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野生翘鳞肉齿菌子实体内生菌多样性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翘鳞肉齿菌[Sarcodon imbricatus(L.ex Fr.)Karst.]子实体内生菌的多样性,以西藏、吉林的新鲜野生翘鳞肉齿菌子实体为材料,采用可培养方法分离并鉴定其中的内生细菌与真菌.共从中分离出52株细菌、26株真菌.鉴定结果显示,所有内生细菌分别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占96.2%,处绝对优势.其中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最多,占40.4%,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次之,占23.1%.26株真菌共分为14个属,Phaeomoniella最多,占26.9%,隐球菌属(Cryptococcus)其次,占11.5%.从菌柄及菌盖中分离的细菌、真菌种类及数量均有差异.本研究分离的这些菌株具有很大的潜在利用价值,可为筛选具有特殊功效的菌株提供新的材料来源,同时也可为探索外生菌根菌与共生植物之间的物质交换与菌根合成打下基础.图2表1参30
关键词: 翘鳞肉齿菌 虎掌菌 子实体 内生菌 多样性 外生菌根


云南地区主产水稻和野生稻渗入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生产中栽培的水稻品种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抗病能力,本文采用中国标准的水稻白叶枯病菌小种C4~C9,对近年来云南省培育的水稻主栽品种和省区试材102份以及300份野生稻渗入系进行抗病性鉴定与评价。结果显示:参鉴的402份种质材料中,筛选得到271份材料对小种HEN11表现出抗性,159份材料对小种SCYC-6表现出抗性,249份材料对小种YN7表现出抗性,270份材料对小种YN11表现出抗性,35份材料对FUJ表现出抗性,111份材料对YN24表现出抗性;其中7份地方品种、12份野生稻材料对云南的优势小种都表现抗性。


母蛾经高温干燥处理不同时间对体内家蚕微孢子虫的灭活效果
《蚕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母蛾抽样检查是家蚕微粒子病检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明确母蛾检疫前高温干燥灭活可能存在的家蚕微孢子虫的有效处理时间,以被家蚕微孢子虫感染的母蛾为材料,在高温(71℃)条件下分别处理1、2、3、4、5和6 h后,分离母蛾体内的家蚕微孢子虫进行添毒试验,检查其灭活情况。结果表明,高温处理3 h以上的母蛾体内分离的家蚕微孢子虫给3龄、4龄健康起蚕添食后,蚕体未出现感染症状,证明添食的微孢子虫已经失去致病活性。据此建议在蚕种生产的母蛾检疫过程中,须在71℃高温条件下对母蛾处理3 h以上,以避免因抽样母蛾体内的微孢子虫扩散造成的二次环境污染。


辣木组织培养和快繁技术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正交实验设计L9(34),以MS培养基,分别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6-BA、NAA、ZT和蔗糖进行辣木丛生芽增殖诱导;采用正交实验设计L9(34),以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质量浓度的IBA、NAA进行辣木组培苗不定根诱导。结果表明,MS+蔗糖30 g/L+6-BA 1 mg/L+NAA 0.2 mg/L+琼脂7 g/L为辣木诱导丛生芽较佳的启动培养基,丛生芽诱导率可达100%;MS+蔗糖30g/L+ZT 0.5 mg/L+6-BA 0.5 mg/L+NAA 0.1 mg/L+琼脂7 g/L,为辣木丛生芽增殖较佳的培养基,增殖系数为6.17;1/2MS+IBA 0.2 mg/L+NAA0.1 mg/L,为辣木丛生芽生根较佳的培养基,不定根诱导率可达100%。


低温液液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鲜枣中氟虫腈及代谢物
《分析测试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低温液液萃取技术,对鲜枣中的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进行提取和净化,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鲜枣样品以乙腈作为提取溶剂,-25℃低温液液萃取后,直接进样分析,采用负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在0.02~1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大于0.999,检出限为0.005~0.02μg/kg,在不同加标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8.5%~95.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4%~6.9%。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适用于鲜枣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的快速测定。
关键词: 低温液液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 鲜枣 氟虫腈及其代谢物


高效氯氟氰菊酯亚致死浓度对番石榴实蝇代谢酶的影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高效氯氟氰菊酯亚致死浓度对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Bezzi)代谢酶的影响,采用药膜法测定了高效氯氟氰菊酯对番石榴实蝇不同种群的毒力及代谢酶活性.结果表明:经药剂选育15代后,种群抗性倍数为11.50,达到中等抗性.在LC10,LC25和LC50处理下,敏感种群的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显著提升(p<0.05),而抗性种群的CarE和GST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种群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无统计学意义.表明CarE和GST活性的提升与敏感种群的抗性发展有关.


氮肥施用量与时间对香料烟农艺性状及烟叶品质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氮素是对烟草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的元素,影响烟叶的产量、致香物质的形成和香吃味等品质,为确定香料烟巴斯玛14号的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时间,本研究通过对香料烟进行不同施氮量和施用时间处理,调查记录各处理烟株生育期(移栽后25,50,75,90 d)的株高、叶数、茎围、叶长、叶宽、根长、根鲜重,测定植株成熟期烟叶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对烟株株高影响较大,对茎围、根长影响较小,但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氮肥追施时间对烟株各农艺性状均有影响;团棵前期减少施肥量可以促进根系发育;追肥分3次共施用6 kg/667 m2(亩)氮肥处理的烟叶烟碱含量最高,还原糖、蛋白质含量适宜,烟叶的综合品质高于其他处理。


余甘子野生种质资源果实数量性状评价指标探讨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更好的对野生余甘子种质资源进行评价研究,建立数量化、规范化的余甘子种质资源描述系统,于2011—2012年,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种质资源圃对80份余甘子种质资源果实的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外果皮质量、外果皮厚、可食率、果核质量、果核长、果核宽等10项数量性状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以上10个性状存在5.13%以上的变异系数,各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正态分布;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性状分级标准为1~5个等级,每个等级提出2份异地种质作为参照。该研究为我国余甘子种质资源描述系统数量化、规范化的建立提供了参考依据。


欧洲型黄瓜成株期耐热性鉴定指标的筛选及预测方程的建立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欧洲型黄瓜成株期的耐热性鉴定指标,建立可靠的欧洲型黄瓜耐热性数学评价模型,以填补欧洲型黄瓜耐热性的研究空白,为今后大规模品种耐热性的评价奠定基础。在温度为36/25℃(昼/夜)的自然高温条件下,植株成株期的株高、叶面积、茎粗、主茎雌花数、化瓜数、畸形瓜数等11个指标的变化,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筛选耐热性鉴定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将7个单项指标转换成2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欧洲型黄瓜成株期耐热性评价数学模型D=0.72175-0.04328,估计精度大于85.52%,并筛选畸形瓜数为耐热性鉴定指标。在相同高温逆境条件下,通过测定畸形瓜数,就可对不同基因型温室黄瓜的耐热性进行鉴定和预测。


外源磷素对药用植物三七吸收砷的微区及形态分布特征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三七是中国特有的珍稀药用植物,其生长环境受地域、气候、土壤等条件的限制,仅云南省文山州三七产量高、品质好。但由于矿业开采、工业生产等因素使得土壤砷的背景值超标,逐渐威胁三七的正常生长及其产品质量。因此,如何降低三七砷污染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磷与砷具有相似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利用磷与砷在土壤中的拮抗效应,达到控制土壤砷危害的效果。本研究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方法(SRXRF)和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技术(HPLC-HG-AFS)相结合对参试三七植株进行分析测定,从细胞微区组织层面揭示药用植物三七在外源磷素作用下吸收As和P的相对含量分布规律和三七植株各部位的砷形态及含量特征,以及各部位的生物转运系数及富集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磷和砷在三七主根部的相对含量荧光分析中保持分布规律一致的特性,说明三七根部吸收磷和砷的点位相同;添加外源磷素处理可以有效降低三七各部位三价砷和五价砷的含量,最大降幅达50%,同时可以降低根部对砷的吸收富集系数;试验中仅添加五价砷元素,但在三七植株各部位均检出三价砷,说明三七体内存在着砷还原机制;其中茎部的三价砷的含量均高于五价砷,推测茎是三七体内砷还原反应的主要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