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模糊匹配)
106条记录
咖啡果实不同成熟度对其品质的影响

种子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6个不同成熟度咖啡果实为对象,对果实的11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成熟度对咖啡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成熟度咖啡鲜果的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果皮厚、种子纵径、种子横径、种形指数、单果重、种子重、种子数、果实硬度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皮厚、种子纵径、种子横径、单果重、种子重逐渐增加,果实硬度、果形指数、种形指数总体上逐渐减小。咖啡大多数果实性状指标间均具有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在不同成熟度间存在差异。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指标间的相关性逐渐增加,部分指标由不相关向相关性转变。主成分分析显示,11个表型性状可归纳为3个主成分,分别为果实大小因子、种子形状因子、果实形状因子。最终确定果实横径、单果重、种子重、种形指数、果形指数等5个指标作为评价咖啡外观品质的关键性指标。综合分析认为,成熟度为Ⅵ、Ⅴ时,咖啡的果实品质最好,成熟度为Ⅳ、Ⅲ果实品质较差,成熟度为Ⅰ、Ⅱ时,果实品质最差。

关键词: 咖啡果实 成熟度 外观品质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糖挥发性成分中关键香气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中国调味品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分析研究红糖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呈香贡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技术,结合相对气味活性值(ROAV)对15种红糖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其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15种红糖样品中鉴定出67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醛类、吡嗪类、酮类、醇类、酸类、酯类、酚类其他类8类化合物;不同红糖产品之间相对含量、种类存在差异,D-(-)-泛酰内酯、糠醇在15种红糖中均被检测到,相对含量高,气味活度值较高,是红糖香气共有的特征呈香物质.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模型,对红糖香气品质从高到低进行综合排名,前三名依次为样品11号、样品10号、样品5号,该研究结果为红糖质量评估及红糖香气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红糖 挥发性成分 关键香气成分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甘蔗细茎野生种F2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与综合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白楼蔗与云瑞14-252杂交所创制的45份云南割手密F2群体创新材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其农艺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7个农艺性状的变异较丰富,变异系数在7.68%~58.68%之间,某些创新材料有一定的优势可利用。选出的影响云南割手密F2群体创新材料的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7.646%,其中第一主成分即蔗茎产量糖分因子是最重要的因子,其贡献率达50.998%。经综合评价表明,45份云南割手密F2群体创新材料农艺性状综合得分较高的是云割F218-38-17、云割F218-38-45、云割F218-38-15、云割F218-38-3、云割F218-38-43、云割F218-38-5和云割F218-38-8。聚类分析将45份创新材料分为3类,结果与主成分得分结果一致。

关键词: 甘蔗细茎野生种 主要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炮制方式的续断HPLC指纹图谱及化学计量学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不同炮制方法续断指纹图谱,为评价续断炮制品的质量提供可靠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法,测定15批续断样品的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测定结果中23个共有峰的峰面积进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CA)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结果】15批不同炮制加工后的续断样品间相似度在0.853~0.990,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以分为2类。【结论】建立的续断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准确可靠,炮制方法对续断中有效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影响较大。

关键词: 续断 炮制 指纹图谱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主成分对9个赣南系列甘蔗种质工艺性状综合评价

甘蔗糖业 2021

摘要:通过对赣南系列甘蔗种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筛选工艺品质优良的甘蔗种质作为亲本,为培育早熟、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提供杂交基础。本研究基于大田试验(新植和宿根),在成熟期选择甘蔗锤度、甘蔗蔗糖分、蔗汁蔗糖分、甘蔗纤维分和甘蔗简纯度等5个重要工艺性状指标进行检测,通过方差和主成分分析,评价9个赣南系列甘蔗种质综合工艺品质,并筛选优良种质作进一步应用。方差分析结果表明,9份甘蔗种质间甘蔗锤度、甘蔗蔗糖分、蔗汁蔗糖分、甘蔗纤维分和甘蔗简纯度5个工艺性状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变异系数在3.27%~16.15%之间;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赣南01-112主成分得分最高,综合品质最好,依次为赣南89-131、赣南00-8。赣南91-2主成分得分最低,综合品质最差,其次依次为赣南82-660和赣南00-27,其他居中。9个赣南系列种质中赣南01-112最好,11月至翌年5月(新植和1年宿根)平均蔗糖分达到16.24%,甘蔗纤维分为18.67%,甘蔗简纯度为87.71%,可以作为高糖亲本进行甘蔗杂交育种的利用。

关键词: 甘蔗种质 工艺性状 方差分析 主成分分析 综合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多酚类物质差异性判别普洱生茶的贮藏年限

中国食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茶叶中多酚类物质作为判别普洱茶贮藏年限的指标,开展贮藏年限研究。以18种代表性多酚类成分作为特征物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研究不同贮藏年限普洱生茶中多酚类物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普洱生茶中儿茶素类组分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茶黄素类组分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黄酮及黄酮苷类成分中部分组分呈下降趋势,而部分组分呈上升趋势。化学计量学分析表明:相同贮藏年限的普洱生茶样品可聚集在一起,而不同贮藏年限样品之间呈现分离结果。经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不同贮藏年限普洱生茶样品呈现明显的分离趋势。依据偏最小二乘法分析中变量(变量值>1)重要性分析结果,结合含量差异性分析结果,没食子酸、山奈酚、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7种多酚成分被视为特征性标志成分,可用于鉴别普洱生茶贮藏时间。

关键词: 普洱生茶 多酚 贮藏年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2份桑树种质资源果用性状调查与分析

蚕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调查不同桑树种质资源在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地区的适应性,以30份引进种质资源及2份本地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统计果实农艺性状,包括结果枝条数、单芽坐果数、坐果率、单株产果量、单果质量、果长和果径,检测果实理化性状,包括总糖含量、pH、桑椹红色素含量和出汁率。结果表明,坐果率>95%的品种有21份,单果质量>4 g的种质资源有12份,果汁总糖质量分数>20%的种质资源有1份。经主成分分析发现,四季果桑、大兴4、72C002、大兴1号、嘉陵30号、云果桑1号、一串红、粤椹大10、46C019等品种生长良好,性状稳定,综合表现较好,在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地区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性,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桑树 种质资源 果用性状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高原粳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重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明确云南省不同海拔稻作区的选择目标,为云南省高原粳稻的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云南省中海拔地区种植27个高原粳稻品种,高海拔地区种植13个高原粳稻品种,采集2017年云南省区域试验的12个性状田间表现数据,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灰色关联度的方法,研究分析了云南省不同海拔地区的高原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中海拔地区云南省高原粳稻品种的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0.92%~11.26%之间;产量与全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r=0.6011**),与株高、总粒数和实粒数呈显著正相关(r=0.427*、r=0.425*、r=0.393*),与其余7个农艺性状相关但均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全生育期、最高苗、成穗率、株高、实粒数和千粒质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正值,基本苗、有效穗、穗长、总粒数和结实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负值;主成分分析表明,对产量贡献大小排序为总粒数因子>基本苗因子>千粒质量因子>结实率因子>有效穗因子>穗长因子;产量与11个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全生育期>穗长>实粒数>株高>总粒数>成穗率>千粒质量>基本苗>结实率>有效穗>最高苗.(2)在高海拔地区云南高原粳稻品种的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82%~9.99%之间;产量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r=0.7388**),与成穗率、总粒数和实粒数呈显著正相关(r=0.6182*、r=0.6154*、r=0.5562*),与其余7个农艺性状相关但均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最高苗、成穗率、株高、总粒数和结实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正值,全生育期、基本苗、有效穗、穗长、实粒数和千粒质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负值;主成分分析表明,对产量贡献大小排序为总粒数因子>基本苗因子>结实率因子>成穗率因子;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总粒数>株高>实粒数>穗长>结实率>成穗率>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全生育期>千粒质量.结果表明,在云南省高原稻区选育适宜云南中海拔地区的常规粳稻品种时应注重选择生育期偏长、株高偏高及千粒质量与有效穗适中的大穗多粒型品种,而在云南省高原稻区选育适宜云南高海拔地区的常规粳稻品种时应注重选择生育期适中、株高偏高、成穗率高及千粒质量与有效穗适中的大穗多粒型的品种类型,并注意性状间的协调发展,以充分表现品种潜力,选育出优异的高原粳稻品种.

关键词: 高原粳稻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主成分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NP芯片的云南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107个云南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为云南省玉米种质创新、遗传改良、品种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今后深入挖掘优良性状相关基因打下基础.[方法]以云南当地推广的107个优良玉米自交系为供试材料,以45个我国常用玉米骨干自交系作为杂种优势群划分的参照,在Axiom?Maize56K SNP Array平台上利用玉米SNP芯片(56K)进行玉米全基因组扫描,并使用Treebest的NJ-tree模型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利用GCTA(全基因组复杂性状分析)工具进行主成分分析,揭示其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结果]从107个云南玉米自交系中检出5533个均匀分布的高质量SNP分子标记位点.基于这些SNP分子标记位点分析结果可知,107个云南玉米自交系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981~0.5000,平均为0.483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536~0.3750,平均为0.3662;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5000~0.8178,平均为0.5744.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K=6时△K最大即供试自交系可划分为六大类群,分别为塘四平头血缘类群、PB血缘类群、335母本血缘类群、自330和旅大红骨血缘类群及2个未知类群,无自交系划分到其他杂交优势群,其中,2个未知类群共37个云南玉米自交系,未能与我国目前已知的10个杂种优势群归在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07个云南玉米自交系与45个我国常用玉米骨干自交系能明显区分,大部分云南玉米自交系集中在我国常用玉米骨干自交系附近,但少数云南玉米自交系与我国常用玉米骨干自交系距离较远.[结论]云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含有多个杂种优势群,育种亲本遗传基础丰富,与我国常用玉米骨干自交系能明显区分,且部分与骨干自交系遗传距离较远,可创建新的杂交优势群,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玉米 SNP芯片 群体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冬播燕麦的农艺性状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作物杂志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云南冬播燕麦选择优良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应用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方法对国内42份燕麦材料在云南冬季种植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42份燕麦材料的10个农艺性状遗传变异存在明显差异,变异系数范围为5.43%~42.92%,其中生育期变异最小(5.43%),主穗粒重最大(42.92%),各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9.637%,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44.037%,与主穗粒重密切相关;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25.466%,与生育期密切相关;第3主成分贡献率为10.135%,与株高密切相关.综合得分排名结果显示,饲用燕麦材料得分比食用燕麦材料得分高,占据了排名前10位中的7位.42份燕麦材料在遗传距离为20时可划分为4大类,第Ⅰ类包括28份食用燕麦资源;第Ⅱ类包括12份饲用燕麦资源;第Ⅲ类仅为白燕1号,表现为千粒重和产量最低;第Ⅳ类仅为定燕2号,表现为主穗长最长、株高最高.云南冬播燕麦,饲用燕麦比食用燕麦更具有优势,生产上可优先引种定燕2号、青引2号、冀张燕4号、加燕2号和坝燕6号等饲用燕麦材料,优先引种燕科2号、白燕1号、坝莜4号、坝莜9号、固燕1号、定莜9号、坝莜13号、远杂2号、白燕11号和定莜1号等食用燕麦材料.

关键词: 燕麦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