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省昭阳区和马龙区苹果营养品质的比较研究
《中国食物与营养 》 2023
摘要:目的:系统性分析和对比云南2个产区所产苹果主要营养成分,为云南苹果产业发展及相关产品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昭阳区和马龙区所产红富士苹果为原料,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硬度、矿质元素、总糖、总酸、可溶性糖的含量,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机酸组分及含量.结果:两地区苹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总酸含量相似,可溶性糖组分一致,含量无明显差异;有机酸和矿物质元素组分一致,含量有部分差异;维生素C、硬度数值有明显差异性.结论:两地区苹果营养品质、风味品质相似,果实表现稳定.


一株蔗渣纤维素降解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昆明学院学报 》 2023
摘要:制糖业是云南的主要产业之一,每年会产生大量的蔗渣.为了能有效地处理云南制糖业产生的蔗渣,并对其进行再次利用,研究团队从云南省昆明市筇竹寺森林公园采集土壤样品,分别用CMC刚果红培养基和以蔗渣作为唯一碳源的蔗渣培养基进行纤维素分解细菌的筛选,通过测定其在2种培养基上形成的水解透明圈和菌落直径的比值进行分析,再结合纤维素酶活力变化特征筛选获得一株能高效分解利用蔗渣纤维素的细菌QZS-1.该菌株整体为乳白色,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上有花纹.经过革兰氏染色和芽孢染色确定为革兰氏阳性的芽孢杆菌.同源性比对显示,其与短小芽孢杆菌同源性达99.91%,最终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在72 h时产酶活力达到最高,为17.217 U/mL.


云南澜沧不同甘蔗品种植期宿根矮化病菌检测分析
《甘蔗糖业 》 2023
摘要: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是严重影响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种种传甘蔗病害。摸清不同甘蔗品种植期RSD的感染情况,是科学推广温水脱毒种苗,有效防控RSD的关键。本文对云南澜沧蔗区RSD的发生和分布进行了调查和田间采样,采用PCR法,对田间采集的124个样本进行RSD检测。结果表明:73个样本为阳性,阳性检出率58.87%,其中强阳性样品42个,占33.87%;15个主栽和主推品种均发病,发病率在28.57%~100%之间,以云引58号、粤糖82-882和德蔗09-84发病最重,发病率和强阳性率均高达100%,其次是粤糖93-159和粤糖00-236,发病率分别为90.00%和87.5%;植期上1~6年均不同程度发病,但无明显的规律性差异。本研究检测明确了澜沧蔗区不同品种植期RSD发生状况,为应用推广温水脱毒种苗、有效防控RSD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同木薯种质资源主要矿物质元素差异性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木薯种质资源矿物质元素含量,优选含量丰富的品种,为木薯的综合利用提供数据支撑,本文采用马弗炉法、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法分别对113份木薯种质资源灰分与矿物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矿物质元素Cr、Cu、Se含量均低于1 mg/kg(干重),Ca、Fe、K、Mg、Mn、Na、Zn含量分别为66.39~1609.81 mg/kg、4.35~38.93 mg/kg、1954.56~8762.78 mg/kg、149.04~1143.73 mg/kg、4.48~37.40 mg/kg、36.80~530.40 mg/kg、6.35~24.83 mg/kg.利用概率分级法将113份木薯种质资源灰分及矿物质元素含量分为5级,即极高、高、中、低和极低,并推荐极高品系作为基础亲本材料.在相关性分析中,灰分与Fe、Mg、Na、Zn含量具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Ca含量与K、M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Ca含量与Mg、N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Fe含量与Mg、Na、Zn含量成极显著正相关,K含量与M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Mg含量与Na、Z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Zn含量与Mn、N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Zn与各矿物质元素的吸收有较强的相互促进作用,Fe含量与Mg、Na含量有较强的相互促进作用,Ca含量与K、Mn的吸收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Ca、K、Mn与Fe、Mg、Na的吸收可能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结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不同木薯种质资源矿物质元素含量进行综合评价,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2个,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1.707%.聚类分析可将113个木薯种质资源分为3类,根据矿物质元素含量差异可将不同木薯品种分为Na、Mg、Zn、Fe含量较高和Mn、Ca、K、Zn含量较高两大类,主成分综合评价中'274'50'571'521'417'等木薯种质资源得分较高.


云南苹果白纹羽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中国南方果树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云南苹果产区是否发生白纹羽病,本文按照柯赫氏法则,采用组织分离法和苹果枝条离体接种法,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鉴定分离物的生物学归属.结果表明,分离菌株STX1.E.3、TJX-6、Y8-8与ZTZS-6在离体条件下能侵染苹果枝条,并在枝条表面形成白色丝网状菌索和褐色的水渍状圆形病斑,它们都属于引起苹果白纹羽病的褐座坚壳菌Rosellinia necatrix(Hart.)Berl.该病菌在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曲靖市马龙区、昆明市西山区和昭通市鲁甸县均有分布.这是云南省苹果白纹羽病的首次报道,为该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云南省蓝莓茎基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云南省蓝莓茎基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从玉溪市江川区蓝莓种苗种植基地采集具有茎基腐病典型症状的蓝莓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对病原菌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并基于Act、H3、EF-1α和β-tub基因序列分析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病原菌纯化菌落为深棕色,菌丝白色至红褐色;大型分生孢子梗无色透明,长150~400 μm,分枝末端产生2~4个瓶梗;囊泡球形或近球形,大小为15~23 μm×6~15 μm;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透明,直圆柱形,一端稍窄,大小为45~80 μm×4~8 μm.基于Act、H3、EF-1α和β-tub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BC-1、BC-2与冬青丽赤壳Calonectria ilicicola均聚在同一分支,结合形态学特征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云南省蓝莓茎基腐病病原菌鉴定为冬青丽赤壳C.ilicicola.病原菌对可溶性淀粉的利用效果最好,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范围为4~7.


云南软米在豫南稻区的品质性状检测与分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豫南稻区引进的38份云南软米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利用砻谷机、精米机和近红外谷物分析仪等仪器,结合生化和理化分析的技术方法,对云南软米在豫南稻区的外观品质、研磨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等主要性状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软米的垩白率、垩白面积、垩白度、粒长、粒宽、长宽比、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总氨基酸含量、总必需氨基酸含量、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值和糊化温度等品质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类型.特别是软米中的总氨基酸含量、总必需氨基酸含量、垩白性状、粒型以及糊化温度等重要品质性状在软米水稻材料中的变异范围较大.


潜在益生乳酸菌分离和鉴定研究进展
《中国酿造 》 2021
摘要:利用益生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是当前营养健康领域最具前景的方向之一。乳酸菌是食品中常用的益生菌,迄今为止,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仅从人的胃肠道分离的乳酸菌可在食品中使用。而越来越多的研究从食品来源中分离出具有益生功能的菌株以扩大益生菌的选择范围。随着分子生物学和检测分析等技术的发展,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全基因组测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FQ-PCR)等技术可以鉴定到亚种及菌株水平上的益生菌。鉴于分离鉴定技术是益生菌安全规范应用的先决条件,该文综述了近年来针对潜在益生乳酸菌有效分离和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益生乳酸菌自主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4个野生猕猴桃优良单株果实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挖掘云南省猕猴桃种质资源,对滇东及滇东北部分地区的野生猕猴桃资源进行了调查收集,在对资源果实进行感官评价、形态测定分析及总糖、总酸等鉴定分析基础上,筛选出4个优良单株,对优良单株开展了矿质元素含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优良单株DSG-2果实的磷、锌、铁、镁、钙、铜和钠含量均最高;XSD-1果实的磷、镁、钙、铜、钠和钾含量均最低;4个优良单株的钾、钙、磷和镁含量居前4位,占总量的99.51%~99.76%,锌、铁、锰、铜和钠含量均较低,矿质元素总量、矿质营养综合评价指数及矿质营养品质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DSG-2>LBBH-1>LB-2>XSD-1。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土壤中分离的两株纤维素分解细菌的鉴定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细菌高酶活的菌株,并对其初步鉴定,为综合利用废弃生物质中纤维素和发掘微生物资源奠定基础。【方法】利用LB培养基分离并纯化菌株,刚果红染色实验测定其对纤维素的降解能力,基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基因序列鉴定分离物。【结果】经分离共获得34株细菌,其中5株具有较强的分解纤维素酶活性。2株细菌分别被鉴定为沙福芽孢杆菌(Bacillus safensis)和吉氏芽孢杆菌(B.gibsonii);另外3株细菌亦是芽孢杆菌,分类的具体属种尚待进一步确定。分离物5株芽孢杆菌中,沙福芽孢杆菌的纤维素酶活性最强,具有潜在的研究应用价值。【结论】原始森林长期累积枯枝落叶于林地土壤,富集有丰富的微生物类群,通过分离纯化,经鉴定获得两株细菌对纤维素具有良好的分解效果,可进一步发掘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