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苦荞曲奇饼干的加工工艺研究及品质分析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9
摘要:目的开发口感良好、苦荞风味突出、富有营养保健价值的苦荞曲奇饼干。方法以低筋粉、苦荞粉为主要原料,以黄油、糖霜和白砂糖、鸡蛋、全脂奶粉、芽苗粉等为辅料,以苦荞曲奇饼干的感官品质为评价标准,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优化苦荞曲奇饼干的原辅料配比,确定饼干最优配方,并测定其营养及功能成分。结果苦荞曲奇饼干最佳配方为:低筋粉65g、市售苦荞粉33g、苦荞芽苗粉2g、黄油45g、糖霜17.5 g、白砂糖2.5 g、鸡蛋25 g、全脂奶粉6 g、食盐0.3 g、复配膨松剂0.2 g。成品饼干总黄酮含量为0.12%,膳食纤维含量为2.08%。结论制作的苦荞曲奇饼干呈浅褐黄色,口感酥松细腻,营养丰富且具有苦荞独特风味,为苦荞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云南省荞麦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植物保护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云南省荞麦叶枯病病原菌种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菌株LW2015.3,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LW2015.3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荞麦叶枯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呈倒棍棒状或倒梨状,褐色,具3~8个横隔膜,0~4个纵斜隔膜,大小为16.5~45.0μm*5.0~13.5μm,厚垣孢子呈球形,直径为6.0~12.0μm;该菌株ITS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菌株LW2015.3与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登录号:MG195995.1)的同源性为100%,结合形态学特征与分子鉴定结果确定云南省荞麦叶枯病病原菌为链格孢A. alternata(登录号:KT362732.1).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25℃为最适温度;当p H为6~9时菌丝生长速率加快,pH 7最适菌丝生长;PDA培养基和PSA培养基最适菌丝生长;该病原菌对以麦芽糖为碳源和以硝酸钠为氮源时的利用率最高;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连续光照最有利于菌丝生长.


利用SSR标记构建云南苦荞种质资源分子身份证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苦荞是粮药兼备的重要作物,云南是苦荞的起源中心之一,也是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中心,其种质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很丰富。本研究为了将云南苦荞种质资源中的优良基因快速用于中国苦荞品种改良,利用SSR分子标记对48份云南苦荞种质资源进行分子身份证构建。结果表明,从分别在苦荞染色体上的1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65对多态性引物,并用扩增48份云南苦荞种质资源,检测到161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的等位基因数在2~5之间,平均为2.48个。Nei's基因多样性变化范围为0.101~0.693,平均值为0.508。引物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指数(PIC)变幅为0.041~0.500,平均为0.340。在多样性研究基础上,根据引物的等位基因数确定15对引物(Fes1326, BM06, BM28, BM38, BM43, BM53, BM55, BM56, BM62, BM66,BM68, BM69, BM71, BM74和BM76)组合,并用于构建48份种质资源的分子身份证,可有效区分各品种。本研究结果为云南苦荞种植资源鉴定和保护提供了依据。


精异丙甲草胺不同剂量和苦荞不同种植密度的除草和产量效应
《杂草学报 》 2019
摘要:为了筛选苦荞田中适宜的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剂量和种植密度的配置,以云荞1号为材料,设置人工除草(CK1)、不除草(CK2)以及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剂量[分别为750 mL/hm~2(C1)、1 050 mL/hm~2(C2)、1 350 mL/hm~2(C3)、1 650 mL/hm~2(C4)]和种植密度[95万株/hm~2(A1)、145万株/hm~2(A2)、195万株/hm~2(A3)]配置处理,研究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不同剂量和种植密度对苦荞田中的除草效应及苦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剂量的增加,禾本科草和阔叶草的株数防效和鲜重防效表现值增大,并且对禾本科草的防效大于阔叶草。当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剂量为C3和C4时,各种植密度下禾本科草的株数防效和鲜重防效大于50%,能抑制苦荞出苗并影响其产量。当种植密度达到A3时,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剂量为C3和C4下的苦荞产量很高,并且显著高于人工除草对照处理;但考虑到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会导致农药残留,建议使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C3剂量。由于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用量与土壤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不同地区要选好适合当地土壤的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用量。
关键词: 苦荞 精异丙甲草胺 剂量 种植密度 产量 杂草防效


荞麦类黄酮成分的含量测定与分析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8
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荞麦中芦丁、金丝桃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芹菜素和山奈酚6种黄酮成分的含量,并比较分析不同产地荞麦中黄酮类成分差异情况。方法荞麦样品加入20 mL体积分数为80%甲醇水溶液超声辅助提取。高速离心后,经Shiseido CAPCELL PAK C18 MGⅡS5色谱柱(4.6mm×250mm,5.0μm),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2mL/min;柱温为30.0±5℃,检测波长为361 nm。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产地荞麦的黄酮类成分差异。结果各黄酮类化合物在浓度为0.5~50.0mg/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3.20%~114.90%,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RSD)为2.02%~6.81%;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实验的RSD值均小于5.35%,6种黄酮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07~0.14 mg/L,定量限为0.23~0.45 mg/L。荞麦实际样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荞麦中6种黄酮成分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差异显著(P<0.05)。结论该方法分析快速简便、稳定和重复性好,可用于荞麦中芦丁、金丝桃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芹菜素和山奈酚6种黄酮成分含量的测定。为荞麦中黄酮的开发利用和含量的测定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不同生物有机肥对荞麦病害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生物有机肥对云南荞麦品种的优质高产栽培的最适施用量,以‘云荞1号’为材料,研究了3种不同生物有机肥(F1、F2、F3)的3个不同施用量(T1:300 kg/hm~2、T2:600 kg/hm~2、T3:900 kg/hm~2)对荞麦病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生物有机肥均有防治荞麦褐斑病的效果,其中F3生物有机肥的效果最好,但施用量对病害没有显著性差异;从荞麦各农艺性状及产量来看,3种生物有机肥均可增大株高等农艺性状,增加产量,并且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其表现值也增加,T3时各性状及产量的表现值为最大值,但这些性状在生物有机肥间没有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在荞麦地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有效降低荞麦褐斑病发病率,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株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从而显著提高荞麦产量。


种植密度和行距对荞麦田杂草及荞麦产量的影响
《杂草学报 》 2018
摘要:通过调查荞麦田杂草,研究不同密度(B1:95万株/hm~2,B2:145万株/hm~2,B3:195万株/hm~2)和行距(A1:20 cm,A2:30 cm,A3:40 cm,A4:50 cm)对荞麦田杂草抑制情况和荞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密度中随着行距的增大,杂草数和鲜质量增加,而在同一行距中随着密度的增加,杂草数和鲜质量多数表现为减少;荞麦产量在种植密度B2和行距A3时达到较高,为2 596. 7 kg/hm~2;在B2和B3同一种植密度下,行距A4的产量与行距A3没有显著差异,但后者抑制杂草效果更为显著。表明,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和行距有利于控制田间杂草的生长,促进荞麦高产稳产。


云南荞麦轮纹病的发生及病原菌鉴定
《中国农学通报 》 2017
摘要:为了确定云南荞麦轮纹病的病原菌的种类,对云南荞麦种植基地的荞麦轮纹病的发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采集发病叶片。采用组织分离法对荞麦轮纹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并通过显微镜及分子鉴定方法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褐色;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或短棒状。利用真菌通用引物对病原菌r DNA ITS区进行PCR扩增及序列测定,10菌株的序列与Phoma herbarum的序列同源性均为99%。根据形态学和r DNA ITS区序列分析,将云南荞麦轮纹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草茎点霉(Phoma herbarum)。


荞麦新品种(系)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7
摘要:旨在筛选出最适合云南种植推广的新品种荞麦。对来自云南省内外14份苦荞、8份甜荞新品种(系)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株高、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平均单产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苦荞的平均单产和单株粒重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分别是31.13%和26.38%,甜荞的单株粒数遗传变异系数最大是26.06%。应用主成分分析将8个苦荞主要农艺性状简化为4个综合指标,其累积贡献率为91.52%,甜荞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简化为3个综合指标,其累积贡献率为92.92%。采用聚类分析,将14份供试苦荞在遗传距离57.49时,聚为3类,将8份甜荞在遗传距离39.46时聚为3类。基于性状表现,筛选到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优异、无倒伏、产量高,较适合云南推广种植的新品种(系),‘晋苦荞6号’、‘云荞1号’、‘六苦3号’、‘荞杂-2’、‘定甜荞2号’、‘本地大粒’。
关键词: 荞麦 新品种(系)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