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57NG208与南涧果蔗正反交后代的遗传变异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甘蔗大茎野生种57NG208和南涧果蔗正交、反交后代132个真杂种后代的聚类分析及对其株高、茎径、丛有效茎数、锤度和单茎重的分析,研究其后代群体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57NG208与南涧果蔗正交组合66个后代的Jaccard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227~0.955,平均为0.618;反交组合的为0.206~0.941,平均为0.593。2)正交、反交后代的变异系数中,丛有效茎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大于50%),其次为单茎重的变异系数(大于33%),说明丛有效茎数和单茎重的离散度较大;茎径的变异系数为14%~16%;锤度和株高的变异系数均在11%以下,说明株高和锤度的离散度最小。3)正交、反交后代的遗传传递力中,遗传传递力大于100%的有丛有效茎数和锤度,株高和茎径的约为80%,单茎重的小于70%。4)正交、反交后代的性状表现超过双亲的有锤度和丛有效茎数;除丛有效茎数外,正交组合的株高、茎径、丛有效茎数和锤度4个性状的平均值均高于反交组合。
关键词: 甘蔗 大茎野生种 南涧果蔗 正反交 遗传变异 相似性系数


桑粉虱的田间消长动态及防治药剂筛选
《农药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桑粉虱在田间的消长动态,并筛选有效防控药剂。[方法]采用5点取样法连续2年调查桑粉虱在云南省常用栽培品种云桑2号、农桑14号和湖桑32号上的种群发生动态,并以药膜法测定了13种常用杀虫剂对桑粉虱成虫的室内毒力。[结果]桑粉虱成虫在4月中旬零星出现并开始增长,7—9月成虫数量大,3个桑树品种的桑粉虱发生量顺序为云桑2号>农桑14号>湖桑32号;13种杀虫剂对桑粉虱成虫室内毒力由高到低依次是灭多威>虫螨腈>辛硫磷>毒死蜱>阿维菌素>苦参碱>呋虫胺>吡虫啉>印楝素>吡蚜酮>多杀霉素>噻嗪酮>虫酰肼。[结论]桑粉虱主要发生期为7—9月份,更趋向于云桑2号,可选择使用灭多威、虫螨腈、辛硫磷、毒死蜱、苦参碱、印楝素等防治桑粉虱。


不同树龄茶树套种滇龙胆对药材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ex Hemsl.)与不同树龄(3年、4年、5年、9年、12年和15年)茶树(Camellia sinensis)套种后其根、茎、叶3个部位及生长土壤中7种矿质元素(B、Ca、Cu、Fe、Mn、Ni和Zn)的含量。结果显示,滇龙胆中矿质元素平均含量高低顺序为Ca(5 238±2 111)μg/g、Fe(622±238)μg/g、Mn(379±301)μg/g、Cu(75±9.1)μg/g、Zn(46±13)μg/g、B(17±4.9)μg/g、Ni(5.6±3.1)μg/g,与土壤矿质元素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根部的B、Ca、Fe、Mn、Ni元素在树龄15年茶树-滇龙胆套种后含量最高,分别为18、3 797、1 050、254、11μg/g,Cu、Zn元素在树龄12年的茶树-滇龙胆套种中含量最高,分别为244、38μg/g。相同营养器官不同树龄的茶树-滇龙胆套种后矿质元素含量具有差异,以根部的Cu、Mn元素含量差异显著,变化范围分别为19~244μg/g和79~254μg/g,分别相差12.8倍和3.2倍;树龄15年、9年的茶树-滇龙胆套种后茎部的Cu含量分别为177、11μg/g,相差16.1倍;树龄3年、5年的茶树-滇龙胆套种后叶部的Cu含量分别为325、11μg/g,相差29.5倍。不同树龄的茶树-滇龙胆套种后根部与土壤矿质元素的相关性以及生物富集系数不同,树龄15年的茶树-滇龙胆套种后根部对Ca、Cu、Mn、Ni、Zn元素的富集能力较强,生物富集系数分别达21.0、3.3、2.2、1.8和4.7。说明茶树复合种植可改变土壤矿质元素的分布,自身生物学特性与复合种植的生态环境共同影响了滇龙胆对矿质元素吸收与运输的能力。
关键词: 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ex Hemsl.)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复合种植 土壤 矿质元素


菌根和间作对滇池流域红壤磷素迁移的影响
《环境科学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菌根和间作对滇池流域红壤磷迁移的减控影响,根据2013年5—10月采集的6次径流水样,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选取玉米大豆间作的红壤径流区,以单作玉米、单作大豆为对照,并设置抑菌处理(施用苯菌灵)和未抑菌处理,模拟分析间作和菌根处理复合作用下的径流磷迁移特征.结果表明:除7月19日外,整个雨季各处理下径流中ρ(TP)、ρ(可溶性磷)和ρ(颗粒态磷)随采样时间均无明显变化;所有组合处理中,未抑菌-间作处理下径流中ρ(TP)最低,比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分别降低25.6%、12.2%;无论是否抑菌,玉米大豆间作处理可使径流中ρ(可溶性磷)较单作玉米处理降低约24.7%;未抑菌处理下,玉米大豆间作处理径流中ρ(颗粒态磷)比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分别降低约14.3%、20.2%,并且在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未抑菌处理径流中ρ(颗粒态磷)显著低于抑菌处理.另外,无论是何种种植模式,抑菌处理下土壤中w(TP)均显著高于未抑菌处理,增幅在9.0%以上;抑菌条件下,间作玉米处理下土壤中w(TP)、w(速效磷)较单作玉米处理显著降低;与抑菌-单作玉米处理相比,未抑菌-间作玉米处理下土壤中w(TP)和w(速效磷)也分别降低了0.25 gkg和2.56 mgkg.研究显示,菌根真菌协同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坡耕地红壤磷的径流流失,对滇池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一定削减潜力.


不同产地绒柄牛肝菌紫外指纹图谱鉴别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紫外光谱技术建立了云南9个不同地区绒柄牛肝菌的紫外指纹图谱,采用欧氏距离和主成分分析法对230~450nm的紫外光谱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的精密度、重现性及10h内稳定性的RSD分别在0~2.87%、0.03%~0.63%、0.04%~1.73%之间;不同产地样品间的欧氏距离值在0.26~6.52之间,样品间的欧氏距离明显;主成分分析的前三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6.848%,能够表达样品主要信息,前两个主成分的二维投影图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产地绒柄牛肝菌样品。紫外光谱结合欧氏距离、主成分分析法能够快速鉴别不同产地绒柄牛肝菌。


筇竹笋生长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筇竹是优良的笋材两用竹种,为了解筇竹笋在生长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分析测定了3个不同出土高度(5~10 cm、10~20 cm、20~30 cm)筇竹笋的几种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筇竹笋的水分、粗脂肪、蛋白质、可溶性糖的质量分数随着出土高度的增加逐渐下降;粗纤维质量分数随着出土高度的增长而增加;维生素C、总灰分质量分数随着出土高度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筇竹笋含有17种常见氨基酸,氨基酸总量随着出土高度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呈味类氨基酸的质量分数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鲜味类、苦味类、甜味类、芳香类。筇竹笋营养成分丰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纤维素的健康食品,其中出土高度为10~20 cm的筇竹笋的营养品质和口感最优,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最高。


云南玉溪烟区烟草蚜虫对植物源农药的敏感性及其解毒酶活力比较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应用喷雾法测定了采自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新化乡和峨山县岔河乡的烟草蚜虫种群对6种植物源杀虫剂的毒力,并比较了2个烟蚜种群的3种主要解毒代谢酶活力、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结果表明,峨山县岔河乡烟蚜对植物源杀虫剂的敏感性高于新平县新化乡的烟蚜,其中0.5%藜芦碱可溶液剂、1.5%苦参碱可溶液剂、0.3%苦参碱水剂、1%苦皮藤素水乳剂、2%除虫菊素水乳剂、除虫菊浸膏对新平县新化乡和峨山县岔河乡烟蚜的毒力比分别为1.820、76.842、2.115、1.056、1.897、32.037;在高浓度处理下,6种植物源杀虫剂对峨山县岔河乡、新平县新化乡烟蚜的室内盆栽药效存在显著性差异;0.5%藜芦碱可溶液剂、2.0%除虫菊素水乳剂、1.5%苦参碱可溶液剂、1.0%苦皮藤素水乳剂、0.3%苦参碱小剂在浓度不低于1 125 m L/hm2时,可有效防治峨山县岔河乡烟蚜,0.5%藜芦碱可溶液剂、2.0%除虫菊素水乳剂在浓度不低于2 250 m L/hm2时,可有效防治新平县新化乡烟蚜;2个地区烟蚜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有显著差异,而羧酸酯酶、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乙酰胆碱酯酶的比活力差异不显著。由结果可知,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岔河乡和新平县新化乡烟蚜对6种植物源杀虫剂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但羧酸酯酶、P450单加氧酶和乙酰胆碱酯酶3种解毒酶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使用植物源杀虫剂防治烟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烟蚜 植物源杀虫剂 谷胱甘肽S-转移酶 羧酸酯酶 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 乙酰胆碱酯酶


云南苦荞资源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云南苦荞种质资源多样性,发掘苦荞资源中的有益基因,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收集的63个苦荞种质资源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云南苦荞资源中遗传多样性很丰富,其中株粒质量的遗传变异系数达到33.2%。应用主成分分析将云南苦荞12个性状简化为7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89.14%。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将63份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19.39水平上可聚为3个大类,可区分为生育期较长型、生育期中等、生育期较短型。其中第2类的株高适中、生育期适中、千粒质量大,综合性状表现较好,是选育优良品种(系)的理想材料。


水稻单基因系与稻瘟病菌互作中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文章利用稻瘟病菌株J32-6和水稻品种(LTH、J6、J27)构成不同亲和的互作关系,分析了在互作中水稻信号传导途径关键酶合成基因和4个防御反应病程相关蛋白基因的诱导表达。结果表明,稻瘟病菌J32-6诱导了亲和与非亲和互作中水稻Os LOX、Os AOS和Os PAL酶合成基因的表达,表明在与J32-6互作中水稻品种(系)LTH、J6和J27启动了茉莉酸和水杨酸防御反应信号传导途径。在非亲和的互作反应中,稻瘟病菌能不同程度地诱导水稻Os PR1a、OsPR1b、Os PR3-1和Os PR4基因的表达,从而有效激活了防御反应系统,使水稻品种J6和J27表现为抗病;而在亲和的互作反应中,多数Os PR基因的表达水平低、时间短或没有表达,水稻品种LTH表现为感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