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过氧化物酶基因OsPOX1遗传变异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来自世界不同稻区的29份亚洲栽培稻和7份野生稻过氧化物酶基因Os POX1编码区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Os POX1编码区序列中存在6个变异位点,Tajima's D检验表明符合中性进化规律,所有供试材料可归为六种单倍型。籼稻和粳稻均有优势单倍型,粳稻优势单倍型是H1,籼稻优势单倍型是H3,两个亚种在此位点上已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所有热带粳稻与温带粳稻共同享有单倍型H1,不存在明显的分化,Os POX1位点的变异与温度并不存在明显的关联;多数香稻(ARO)和AUS型品种具有H1单倍型,偏粳稻;4份O.nivara共享籼稻的优势单倍型H3,而3份O.rufipogon分别独享3个H4、H5、H6单倍型,与栽培稻不同,表明O.nivara与栽培稻亲缘关系更近,而与O.rufipogon较远。进化树分析表明H2单倍型与其他单倍型存在显著的差异。各单倍型编码蛋白并不存在差异,表明该基因功能在水稻进化中比较保守,与各水稻类型的分化形成无关。


不同产地茯苓皮紫外指纹图谱的分析与鉴别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云南4个地区茯苓皮样品的紫外光谱,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提取溶液和最佳提取时间为超声50 min,获得的4个地区52个样品的紫外光谱数据,用3组平均值、2点平滑和二次微分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用SIMCA软件进行定性识别.结果表明:用乙酸乙酯、甲醇、氢氧化钠溶剂超声50min的提取方法最佳,实验精密度RSD分别为0~0.68%,0.074%~0.35%,0~0.48%;重复性RSD分别为0.053%~0.86%,0.042%~0.96%,0.093%~0.89%;稳定性RSD分别为0.046%~0.67%,0.063%~0.78%,0.4%~0.56%.定性分析显示,不同地区茯苓皮样品间存在较大差异.


青稞和普通大麦全谷物功能成分差异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9个青稞品种(系)和14个普通大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测定其籽粒全谷物的黄酮、γ-氨基丁酸,抗性淀粉的含量,研究青稞与普通大麦全谷物功能成分差异。结果表明,青稞和普通大麦籽粒全谷物中,总黄酮含量是普通大麦含量的3倍左右,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0.01);青稞籽粒全谷物中抗性淀粉高于普通大麦籽粒全谷物,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0.05);青稞与普通大麦籽粒全谷物中γ-氨基丁酸含量差异不显著。青稞品种中的昆文12号总黄酮含量最高,99-1γ-氨基丁酸含量最高,北青4号抗性淀粉最高。此3个品种可用作亲本研究功能成分的遗传规律,也可用于功能食品开发利用,对开展健康饮食预防慢性病战略和增加藏区主要粮食作物青稞的产业附加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固相萃取-HPLC法同时测定滇龙胆中7种苯甲酸酯
《分析试验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固相萃取-HPLC法同时测定滇龙胆中抗老年痴呆的7种主要成分gentiside G,gentiside H,gentiside I,gentiside A,gentiside J,gentiside B,gentiside K的含量的方法。滇龙胆样品经乙醇提取环己烷萃取后,用硅胶固相萃取小柱净化,HPLC-DAD对7种苯甲酸酯进行定量检测。7种苯甲酸酯类化合物在一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加样回收率为92.8%~104.6%,RSD为0.8%~4.7%。不同产地龙胆样品中云南产滇龙胆苯甲酸酯含量高于其他产地龙胆,7种化合物中,gentiside B含量最高达0.3425μg/g,gentiside G含量最低只有8.5μg/g。方法为滇龙胆药材的质量控制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菌根对滇池流域玉米//大豆间作红壤磷素迁移削减的影响因素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菌根对间作红壤磷素迁移削减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径流模拟试验,选取1.6 m×20 m玉米//大豆间作的红壤径流区,设置单作玉米、大豆对照,并设置抑菌处理(施用能够抑制真菌生长的苯菌灵)和不抑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在间作和单作大豆处理下,抑菌处理增加了径流水中总磷浓度;无论种植模式如何,抑菌处理均降低了植株根际的菌丝密度,且不同程度降低了根际土壤总球囊霉素的含量。另外,除未抑菌—单作大豆处理外,未抑菌处理增加了≥0.25~2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且土壤总球囊霉素含量以坡地上部较高。在抑菌处理下,间作处理的>0.2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不同程度增加;在未抑菌处理下,与单作处理相比,间作处理降低了径流水中总磷浓度,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0.25~2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总之,所有处理中,间作—未抑菌处理的径流水中总磷浓度最低,未抑菌—间作玉米处理的根际菌丝密度最高,未抑菌—单作大豆处理的总球囊霉素显著较高。
关键词: 菌根 菌丝密度 总球囊霉素(TG)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磷


莴苣丛枝植原体免疫膜蛋白(Imp)的抗原表位预测及Imp基因原核表达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方法,从采自云南元谋地区的莴苣丛枝植株总DNA中扩增到植原体免疫膜蛋白Imp基因,并进行抗原表位分析和原核表达。结果表明,莴苣丛枝植原体免疫膜蛋白Imp基因长519 bp,编码一个包括172个氨基酸的蛋白。蛋白分子量为19 ku,理论等电点为8.61,在N-末端有一个明显的跨膜区,不存在信号肽切割位点。抗原表位分析认为,该蛋白氨基酸的第62~83,95~113,133~145区段为该蛋白最可能的蛋白表位区。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 ET30a-Imp,转入宿主菌BL21(DE3)-plys S中,经IPTG诱导表达出约25 ku的融合蛋白。


生菜质体表达载体构建及gfp基因原核表达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四季耐抽薹生菜为材料,PCR扩增并克隆了生菜质体rpo A基因的两侧翼的基因片段,利用该两基因区段作为定点整合外源基因的同源重组片段,构建了生菜质体定点转化载体p Brpo A-GFP,并进行了原核表达分析。结果表明,PCR所扩增的两条基因区段大小为1.2与1.1 kb。进行序列分析后,经酶切、连接和转化,构建成含Prrn-gfp-aad A-Tpsb A表达盒的质体表达载体,酶切鉴定表明,所构建载体符合预期设计;gfp基因能够在质体特异性启动子Prrn及终止子Tpsb A的调控下高效表达,表达量约占总可溶性蛋白的45.6%,包涵体占菌体蛋白的47.5%,该载体的构建为后期生菜质体转化体系的建立和其它功能基因导入生菜质体进行性状改良奠定了基础。


开颖和柱头外露对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杂交小麦制种产量,对33个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的开颖率和柱头外露率与总异交结实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3个不育系的平均不育度为99.60%,天然异交结实率为79.74%,开颖率为83.40%,柱头外露率为4.85%。所有不育系开颖小花的平均异交结实率为86.13%,开颖小花结实占总异交结实的80.88%,开颖率与总异交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831 4),说明开颖率是决定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柱头外露小花的异交结实率为90.23%,其结实占总异交结实的5.39%,柱头外露率与总异交结实率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其原因与不育系的平均柱头外露率较低有关;但柱头外露小花的异交结实能力强于开颖小花,因此选育高柱头外露率小麦不育系有助于提高杂交小麦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
关键词: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 开颖率 柱头外露率 异交结实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