13.98μm)及栅栏组织(145.57μm),有助于减少水分散失,而土著种苦苣菜具有最厚的表皮层(65.22μm)和最大的气孔密度(331.55个/mm~2)及叶脉密度(10.32 cm/cm~2),有助于减少水分散失,提高蒸腾调节能力和水分运输能力,应对干燥环境。【结论】9种菊科杂草对云南当地环境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叶片性状的差异反应出不同种类菊科杂草对云南干燥环境适应性策略的差异。研究结果将为菊科杂草的适应性研究和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 菊科杂草 叶片性状 化学计量特征 叶绿素荧光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绿肥提高云南抚仙湖径流区烟田土壤养分和烤烟品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云南抚仙湖流域烟区种植利用绿肥对土壤养分、烤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明确适宜当地种植的绿肥品种,为优化烤烟养分管理,减少面源污染风险提供参考。【方法】于2019—2021年开展定位试验,设4个处理,三个冬季绿肥处理分别为油菜、箭筈豌豆和光叶紫花苕,以冬闲无绿肥为对照。测定绿肥还田后和烤烟收获后的土壤性状、烟株农艺性状、烤烟产量、上等烟比例,以及烟叶化学成分、外观和感官质量、产值。【结果】2020年烤烟种植前,各绿肥翻压处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冬闲处理土壤无显著差异;烤烟收获后,平均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2 g/kg,6.8 mg/kg、10.1 mg/kg和84.8 mg/kg,以光叶紫花苕处理的速效养分含量提高幅度最大。2021年烤烟种植前和收获后,绿肥处理的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较冬闲均显著提高,以油菜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最高,光叶紫花苕处理的速效养分含量提升效果最好;冬闲处理的土壤氯含量显著高于绿肥处理。2020和2021年,绿肥处理的烤烟平均产量分别提高了13.8%和22.6%,上等烟比例分别提高了11.2%和24.7%,两年均以光叶紫花苕处理的增产幅度最大。2021年,绿肥处理的烤烟农艺性状明显改善,以光叶紫花苕处理表现最优,其株高、茎围和最大叶宽分别较冬闲处理提高了26.6、2.2和6.9 cm;绿肥处理烤烟中部叶和上部叶的外观质量比冬闲处理分别提高5.0~5.7和4.5~5.8分,感官质量分别提高2.0~3.2和3.6~4.2分,且均以光叶紫花苕处理得分最高;烤烟均价显著提高7.4%~11.9%,产值显著提高30.5%~38.0%,其中光叶紫花苕处理经济效益表现最优。翻压绿肥降低了烟叶总糖与可溶性糖含量差,提高了烟叶钾含量。随机森林回归分析表明,影响烤烟产量的关键指标土壤性状为有机质、氯离子和速效钾含量,烤烟农艺性状指标为株高、最大叶宽和茎围。【结论】利用冬闲田种植并翻压绿肥可改善烤烟土壤养分性状,提升上等烟比例和烤烟品质,大幅提高经济效益,且翻压绿肥第二年效果更为显著。3种供试绿肥效果相比,以光叶紫花苕效果最佳,可以优先用作云南抚仙湖流域烟区绿肥。

关键词: 光叶紫花苕 绿肥 烤烟 土壤性状 烤烟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磷配施对云南松苗木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开展氮磷配施,揭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苗木生长及养分积累对氮磷配施的响应,为优化云南松苗期养分管理及苗木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年生云南松盆栽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不施肥)、磷肥0.8 g·株-1(Pi)、磷肥1.6 g·株-1(P2)、氮肥0.4 g·株-1(Ni)、氮肥0.8 g·株-1(N2)、氮肥0.4g·株-1和磷肥0.8 g·株-1(NiPi)、氮肥0.4 g·株-1和磷肥1.6 g·株-1(N1P2)、氮肥0.8 g·株-1和磷肥0.8 g·株-1(N2Pi)、氮肥0.8 g·株-1和磷肥1.6 g·株-1(N2P2)等9个不同施肥处理,分析不同施肥对云南松苗木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各施肥处理的总生物量、苗木质量均大于对照组,N1P1处理下苗木总生物量和苗木质量最大.各器官的养分积累从大到小依次为叶、茎、根.各施肥处理的器官及单株氮、磷、钾储量与对照组之间总体上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增加.N]P1处理下苗木根、茎、单株的氮、钾储量最大,根、茎、叶、单株的磷储量最大,N2P1处理下叶的氮、钾储量最大.氮、磷、钾养分分配格局从大到小依次为叶、茎、根.[结论]施肥促进了云南松苗木的生物量积累,提高了苗木质量,促进了苗木各器官的养分积累,并增大了根、茎的养分分配,减小了对叶的养分分配.氮磷配施的效果优于单施氮肥,单施氮肥的效果优于单施磷肥,NiP1处理为最优配施组合.

关键词: 云南松 配比施肥 生物量 养分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灌方式耦合施肥水平对土壤质量、芒果幼树生长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芒果土壤微环境和生长特性对不同水肥耦合模式的响应,确定芒果幼树的最优微灌方式耦合施肥量.[方法]以 2 年生芒果幼树(品种为贵妃芒)为供试材料,在云南昆明理工大学大棚内进行完全随机组合设计田间试验,设置 3 种微灌方式:微喷灌(SI)、滴灌(DI)、微润灌(MI),和 4 个施肥水平:0、93.2、186.4、279.6 kg/hm2(依次标记为F0、F1、F2、F3).每次灌溉施肥处理后 30 天(灌水后第 3 天),在距树干5~10 cm灌水器一侧采集土壤样品,测定芒果幼树根区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微生物数量,测量果树生长指标,计算水肥利用效率,并采用隶属函数结合因子分析法对芒果幼树土壤质量和生长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微灌方式和施肥水平对芒果幼树根区土壤养分含量(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磷酸酶)、微生物数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形态生长增量(株高、地径、叶片数和冠幅)、根系生长(总长度、表面积、体积和平均直径)和水肥利用效率影响显著(P<0.05).同一施肥水平下,土壤微环境养分含量在3 种灌溉方式间无显著差异,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平均值均为MI>DI>SI,DI、MI土壤酶活性较SI分别增加了15.09%~26.57%和 26.56%~48.86%,微生物数量分别增加了 11.46%~30.19%、12.87%~42.45%,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分别提高了 43.27%、73.17%,肥料偏生产力(PFP)分别升高了 33.96%、54.44%.MI处理芒果的株高增量和根系体积的增幅最大,较SI分别显著增加了 100.29%、54.06%.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以及IWUE均在F2 水平获得最大值,而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磷酸酶活性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升高,PFP则随之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与芒果生长指标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程度依次递增.隶属函数结合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QI)和芒果生长质量指数(GQI)均在MIF2 条件下获得最大值.[结论]微润灌耦合施肥水平 186.4 kg/hm2(MIF2 组合)为改善土壤质量并促进芒果幼树生长的最佳灌溉施肥耦合方式.

关键词: 芒果 微灌 水肥一体化 土壤质量 水肥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有机碳源物料输入的响应特征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有机碳源物料输入的响应特征,揭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与有机碳源物料输入的关系,筛选我国施用动物类粪便肥的长期定位试验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69篇,提取土壤细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数据120组和Chao l丰富度指数数据90组,纳入Meta分析,以不施肥和单施无机肥为对照,评估不同类型动物类粪便肥及施用方式对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的效应量,进一步分析不同区域、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等条件下施用动物类粪便对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动物类粪便可显著提高根际细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Chao l丰富度指数(P<0.05),促进效果依次为牛粪、鸡粪和猪粪;从作物类型看,种植茄科、豆科、禾本科作物及蔷薇科、葫芦科植物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动物类粪便施用的响应呈显著正效应(P<0.05);从施用方式看,单施动物类粪便与动物类粪便配施无机肥均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效应(P<0.05);从气候条件看,施用动物类粪便处理下土壤细菌多样性随降水量的增多、温度的升高显著提高(P<0.05),且年均降水量500~1 500 mm、年均温度5~15℃时促进作用最佳。可见施用动物类粪便可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建议在茄科、豆科和禾本科等作物上推广应用以牛粪和鸡粪等为核心的单施动物类粪便或动物类粪便配施无机肥的施肥技术。此外,年均降水量及年均温度显著影响土壤细菌多样性对动物类粪便施用的响应,应进一步结合气象因素优化施肥技术,以实现构建土壤健康微生态,最终实现有效利用肥料资源、提高土壤生产力的目的。

关键词: 有机碳源 动物类粪便 土壤细菌多样性 Meta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芥菜型油菜资源品质与萌发期模拟干旱抗性的评价及其相关性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芥菜型油菜种质萌发期耐旱性,探索油菜籽脂肪酸与萌发期耐旱性的关系,便于耐旱种质的筛选,采用PEG-6000 模拟中度及重度干旱胁迫,对 193 份芥菜型油菜萌发期的耐旱性及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的脂肪酸组成变异丰富,尤其是芥酸、花生烯酸和油酸变异系数均超过 50%;中度及重度干旱胁迫均能显著影响油菜萌发,重度干旱胁迫条件下参试材料相对发芽率差异更大,变异系数为 81.66%~112.88%;芥菜型油菜萌发期耐旱性普遍较高,两种不同程度干旱胁迫条件下的材料耐旱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约为 0.35~0.56;芥菜型油菜耐旱性与脂肪酸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均相关,尤其是脂肪酸组成,高含量的超长链脂肪酸及低含量的长链脂肪酸有利于芥菜型油菜萌发期对干旱的适应.采用连锁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两种不同胁迫条件下材料的耐旱性表现,筛选出 20 个综合耐旱性强的芥菜型油菜品种(系),其中仅有 3 份为低芥材料,超过 80%的材料芥酸含量大于 25%.

关键词: 芥菜型油菜 品质 耐旱鉴定 萌发期 脂肪酸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世代甘蔗亲本材料评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优良甘蔗种质资源的评价及快速分类,应用于甘蔗新品种培育。【方法】研究采集选配了22对云瑞系列杂交组合,对后代的丛有效茎数、株高、茎径、丛重、锤度5个主要农艺性状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再低级数据融合,结合相关分析、偏最小二乘分析(PLS-DA)、系统聚类分析(HCA)等方法,对试验材料进行综合评价,以提高创新种质的利用效率。【结果】(1)不同组合后代材料间的农艺性状数据指纹图谱差异较大,可以用于不同材料的鉴别;(2)PLS-DA与HCA结果显示,不同甘蔗野生种质资源后代群体间具有一定间隔,能较好进行区分,其中来源于云南割手密后代试验材料F2与F3代群体距离较近,关系较为紧密;(3)基于变量投影重要性准则(VIP)结果,筛选出的34个单株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将其选出进行下一步杂交利用。【结论】通过在不同农艺现状的数据融合对甘蔗种质进行评价,为甘蔗优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育、筛选和创新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甘蔗 数据融合 种质资源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培密度对水稻旱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CSCD

摘要:为探究水稻旱种条件下栽培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砚山县旱种的水稻品种及其适宜的栽培密度.以籼稻品种:'广8优1973'、'华浙优261',粳稻品种:'云两优502'、'云科粳1号'为供试材料,设4个栽培密度水平,采用水稻旱种旱管栽培的方式,在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进行试验,分析旱种条件下栽培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生育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中籼稻材料在高密度下孕穗、齐穗提前,比低密度条件下早成熟1~3 d,而粳稻材料则相反;4个品种的株高均在B3(108万/hm2)密度下最高;水稻植株剑叶的SPAD值受栽培密度影响较小,随密度的增加,倒二叶先增后降,在B2(90万/hm2)密度下最高,倒三叶呈下降趋势;水稻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产量较高的处理组合为A2B3和A2B4,以籼稻品种'广8优1973'的产量最高,4个品种均在B4(126万/hm2)栽培密度下产量最高,说明在该生态区,B3密度下有利于水稻植株的生长,B4密度下更有利于水稻产量形成;栽培密度与有效穗成正相关,但实粒数在高密度下相对较低,说明高密度处理下能增加有效穗,但不利于培育大穗;栽培密度对籼稻品种的结实率影响不明显,粳稻结实率随栽培密度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受栽培密度影响较小.4个水稻品种中,A1品种随着密度的增加,稻米的外观品质降低,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蛋白质在不同密度间无明显规律,其余品种稻米品质受栽培密度影响不明显.选用籼稻品种'广8优1973'在基本苗为108万~126万/hm2栽培密度下进行水稻旱种,群体生长能够适宜此生态环境条件,实现高产.

关键词: 栽培密度 水稻旱种 生育特性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APSIM模型的低纬高原蔗区甘蔗生产潜力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中国(云南)低纬高原蔗区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受限于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甘蔗生产潜力缺乏系统评估的问题,该研究基于低纬高原不同生态蔗区17个代表站点1981–201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大田试验数据统计结合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作物模型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典型播期充分灌溉和雨养条件下甘蔗主栽品种的蔗茎产量和糖分差异,并对不同水平的甘蔗生产潜力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表明,无论在灌溉模式还是雨养模式下,不同生态蔗区的甘蔗生产潜力和产量差均存在差异,特别是半湿润蔗区的灌溉模式与雨养模式之间产量差异显著(P<0.05),增产潜力大;典型春播种植模式下,湿润区的潜在产量为123.1~134.6 t/hm~2,半湿润区的潜在产量为99.3~132.7 t/hm~2,当前农户平均单产已达72.0 t/hm~2,仍有25.2%~45.4%的蔗茎增产潜力,7.4%~11.1%的糖分增产潜力,以及25.5%~49.7%的蔗糖增产潜力。蔗区生态气候、播期水氮管理优化和良种推广是影响和提升甘蔗生产潜力的重要因素。在生态气候上,湿润蔗区降雨充足,灌溉模式与雨养模式之间的潜在产量差小,进行补充灌溉对蔗茎产量的增产效果不明显,还会降低蔗茎糖分,适合采用雨养模式为主,注重高产稳产的种植策略;半湿润蔗区降雨不足,灌溉模式与雨养模式之间的潜在产量差大,灌溉模式较雨养模式增产增糖效果明显,适合采用节水灌溉为主,注重高糖高效的种植策略。在播期和水氮优化上,春植蔗生育期长度适中(360 d),水氮需求适中(施氮120 kg/hm~2,湿润区灌水656 mm,半湿润区灌水970 mm),远低于秋植蔗的生育期时间(480 d)和水氮需求(施氮240 kg/hm~2,湿润区灌水964 mm,半湿润区灌水1 342 mm),但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122~133t/hm~2),因此,以春植蔗为主的播期和水氮优化种植模式在低纬高原蔗区被广泛接受,是促进甘蔗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措施。在良种推广上,云蔗05-51产量表现突出,在湿润蔗区和半湿润蔗区均可作为主推品种;桂柳05-136糖分表现突出,可作为湿润蔗区的主推品种。研究结果为低纬高原蔗区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节水抗旱栽培提供依据。

关键词: 作物 模型 灌溉 气候 产量 蔗糖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带典型有机物料对砖红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热带典型有机物料对砖红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选取菠萝茎叶、椰糠、香蕉茎叶、有机肥为供试材料,开展为期90 d的混土培养试验,以砖红壤为对照,分析有机物料对土壤pH、有效磷,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蕉茎叶和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pH和有效磷含量,菠萝茎叶短期内加剧土壤酸化。菠萝茎叶和香蕉茎叶均有助于促进直径>0.25 mm团聚体的形成。菠萝茎叶、香蕉茎叶和有机肥均能提高土壤木糖苷酶、纤维素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以及土壤G+菌、G菌、真核生物和真菌的数量,其中香蕉茎叶和菠萝茎叶培养的土壤中G+菌平均占比为27.8%,高于CK中G+菌(21.4%)。与CK相比,香蕉茎叶、菠萝茎叶、椰糠、有机肥中的真菌比例分别提高300.2%、232.1%,165.0%和51.9%。施用有机肥明显提高AM真菌的比例,菠萝茎叶和香蕉茎叶均有助于增加土壤中的真核生物数量。投入有机物料中的半纤维素含量和土壤pH分别解释了70.8%和8.5%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

关键词: 热带 有机物料 砖红壤 理化性质 微生物群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