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疣粒野生稻胚性细胞与叶片抗白叶枯病信号物质和相关抗病基因的表达差异
《生物技术通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白叶枯病菌对疣粒野生稻的抗病信号物质和抗病基因的影响,将疣粒野生稻的胚性细胞(即愈伤组织,非特异化)和叶片细胞(已特异化)进行白叶枯病原菌胁迫处理,然后分别检测其抗病信号物质及抗白叶枯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愈伤组织的SA和JA含量无论是未处理还是处理后均高于叶片细胞,这可能与愈伤组织没有特异化、细胞壁较薄致使病原菌易侵入有关,为了防止病原菌的侵害而产生高的表达量,同时说明疣粒野生稻抗白叶枯病能力是在原胚细胞就已具备;ME207基因在疣粒野生稻细胞特异化前后均有表达,而ME281基因则在细胞特异化前是诱导型表达基因、特异化后是组成型表达基因。
关键词: 水稻 抗病信号物质 水杨酸(SA) 茉莉酸(JA) 抗白叶枯病基因


美国西北3州马铃薯育种考察
《世界农业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美国西北部3州马铃薯育种基地的考察,介绍美国西北3州(华盛顿州、爱达荷州和俄勒冈州)马铃薯联合育种的历史、育种程序、运作模式及其成果。提出对中国西南地区马铃薯协作育种的建议。


大蜡螟气味受体基因Gmel/Orco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环境昆虫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大蜡螟嗅觉通讯分子机制和寻求新的大蜡螟防治技术,本研究克隆了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的气味受体基因Gmel/Orco,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鳞翅目昆虫非典型气味受体家族基因的氨基酸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采用RT-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将其克隆至T载体并测序。克隆获得大蜡螟气味受体Orco的cDNA序列,命名为Gmel/Orco(GenBank登录号:KT020861),序列分析结果显示,Gmel/Orco开放阅读框长1425 bp,编码47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3.36 k D,等电点为8.44,序列中有7个跨膜区,N-端在细胞膜内,C-端在细胞膜外。通过在Gen Bank中进行序列的同源性比较,该基因与已公布的鳞翅目螟蛾科、夜蛾科昆虫的非典型气味受体基因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克隆所获得的基因属于非典型气味受体家族基因。


噻嗪酮对家蚕的残毒性试验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噻嗪酮对家蚕残效期,分别用噻嗪酮的1000、500和250 mg/L药液喷施桑树,分别于3、7、21和25 d后采叶饲喂家蚕3龄起蚕,观察噻嗪酮残留药剂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明确其对家蚕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噻嗪酮1000、500和250 mg/L药液喷施桑树后,其21 d桑叶中残留药剂对家蚕发育历期、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化蛹率等均无明显不良影响,此结果可为噻嗪酮用于防治桑园害虫提供依据。


广谱持久抗病基因Pi40在云南高原粳稻的应用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持有主效广谱抗瘟基因Pi40的单基因系4163与其它11份单基因鉴别品系进行自然条件下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163在云南省粳稻区的稻瘟病重病区均表现抗病,即在保山、宜良、玉溪叶瘟田间抗性分别为0级、0级、4级,穗瘟田间抗性为3级;同时,利用49份有代表性的云南稻瘟病单胞菌株,通过室内接种抗性鉴定方法建立了Pi40对云南稻瘟病的抗谱,并与另外25份抗稻瘟病单基因系进行室内接种同步鉴定比较,结果表明Pi40对49份云南地方稻瘟病菌株的抗病频率为87.8%,表现出较广的抗谱,可以作为云南高原粳稻抗病育种的新抗源利用。


滇龙胆不同炮制品的傅里叶红外光谱鉴别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6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药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关键,炮制具增效、减毒、缓和药性等作用,为了临床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中药,开展中药炮制品的鉴别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五种不同炮制样品(包括龙胆、生龙胆、酒龙胆、醋龙胆、盐龙胆)60份滇龙胆进行鉴别分析。采集样品的中红外光谱图,用基线校正和归一化法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去除光谱噪音明显部分,选择3 400~600cm~(-1)范围内的光谱,利用多元散射校正(MSC)和标准正态变量(SNV)法进行处理,样品按3∶1分为校正集和预测集,并建立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DA)模型。结果显示,滇龙胆不同炮制品的红外图谱具有差异,主要吸收峰有3 378,2 922,1 732,1 610,1 417,1 366,1 316,1 271,1 068,1 048cm~(-1)。1 738,1 643,1 613,1 420,1 051cm~(-1)附近为龙胆苦苷的特征吸收峰,1 068,1 048,935cm~(-1)处为糖类物质的吸收峰;主成分分析表明,前三个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为94.05%,能够反映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酒龙胆和醋龙胆与其他样品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龙胆与盐龙胆所含化学成分差异较小;经基线校正和归一化法处理后的光谱结合多元散射校正法,在主成分数为10的条件下,判别分析模型可对所有样品进行正确识别,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傅里叶红外光谱法是一种快速、无损、有效的方法,可用于滇龙胆炮制品的鉴别,为中药炮制品的鉴别研究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滇龙胆 炮制方法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主成分分析 判别分析


少耕覆盖与不同氮磷钾配比对马铃薯产量效益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比对少耕覆盖马铃薯的产量、经济效益和养分利用的影响,比较相同养分管理下传统耕作和少耕覆盖的马铃薯产量、效益和养分利用。结果表明,相同养分用量的少耕覆盖比传统栽培提高马铃薯产量65.33%,净收益高125.63%;在少耕覆盖的模式下,N0P0K0处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最低,N2P3K2、N3P2K2和N2P2K3处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高;少耕覆盖马铃薯的NPK肥料农学效率和NPK肥偏生产力均随施肥量增加而降低。该试验中,N2P2K2处理的肥料利用效率高和产量效益好,是较佳处理。
关键词: 氮磷钾 马铃薯 少耕覆盖 产量 经济效益 养分利用


接种AMF对间作大豆生长及有机磷利用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与间作种植模式对红壤上间作大豆磷素吸收利用及生长的影响,通过三室隔网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分室磷[不添加磷(P0)、有机磷(OP50)添加和根室不接种(NM)、根室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GM)]对大豆生长及磷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OP50处理下,无论何种种植模式,不接种处理下根长均显著高于接种处理,无论接种与否,单作处理下大豆根长均高于间作处理。在OP50处理下,接种GM处理地上部分生物量均明显高于不接种处理,在P0处理下地上部分生物量具有相同趋势。间作处理下,分室添加磷与不添加磷时,GM处理的植株生物量较NM处理分别提高了27.52%和48.76%。单作处理下,分室添加磷与不添加磷时,GM处理的植株生物量较NM处理分别提高了28.49%和27.65%。大豆植株根系磷含量在单作-GM-OP50组合处理下最高。在接种GM处理下,无论是否添加磷,间作大豆根系磷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单作处理。因此,综合菌根侵染率、生物量、磷含量以及磷吸收效率等指标,接种GM和分室添加50 mg·kg-1有机磷处理能更有效地促进间作大豆的生长及磷素的吸收。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AMF) 间作 红壤 大豆(Glycine max) 有机磷


药用植物三七对土壤中砷的吸收运转及形态转化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栽培药用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HPLC-HGAFS)技术,研究了三七产地土壤及植株样品中砷(As)含量及其赋存的化学形态,以及三七对As的吸收运转及形态转化。结果表明,无机态的As(Ⅴ)和As(Ⅲ)是三七种植土壤中的主要赋存形态,且As(Ⅴ)含量远高于As(Ⅲ),约占总量的95%。三七植株中总As的分布规律表现为根条>剪口>主根>叶>茎,说明根部吸收是土壤As进入三七的主要途径;而三七植株中各形态As分布规律因植株部位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As(Ⅲ):叶>根条>剪口>茎>主根;As(Ⅴ):剪口>根条>主根>叶>茎;二甲基砷(MMA):根条>茎>剪口>叶>主根。降低三七种植土壤As的生物有效性,深入研究As(Ⅴ)、As(Ⅲ)和MMA在三七不同部位相互转化的调控机制是缓解三七As毒害的重要途径。


干热河谷草本植物生物量分配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应用生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干热河谷6种草本植物为对象,研究了水分、养分、刈割对生物量在根、茎、叶的分配及异速生长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处理叶生物量质量分数从25.1%显著增加到31.2%,茎生物量质量分数从43.7%显著降低到34.2%;养分添加处理根生物量质量分数从34.0%显著降低到30.8%;水分处理对生物量分配没有显著影响.物种对根、茎、叶生物量分配有显著影响,适应贫瘠土壤的物种将更多生物量分配给叶和根,对茎生物量的分配相对较低.物种与环境因子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表明环境因子对不同物种的生物量分配影响不同.适应贫瘠土壤的物种叶-茎标度指数和异速生长常数大于其他物种,而茎-根标度指数和异速生长常数小于其他物种.养分显著增加了叶-茎和叶-根的异速生长常数,刈割显著降低了茎-根的标度指数,水分处理则没有显著效应.环境因素对器官间异速生长关系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生物量分配的种间差异及其对环境因素的响应特征可能对植物适应环境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