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模糊匹配)
111条记录
基于多酚类物质差异性判别普洱生茶的贮藏年限

中国食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茶叶中多酚类物质作为判别普洱茶贮藏年限的指标,开展贮藏年限研究。以18种代表性多酚类成分作为特征物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研究不同贮藏年限普洱生茶中多酚类物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普洱生茶中儿茶素类组分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茶黄素类组分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黄酮及黄酮苷类成分中部分组分呈下降趋势,而部分组分呈上升趋势。化学计量学分析表明:相同贮藏年限的普洱生茶样品可聚集在一起,而不同贮藏年限样品之间呈现分离结果。经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不同贮藏年限普洱生茶样品呈现明显的分离趋势。依据偏最小二乘法分析中变量(变量值>1)重要性分析结果,结合含量差异性分析结果,没食子酸、山奈酚、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7种多酚成分被视为特征性标志成分,可用于鉴别普洱生茶贮藏时间。

关键词: 普洱生茶 多酚 贮藏年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2份桑树种质资源果用性状调查与分析

蚕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调查不同桑树种质资源在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地区的适应性,以30份引进种质资源及2份本地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统计果实农艺性状,包括结果枝条数、单芽坐果数、坐果率、单株产果量、单果质量、果长和果径,检测果实理化性状,包括总糖含量、pH、桑椹红色素含量和出汁率。结果表明,坐果率>95%的品种有21份,单果质量>4 g的种质资源有12份,果汁总糖质量分数>20%的种质资源有1份。经主成分分析发现,四季果桑、大兴4、72C002、大兴1号、嘉陵30号、云果桑1号、一串红、粤椹大10、46C019等品种生长良好,性状稳定,综合表现较好,在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地区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性,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桑树 种质资源 果用性状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高原粳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重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明确云南省不同海拔稻作区的选择目标,为云南省高原粳稻的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云南省中海拔地区种植27个高原粳稻品种,高海拔地区种植13个高原粳稻品种,采集2017年云南省区域试验的12个性状田间表现数据,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灰色关联度的方法,研究分析了云南省不同海拔地区的高原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中海拔地区云南省高原粳稻品种的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0.92%~11.26%之间;产量与全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r=0.6011**),与株高、总粒数和实粒数呈显著正相关(r=0.427*、r=0.425*、r=0.393*),与其余7个农艺性状相关但均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全生育期、最高苗、成穗率、株高、实粒数和千粒质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正值,基本苗、有效穗、穗长、总粒数和结实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负值;主成分分析表明,对产量贡献大小排序为总粒数因子>基本苗因子>千粒质量因子>结实率因子>有效穗因子>穗长因子;产量与11个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全生育期>穗长>实粒数>株高>总粒数>成穗率>千粒质量>基本苗>结实率>有效穗>最高苗.(2)在高海拔地区云南高原粳稻品种的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82%~9.99%之间;产量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r=0.7388**),与成穗率、总粒数和实粒数呈显著正相关(r=0.6182*、r=0.6154*、r=0.5562*),与其余7个农艺性状相关但均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最高苗、成穗率、株高、总粒数和结实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正值,全生育期、基本苗、有效穗、穗长、实粒数和千粒质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负值;主成分分析表明,对产量贡献大小排序为总粒数因子>基本苗因子>结实率因子>成穗率因子;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总粒数>株高>实粒数>穗长>结实率>成穗率>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全生育期>千粒质量.结果表明,在云南省高原稻区选育适宜云南中海拔地区的常规粳稻品种时应注重选择生育期偏长、株高偏高及千粒质量与有效穗适中的大穗多粒型品种,而在云南省高原稻区选育适宜云南高海拔地区的常规粳稻品种时应注重选择生育期适中、株高偏高、成穗率高及千粒质量与有效穗适中的大穗多粒型的品种类型,并注意性状间的协调发展,以充分表现品种潜力,选育出优异的高原粳稻品种.

关键词: 高原粳稻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主成分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NP芯片的云南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107个云南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为云南省玉米种质创新、遗传改良、品种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今后深入挖掘优良性状相关基因打下基础.[方法]以云南当地推广的107个优良玉米自交系为供试材料,以45个我国常用玉米骨干自交系作为杂种优势群划分的参照,在Axiom?Maize56K SNP Array平台上利用玉米SNP芯片(56K)进行玉米全基因组扫描,并使用Treebest的NJ-tree模型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利用GCTA(全基因组复杂性状分析)工具进行主成分分析,揭示其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结果]从107个云南玉米自交系中检出5533个均匀分布的高质量SNP分子标记位点.基于这些SNP分子标记位点分析结果可知,107个云南玉米自交系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981~0.5000,平均为0.483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536~0.3750,平均为0.3662;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5000~0.8178,平均为0.5744.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K=6时△K最大即供试自交系可划分为六大类群,分别为塘四平头血缘类群、PB血缘类群、335母本血缘类群、自330和旅大红骨血缘类群及2个未知类群,无自交系划分到其他杂交优势群,其中,2个未知类群共37个云南玉米自交系,未能与我国目前已知的10个杂种优势群归在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07个云南玉米自交系与45个我国常用玉米骨干自交系能明显区分,大部分云南玉米自交系集中在我国常用玉米骨干自交系附近,但少数云南玉米自交系与我国常用玉米骨干自交系距离较远.[结论]云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含有多个杂种优势群,育种亲本遗传基础丰富,与我国常用玉米骨干自交系能明显区分,且部分与骨干自交系遗传距离较远,可创建新的杂交优势群,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玉米 SNP芯片 群体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冬播燕麦的农艺性状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作物杂志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云南冬播燕麦选择优良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应用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方法对国内42份燕麦材料在云南冬季种植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42份燕麦材料的10个农艺性状遗传变异存在明显差异,变异系数范围为5.43%~42.92%,其中生育期变异最小(5.43%),主穗粒重最大(42.92%),各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9.637%,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44.037%,与主穗粒重密切相关;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25.466%,与生育期密切相关;第3主成分贡献率为10.135%,与株高密切相关.综合得分排名结果显示,饲用燕麦材料得分比食用燕麦材料得分高,占据了排名前10位中的7位.42份燕麦材料在遗传距离为20时可划分为4大类,第Ⅰ类包括28份食用燕麦资源;第Ⅱ类包括12份饲用燕麦资源;第Ⅲ类仅为白燕1号,表现为千粒重和产量最低;第Ⅳ类仅为定燕2号,表现为主穗长最长、株高最高.云南冬播燕麦,饲用燕麦比食用燕麦更具有优势,生产上可优先引种定燕2号、青引2号、冀张燕4号、加燕2号和坝燕6号等饲用燕麦材料,优先引种燕科2号、白燕1号、坝莜4号、坝莜9号、固燕1号、定莜9号、坝莜13号、远杂2号、白燕11号和定莜1号等食用燕麦材料.

关键词: 燕麦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制加工型白萝卜雄性不育系及组合农艺性状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高产、优质的干制加工型白萝卜优良不育系及组合,本研究运用顶交法对前期转育获得的10个不育系和1个优良自交系进行杂交组配,对10个测配组合的株高、株幅、叶长、叶宽、根长、根粗、单根重、糠心8个农艺性状进行一般配合力、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37A'、'237B'、'231A'不育系的根长和单根重性状表现优异,具有配制优良干制加工型萝卜新品种的应用潜力;株高、根长、单根重与糠心呈正相关,肉质根根长与单根重的直接通径系数为P=1.029,株高对单根重呈负效应,直接通径系数P=-0.1937.但株高通过根长、叶长、株幅的间接作用达到了较大的正向效应(0.9959).综上,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最终确定'231A'*'青首''、237B'*'青首''、19072'*'青首'为加工型白萝卜优质组合,可用于生产试验.同时建议在育种工作中把根长、株高、叶长、株幅和糠心作为加工型白萝卜高产优质的主要农艺性状来进行考量.

关键词: 干制加工型白萝卜 雄性不育系 农艺性状 一般配合力 相关性分析 通径分析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良单株家系辣木叶的表型性状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挖掘辣木(Moranga oleifera)优良种质资源,对30个优良单株家系的叶片表型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叶形外,辣木不同家系间的叶柄和叶片颜色、复叶数、复叶柄长度和直径、复叶间距、叶长、叶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复叶数与复叶柄长度和直径、复叶间距、叶长、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叶长、叶宽、复叶柄长度和直径、复叶间距、叶柄和叶片颜色是区分辣木不同家系最主要的叶片性状指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0个辣木家系可分为3大类,叶片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的家系的遗传距离较远。因此,叶柄和叶片颜色、复叶数、复叶柄长度和直径、复叶间距、叶长、叶宽将为直观区分辣木家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辣木 优良家系 叶片 表型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当归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化学计量学评价

中成药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当归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其质量。方法当归3%甲酸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Waters Symmetryshield C_(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5%的醋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4 nm。并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 35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24个共有峰,相似度0.824~0.989;聚类分析将样品分为3类,云南单独聚为一类,结果与相似度评价一致;主成分分析确定6、7、13、17、18号色谱峰为主要成分。结论该方法简单、稳定、重现性好,可用于当归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当归 指纹图谱 化学计量学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HPL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的大茎野生种血缘后代育种潜力评价

江西农业学报 2019

摘要:以12份大茎野生种血缘后代材料及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的ROC22和粤糖93-159为试验材料,对其7个工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各性状间存在较高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将7个性状降为3个主成分,这3个主成分能解释表型变异的95.7057%.基于3个主成分进行二维排序和聚类分析,筛选到8(云瑞14-204)和6(云瑞14-199)2份优质材料,能较好地为大茎野生种的创新利用和品种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大茎野生种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育种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主成分与聚类分析在NC297烟叶品质区域划分中的应用

贵州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烤烟品种NC297在云南烟区的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烤烟品种NC297在云南省昆明、红河和文山3个市(州)31个种植区域烟叶样品的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并按烟叶品质划分其种植区域.结果 表明:B2F烟叶特征根>1的成分有3个,即第1主成分、第2主成分和第3主成分,其特征根分别为6.190、1.797和1.236,3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6.860%;C3F烟叶特征根>1的成分有4个,即第1主成分、第2主成分、第3主成分和第4主成分,其特征根分别为5.125、1.863、1.277和1.172,4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8.648%.经聚类分析,31个种植区域的B2F和C3F烟叶样品可分为5类,第1类综合品质好,包括砚山干河、广南莲城和西畴西洒等13个种植区域;第2类综合品质较好,包括砚山盘龙、砚山者腊和马关大栗树等10个种植区域;第3类综合品质中等,包括宜良马街、嵩明嵩阳和泸西中枢等11个种植区域;第4类综合品质稍差,包括泸西金马、嵩明杨林和石林鹿阜等8个种植区域;第5类综合品质差,包括蒙自西北勒、泸西永宁和蒙自老寨等6个种植区域.主成分与聚类分析方法可将NC297烟叶品质的差异在31个种植区域中划分出来.

关键词: 烤烟 NC297 品质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区域划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