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免耕覆盖栽培模式对云南春马铃薯适应季节性干旱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降低云南冬春干旱给旱区农作物带来的农业损失,在云南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较大的曲靖市开展了免耕覆盖栽培试验,试验设置了5种处理:翻耕种植(CK)、翻耕地膜覆盖(处理2)、免耕+玉米秸秆覆盖(处理3)、免耕+玉米秸秆覆盖+宽行地膜覆盖(处理4)、免耕+玉米秸秆覆盖+套种玉米(处理5),分析不同处理对耕层土壤含水率、土壤储水量、马铃薯出苗率、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马铃薯主要生育期覆盖栽培模式的耕层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储水量都高于CK;覆盖栽培模式的马铃薯出苗率均显著高于CK,处理4的马铃薯出苗率最高,为96.7%。处理4和处理5马铃薯株高与CK及常规种植模式处理2差异显著;处理3、处理4和处理5马铃薯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CK及常规种植模式处理2;处理3和处理4马铃薯商品率显著高于CK,处理4和处理5马铃薯商品率与常规种植模式处理2差异显著;单株结薯数未达到显著水平。马铃薯增产顺序依次为:处理4>处理3>处理2>处理5,其中处理4增产率最高为71.10%。从经济效益来看,5种处理中马铃薯收益最好的是处理4,净收益为12425.07元hm-2,常规种植模式处理2净收益为765.04元hm-2,处理1净收益最低,亏损5941.24元hm-2。综合考虑,马铃薯免耕+玉米秸秆覆盖栽培模式对提高土壤含水率(5.67%)、增加土壤储水量(4.09 m3hm-2)、缓解季节性干旱效果最好,免耕+玉米秸秆覆盖+宽行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增产和增效效果最好。


不同灌水量对膜下滴灌冬马铃薯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设置1350 m3·hm~(-2)、1650 m3·hm~(-2)、1950 m3·hm~(-2)、2250 m3·hm~(-2)4个灌水量和1个常规沟灌为对照,研究膜下滴灌对马铃薯的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马铃薯生长发育快,株高、单株茎叶鲜重、单株结薯数、单株块茎鲜重高于常规沟灌,膜下滴灌较沟灌增产6 416.08 kg·hm~(-2),增产21.29%,水分利用率高79.5 kg·hm~(-2)·mm-1。膜下滴灌下不同灌水量马铃薯水分利用率随灌水量增加呈降低趋势,产量和耗水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滴灌1950 m3·hm~(-2)的产量最高,为39 732.0 kg·hm~(-2),当灌水量增加到2250 m3·hm~(-2)时,产量较滴灌1950 m3·hm~(-2)处理的下降6 624.5 kg·hm~(-2),下降16.67%。从产量提高和节水方面考虑,在生育期间有效降雨量在70 mm左右时,灌水量在1650~1950 m3·hm~(-2)较为适宜。


植物生长营养液对干旱期及复水后马铃薯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水分条件及复水后植物生长营养液对马铃薯叶片及根系渗透调节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胁迫程度及复水条件下,喷施植物生长营养液均能提高马铃薯叶片和根系渗透调节物质,与CK相比,叶片游离脯氨酸增加了8.05%~21.35%,根系游离脯氨酸增加了4.04%~18.37%;叶片可溶性糖增加了12.93%~20.12%,根系可溶性糖增加了10.76%~28.36%;叶片可溶性蛋白增加了6.22%~14.12%,根系可溶性蛋白增加了1.17%~6.54%,马铃薯产量增加了3.19%~7.55%。水分胁迫下植物生长营养液对马铃薯叶片和根系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大于正常供水,且显著提高重度水分胁迫下马铃薯产量。


环境因子对烟粉虱子代发育历期的影响
《环境昆虫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温度、湿度、光周期和寄主植物是影响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分析了各因子对烟粉虱子代发育历期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温度、寄主对烟粉虱的子代发育历期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而湿度、光周期的影响显著(P<0.05)。各因子影响作用大小顺序为温度(F=427.1,P=0.000)>寄主(F=265.8,P=0.000)>湿度(F=28.8,P=0.010)>光周期(F=17.8,P=0.020)。(2)各因子配对分析结果表明:23℃条件下的子代历期要长于25℃、27℃、29℃,4个温度处理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甘蓝寄主上烟粉虱子代发育历期最短;与番茄和一品红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低湿利于缩短烟粉虱子代发育历期,RH 50%条件下的子代历期要短于其它3个湿度,与RH70%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与RH 60%、RH 80%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光周期12∶12时,发育历期短于其它3个光周期,与14∶10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12∶12与10∶14、16∶8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3)当寄主为甘蓝、温度29℃、湿度50%、光周期12∶12时,发育历期最短,此环境因子组合可用于指导室内饲养烟粉虱。


云南栽培与野生巨大口蘑中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浓度测量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纯锗伽马能谱仪测量云南栽培与野生巨大口蘑中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和天然放射性核素40K、226Ra、214Bi、214Pb的活度浓度。结果显示,137Cs、40K、226Ra、214Bi、214Pb活度浓度最高值以干质量计,在2011年样品菌盖中分别为小于6.1、821、小于66、140、145 Bq/kg,在菌柄中分别为6.7、926、小于50、16、27 Bq/kg;在2012年样品菌盖中分别为13、3 323、79、82、85 Bq/kg,在菌柄中分别为6.6、1 194、127、31、39 Bq/kg;在2013年样品菌盖中分别为11、1 417、92、14、32 Bq/kg,在菌柄中分别为7.9、1 139、小于58、19、27 Bq/kg。样品中137Cs活度浓度远低于国家限量标准及欧洲与日本等受放射性污染地区真菌的活度浓度,40K、226Ra、214Bi、214Pb活度浓度处于正常水平。表明产于云南的巨大口蘑未受到137Cs放射性污染,食用无核辐射安全风险。


桑树新品种云桑3号的选育与性状特点
《蚕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褐斑病是云南蚕区发生较严重的桑树病害,选育对桑褐斑病抵抗能力强、桑叶产量高、叶质优的桑树新品种对稳定云南蚕区的蚕桑生产有重要意义。1990年以丰产、优质和对桑褐斑病有较强抵抗力的桑树品种资源作为亲本组配杂交组合,选择出目标性状优良的组合女桑×云桑798,进一步从该杂交组合中选拔出叶面积大、叶肉厚、节间密、发芽率高、生长势强、对桑褐斑病有较强抵抗力的桑树优良单株进行嫁接扩繁及定向培育,经小区栽植试验、区域适应性试验和叶质的养蚕鉴定试验,2013年正式定名为云桑3号。目前该品种在云南省主要蚕区栽植面积已超过2 000 hm~2,其主要特点是:叶质优良,养蚕成绩好,产叶量超过对照桑品种农桑14号4.9%、湖桑32号26.5%;相同栽培环境及病害发生条件下对桑褐斑病的抵抗能力和耐干旱能力均超过对照桑品种。新品种适合在云南省海拔500~2 000 m的桑园栽植。
关键词: 桑树品种 云桑3号 杂交 单株选拔 抗病能力 桑叶产量 桑叶品质


断穗小麦和节节麦黏壳、断穗基因SSR位点的遗传多样性
《麦类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云南小麦中黏壳、断穗基因的起源,以马卡小麦和欧洲斯卑尔脱小麦为对照,利用定位在第二部分同源染色体的与黏壳性基因Tg-2BS、Tg-2DS及定位在第三部分同源染色体上的与断穗基因Br-3AS、Br-3BS紧密连锁的26对SSR引物来研究云南小麦、西藏小麦和节节麦在黏壳、断穗基因SSR位点上的遗传多样性和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与Tg-2BS、Tg-2DS还是与Br-3AS、Br-3BS紧密连锁的SSR位点上,云南小麦的遗传多样性都比西藏小麦的丰富。在黏壳性基因SSR位点上,云南小麦和西藏小麦之间的亲缘关系比西藏小麦和马卡小麦之间、西藏小麦和斯卑尔脱小麦之间的关系远;而在断穗基因SSR位点上,云南和西藏小麦之间的亲缘关系又比它们各自与斯卑尔脱小麦之间的关系更近。但是这些结果不能确切说明云南小麦黏壳、断穗基因的来源。另外,在与Tg-2DS紧密连锁的SSR位点上,节节麦strangulata亚种与4个六倍体断穗小麦亚种的亲疏关系比taushii亚种与六倍体断穗小麦之间、typical变种与六倍体断穗小麦之间的关系远。说明六倍体断穗小麦的D染色体组供体可能不是strangulata亚种,而可能是taushii亚种的基因型。
关键词: 断穗小麦 节节麦 断穗和黏壳性基因 SSR位点 遗传多样性


贵州省贞丰县和松桃县农业生物资源调查及物种多样性比较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调查的行政区域(县、乡镇)、民族和生物资源用途为分析单元,采用生物多样性测度指标(物种丰富度、优势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相似性系数)评估了贵州省贞丰县、松桃县6乡(镇)不同民族管理利用的农业生物资源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两县物种的多样性水平都较高且相当,但松桃县3乡(镇)的物种多样性水平较贞丰县3镇的更高;苗族管理利用的物种多样性比布依族、土家族和汉族的更高。在农业生物资源用途分析单元内,松桃县寨英镇及布依族、土家族利用的粮食作物物种、松桃县盘石镇、正大乡和苗族利用的蔬菜及一年生经济作物物种、贞丰县鲁贡镇和松桃县寨英镇以及苗族、布依族管理的果树及多年生经济作物物种、松桃县盘石镇和苗族利用的药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比其他乡镇、民族的更高。


烟蚜茧蜂体内Wolbachia的wsp基因分子检测及序列分析
《中国植保导刊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通用引物、A大组和B大组的特异性引物对烟蚜茧蜂体内Wolbachia的wsp基因进行PCR扩增及分子检测,所获得的基因片段分别命名为w Apr、w Apr A和w Apr B,长度分别为620 bp、566 bp和463 bp。基因序列分析表明,w Apr、w Apr A和w Apr B在对应位置序列仅有4个碱基的差异。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寄生蜂仅感染了A大组的Wolbachia。


云南甘蔗常用亲本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63份云南育种机构常用的甘蔗亲本资源为研究对象,10份甘蔗原始亲本种为外群体,使用30对多态性较高、在甘蔗遗传连锁图谱上分布较为广泛的Genomic-SSR引物对云南甘蔗常用亲本资源开展遗传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云南甘蔗常用亲本在30个SSR位点上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共获得363个扩增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数为352个,平均多态性条带比例和多态性信息量分别为96.97%和0.9441;在Jaccard相似性系数方面,云南甘蔗常用亲本材料之间的相似性系数范围在0.2804~0.7329之间,平均为0.4309,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差异,其中来自大陆地区的亲本遗传差异最大,其次为来自国外地区的亲本;UPGMA聚类分析将所有亲本材料分为一大一小两个类群,而大类群又可分为2个亚类群,中国大陆地区一些既是主栽品种又是亲本的材料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而引自国外的大部分亲本和一些老的国内自育亲本也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以上结果将为上述亲本资源的高效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为全国育种机构在亲本选择和组合配置上提供重要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