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苦荞漆酶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作物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T-PCR技术从苦荞中克隆出2条漆酶(laccase)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2个基因序列进行分析,预测结构域、二级和三级蛋白结构,进行蛋白同源比对及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FtLAC-1基因序列开放阅读框为1695bp,编码564个氨基酸,FtLAC-2基因序列开放阅读框为1707bp,编码568个氨基酸。FtLAC-1和FtLAC-2蛋白预测分子量分别为61.41和62.47kDa,理论等电点分别为9.45和9.41,为亲水性蛋白,2个基因序列相似性较低,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不高。qRT-PCR分析出其在苦荞不同组织器官存在差异性表达。结论为进一步探索FtLAC-1和FtLAC-2在苦荞薄果壳形成中的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苦荞FtC4H基因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作物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克隆苦荞苯丙烷类物质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肉桂酸-4-羟基化酶基因(FtC4H),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以云荞1号和小米荞为材料,提取不同发育期果壳RNA,利用RT-PCR法克隆苦荞FtC4H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FtC4H蛋白的特征,构建FtC4H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其基因表达。结果表明,克隆的FtC4H基因序列包含1299bp完整的c DNA开放阅读框,编码432个氨基酸,为亲水性不稳定碱性蛋白,具有P450超家族保守域,不具有跨膜结构域,有丰富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预测显示FtC4H与6vby.1.A的序列相似度高。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克隆的FtC4H与已报道的苦荞其他C4H基因不同。qRT-PCR结果表明,FtC4H在小米荞的花和叶中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云荞1号。
关键词: 苦荞 RT-PCR克隆 肉桂酸-4-羟基化酶 生物信息学分析 实时荧光定量PCR


苦荞提取物的化感作用及化学成分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探究苦荞水提液的化感作用及其相关的化学成分,以2种农田恶性杂草马唐和三叶鬼针草为供试植物,测定苦荞水提液的不同有机相萃取物的化感作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苦荞水提液的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的萃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苦荞水提液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相萃取物均对马唐和三叶鬼针草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乙酸乙酯相的化感抑制率最强,当浓度为2.00 mg/mL时,供试植物的化感响应指数为-1.00,抑制率达到100.0%,其次是石油醚相,正丁醇相的抑制率最差。总体上,3种不同萃取物对马唐的抑制作用大于三叶鬼针草,对根长抑制率大于茎长。苦荞水提液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中含量大于0.5%的化学成分有41种,其中石油醚相的主要成分为4-乙基苯酚,含量占26.8%,乙酸乙酯相的主要成分为四氢薰衣草醇,含量占20.7%。本研究初步证实,苦荞对农田杂草具有一定的化感作用,含有活性的化学成分,其化学成分的活性特征及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西南地区荞麦根结线虫危害与前茬作物及苦荞产量的相关性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开展西南地区荞麦根结线虫发生危害与前茬作物及苦荞产量的相关性研究,为该地区苦荞生产合理布局和根结线虫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苦荞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调查和人工接种试验,分析苦荞根结线虫发生危害与前茬作物及苦荞产量的相关性。【结果】前茬作物为烤烟,荞麦根结线虫发生危害最为严重,发病株率为60.47%,病情指数为23.25;其次为甘蓝,发病株率为11.95%,病情指数为3.31;玉米、马铃薯、玉米和马铃薯套种、油菜及辣椒等前茬作物,荞麦根结线虫发生危害较轻,发病株率在均5%以下,病情指数在1.00以下;玛卡和休闲地,没有发现荞麦根结线虫危害。荞麦根结线虫病害级别和病情指数与苦荞产量的线性相关方程式分别为y=-0.4175x+3.086,R2=0.1473,y=-4.604x+600.35,R2=0.1652,2个方程式的a值分别为-0.4175和-4.604,R2值分别为0.1473和0.1652。【结论】荞麦根结线虫的发生与危害,与前茬作物密切相关,其中烟后种植苦荞,根结线虫发生危害最重,玛卡和休闲地没有根结线虫病发生;根结线虫病对苦荞产量的影响虽然呈负相关,但相关性较弱。


种植密度与施肥量对白城地区苦荞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研究 》 2021
摘要:为探究白城地区苦荞生产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施肥量,采用种植密度(4个处理)和施肥量(5个处理)2个因素的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苦荞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和茎粗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在不同施肥量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株粒数、单株产量和千粒质量在各种植密度条件下随施肥量的增大先增后减。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茎粗、株粒数和单株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而种植密度对主茎节数、分枝数和千粒质量的影响不明显。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种植密度为100万、125万、150万株/hm2时苦荞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先增后降。复合肥施用量为0和100 kg/hm2时苦荞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施用量为200、300和400 kg/hm2时苦荞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后降。综合分析,白城地区苦荞最适种植密度为100万株/hm2,复合肥最佳施用量为300 kg/hm2。


苦荞株型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苦荞株型的遗传机制为苦荞高产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株高差异较大的两个苦荞品种的杂交后代开展了株型相关性状以及产量的遗传规律及其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和单株粒质量在F2群体和F3群体中都出现超亲分离,并且除了分枝数以外,株高、主茎节数和单株粒质量的显性方差大于加性方差,平均显性度大于1.4个性状在F2代和F3代中的广义遗传率为0.62~0.78,在狭义遗传率中单株粒质量为0.26和0.31为最小,分枝数为0.65和0.68最大,株高和主茎节数在其之间.株型性状以及产量间的相关分析发现,株型性状都与产量性状存在显著的表现型正相关,株高与产量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系数较大.[结论]遗传率较高的分枝数可以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株高可以后期世代进行选择.
关键词: 苦荞 株型 遗传规律 遗传相关 表现型相关 杂交育种


苦荞麦不同部位干燥后DNA提取效果的比较及薄壳性状关联SSR引物筛选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0
摘要:旨在为扩大苦荞麦DNA提取材料范围提供依据,筛选与薄壳性状相关联SSR引物,为苦荞麦特异性状分子标记奠定基础。分别以苦荞麦植株的子叶、嫩茎、嫩叶、老叶、老茎、叶柄为材料,40℃烘箱烘干后,采用植物DNA提取试剂盒,分别提取苦荞麦6个部位的基因组DNA,并进行DNA质量、浓度和纯度检测,利用700对SSR引物进行PCR扩增,筛选与苦荞麦薄壳性状相关联引物。结果表明:子叶提取的DNA浓度最高,为70.6 ng/μL;嫩茎次之,为69.6 ng/μL;老茎和叶柄获得的NDA浓度偏低,分别为20.0 ng/μL和7.2 ng/μL。采用子叶、嫩茎、嫩叶、老叶提取的DNA凝胶电泳条带清晰,采用老茎和叶柄提取的DNA凝胶电泳条带暗。SSR扩增效果除叶柄不能达到扩增要求外,其他没有明显差异都能达到扩增要求,可用于后续的分子实验。采用烘干组织提取DNA浓度虽然没有新鲜组织高,但除叶柄外都不影响后续分子试验。初步筛选出在薄壳和厚壳苦荞麦中具有多样性的SSR引物1对。


苦荞种皮转录组SSR位点信息分析及其分子标记的开发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苦荞新的SSR标记,本研究利用MISA软件对苦荞种皮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SSR位点信息搜索,利用Primer 3设计引物并随机选择53对引物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苦荞种皮转录组数据库中共搜索到9 094个SSR位点,其中,单核苷酸、三核苷酸和二核苷酸重复类型占优势,占总SSR的63.99%、19.35%、15.49%;共发现70种重复基元,其中A/T、AT/AT、AAG/CTT基元是优势基元.设计合成的53对引物中,41对引物(77.36%)获得有效扩增,21对引物具有多态性.本研究从转录组序列中大规模开发的SSR分子标记将有助于苦荞遗传多样性与分子育种研究.


荞麦病害研究进展
《草业科学 》 2020 CSCD
摘要:荞麦(Fagopyrum spp.)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重要杂粮,也是具有开发潜力的优质饲草资源,病害的发生使荞麦的品质与产量下降,是影响荞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目前引起荞麦真菌病害有14种,病原物有16个属,另有其他病害8种,包括细菌、病毒和线虫病。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荞麦病害研究的文献归纳总结,国内外对其轮纹病、霜霉病和根腐病、立枯病等叶部、根部病害的危害程度、发生规律和防治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对其他叶部病害和种带真菌研究较少,今后应更多关注影响荞麦生长的主要病害种类,进行病原菌多样性,加强病害发生规律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2种除草剂对云南秋播苦荞田除草效应及其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9
摘要:为研究除草剂对云南秋播苦荞田的防除效果、苦荞的安全性和产量的影响,以'云荞1号’为材料,对云南秋播苦荞田进行不除草、人工除草、化学除草(金都尔、乙草胺)苗前土壤喷雾4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金都尔和乙草胺除草剂对秋播苦荞田的杂草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并且金都尔除草剂对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大于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效果;乙草胺除草剂对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效果大于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然而,2种除草剂都抑制了苦荞的出苗和幼苗生长,并且严重影响苦荞产量。因此,笔者建议在生产中以阔叶杂草为主的苦荞田使用金都尔除草剂,而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苦荞田使用乙草胺除草剂。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筛选防除效果好又不影响产量的苦荞田除草剂的最适浓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