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苏州光福不同杨梅品种果实品质分析
《北方园艺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来源于苏州光福的8个杨梅品种为试材,比较分析了其外观品质和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测试的8个品种间果形差异不大,果形指数0.96~1.03,均接近于圆形;果实营养成分除含有糖、有机酸、蛋白质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花青苷及钙、镁、钾、铁等矿质元素,品种间多项含量值差异明显。其中,"平刺绿荫"、"短柄纪顺"及"尖刺绿荫"主要经济性状表现较好,"大叶早红"、"短柄甜山"、"短柄纪顺"矿质元素含量较高。


云南省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变化趋势
《农药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云南省不同菜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水平及年度变化规律,于2009—2013年间连续5年,采用浸叶法监测了滇中通海县、滇西弥渡县和滇西南临沧市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同时,对通海小菜蛾田间种群的F1代,测定了磷酸三苯酯(TPP)、增效醚(PBO)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3种增效剂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自2009年以来,通海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持续上升,抗性倍数从2009年的2.30倍,逐渐发展到2012年的47.79倍和2013年的43.05倍,达到中等抗性水平;弥渡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除了2010年达12.35倍外,其余均处于低水平抗性;临沧市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在1.01~4.60倍之间,处于低水平抗性。3种增效剂均对氯虫苯甲酰胺无显著增效作用。
粳性糜子淀粉与小米淀粉理化性质的比较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7种粳糜为试验材料,小米为对照,采用碱提取法制备淀粉,研究粳糜与小米淀粉理化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粳糜淀粉颗粒与小米淀粉相似,大多呈棱角圆滑的多面体型,颗粒粒径为4.32-11.04μm,淀粉晶型为A型,结晶度为35.625%-40.050%,比小米淀粉(32.58%±0.96%)高;粳糜淀粉的平均冻融析水率(52.1%)与小米淀粉(53.5%±0.24%)相似,冻融稳定性差;粳糜淀粉的峰值黏度(均值0.953 Pa·s)小于小米淀粉(1.169 Pa·s),抗老化能力(0.595 Pa·s)高于小米淀粉(1.144 Pa·s),但糊化温度(78.296℃)比小米淀粉(76.20℃)高;粳糜淀粉凝胶的硬度(1018.1 g)和弹性(0.86 mm)大于小米淀粉凝胶,黏聚性(0.39)小于小米淀粉凝胶(0.43).


甘蔗属热带种与滇蔗茅远缘杂交F_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花粉败育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染色体压片法研究甘蔗属热带种与滇蔗茅远缘杂交F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及染色体行为,显微观察结果显示:在终变期观察到单价体、二价体和四价体;分裂中期Ⅰ、后期Ⅰ、中期Ⅱ和后期Ⅱ均出现落后染色体;中期Ⅱ形成"八"字形纺锤丝、后期Ⅱ二分体2个子细胞染色体不同步分离;四分体时期观察到三分体、微核、大小不等的四分体以及多面体等异常细胞;同一小花的3个花药中几个不同时期的分裂相同时存在。进一步应用DAPI荧光染料进行染色观察,结果表明,大多数小孢子在单核时期就发生皱缩变形。该结果说明减数分裂过程异常染色体行为和异常细胞分裂是导致杂交F1代花粉完全败育的主要原因。花粉败育时期为小孢子母细胞时期、四分体时期和单核小孢子时期。


不同环境下玉米籽粒油分及饱和脂肪酸含量的遗传效应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玉米籽粒品质性状遗传机制复杂,传统的分析方法不能对母体的遗传方差进一步细分的问题,采用包括胚、胚乳、细胞质、母体效应及其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对玉米籽粒油分及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各项遗传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玉米籽粒油分的遗传主要受遗传主效应(VG)控制,胚加性效应(VAo)是影响玉米籽粒油分最重要的遗传效应,其方差占遗传方差总量的88.92%,油分的胚普通遗传率(h2Go)最高,为79.0%。棕榈酸的遗传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VGE)控制,其VGE占遗传总方差的91.13%,胚乳加性×环境(VAeE)、母体加性×环境(VAmE)对棕榈酸的遗传同等重要,其方差分别占遗传总方差的47.47%,41.99%,棕榈酸的母体互作遗传率(h2GmE)、胚乳互作遗传率(h2GeE)相差不大,分别为39.4%,39.2%。硬脂酸的遗传也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控制,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方差(VGE)占遗传总方差的87.75%,母体加性×环境(VAmE)及胚加性效应(VAo)对硬脂酸的遗传起着重要作用,硬脂酸的母体互作遗传率(h2GmE)为43.7%;胚乳互作遗传率(h2GeE)为43.5%。研究筛选出了几个改良油分和饱和脂肪酸的自交系,P8(ZOL-3)、P9(ZOL-4)、P10(ZOL-5)是提高后代油分的理想亲本,P7(ZOL-2)和P1(ZNL-1)是降低棕榈酸的亲本,降低硬脂酸的亲本有P1(ZNL-1)、P2(自330)和P5(1072)。该研究结果为玉米油的品质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小桐子根腐病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
《分子植物育种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桐子镰刀菌根腐病的生物防治尚未见报道。为筛选小桐子根腐病镰刀菌拮抗芽孢杆菌,本研究从15份健康植株根际土壤分离细菌69株,从5份根腐病植株根际土壤分离细菌14株,筛选出12株高拮抗细菌并鉴定出8株枯草芽孢杆菌、2株芽孢杆菌、2株短短芽孢杆菌,其中枯草芽孢杆菌B2-1抑菌圈直径达21 mm。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2-1抑菌圈直径大、生长速率高,具有小桐子根腐病镰刀菌的潜在生防价值;但田间防效受物理、化学、微生物种群等因素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新时期人事档案工作的机遇与变革
《兰台世界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人事档案是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在人事管理活动中直接产生的,反映个人德、能、勤、绩的文件材料。以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历史记录。人事档案工作是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要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户籍制度的改革,更加促进了人员的频繁流动,原有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事档案


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的抗药性室内鉴定及其rpfC基因序列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云南省高原粳稻上十种不同致病型的白叶枯病菌对噻枯唑、叶枯灵和新植霉素三种农药的抗药性及其机制,分别用含有不同浓度农药的NA培养基进行白叶枯病菌的室内抗药性筛选,并设计与菌株抗药性密切相关的rpfC基因特异引物,对抗药性不同的菌株进行扩增、测序、基因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噻枯唑对参试的所有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40~180mg/L,而叶枯灵为10~100mg/L,没有发现对新植霉素产生抗性的菌株;病原菌的致病型与对农药的敏感性相关,致病性强的菌株,其抗药性较强。将致病型和抗药性不同的10个菌株的rpfC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号为X97865.1的基因序列比对,序列同源性为92%~98%,而RpfC蛋白序列同源性差异较大(8.3%至99%)。致病性和抗药性最强的Ⅵ型菌株2001-31的RpfC蛋白序列的六个功能域完整,致病性和抗药性最弱的0型菌株DH-L-1的RpfC蛋白序列的信号接收区域REC已经消失。7个致病性和抗药性中等的菌株中,Ⅳ型菌株5较为特殊,其RpfC蛋白序列已经不能形成功能域。
关键词: 云南高原粳稻 白叶枯病菌 致病型 抗药性 rpfC基因分析


氮肥减量施用对玫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评价减少氮肥施用量对不同玫瑰品种产量、经济效益及环境的影响,以滇池周边主要农业生产区晋宁县3个玫瑰主栽品种为试验对象,在大棚条件下,研究减量施用氮肥对其产量、经济效益、土壤和地下水氮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按花农习惯施氮量(N 374.9kg/hm2,P2O5225.1kg/hm2,K2O225.2kg/hm2)基础上减氮25%,超级、艳粉及黑玫品种的产量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分别增产35.50%、2.50%及1.72%,经济效益分别提高36.72%、3.11%及2.73%;减氮50%时,超级、艳粉分别较农民习惯施氮量处理增产0.42%及18.40%,超级、艳粉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45%及19.81%。结论:适量减少氮肥施用量可增加玫瑰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但与品种有关,具体表现为超级以减氮25%、艳粉以减氮50%较适宜,黑玫减量施氮对增产及经济效益均无实际意义;减量施用氮肥可降低植花土壤中全氮的积累,减少表层土壤水解氮的径流及中、下层中土壤中水解氮的渗透,并能降低地下水的含氮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