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多酚类物质差异性判别普洱生茶的贮藏年限
《中国食品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茶叶中多酚类物质作为判别普洱茶贮藏年限的指标,开展贮藏年限研究。以18种代表性多酚类成分作为特征物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研究不同贮藏年限普洱生茶中多酚类物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普洱生茶中儿茶素类组分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茶黄素类组分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黄酮及黄酮苷类成分中部分组分呈下降趋势,而部分组分呈上升趋势。化学计量学分析表明:相同贮藏年限的普洱生茶样品可聚集在一起,而不同贮藏年限样品之间呈现分离结果。经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不同贮藏年限普洱生茶样品呈现明显的分离趋势。依据偏最小二乘法分析中变量(变量值>1)重要性分析结果,结合含量差异性分析结果,没食子酸、山奈酚、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7种多酚成分被视为特征性标志成分,可用于鉴别普洱生茶贮藏时间。
关键词: 普洱生茶 多酚 贮藏年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不同品种甘蔗矿物质元素差异研究
《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不同品种甘蔗矿物质含量及组成,深入发掘并利用富含矿物质元素的品种,开发甘蔗深加工产品,研究对16个品种甘蔗的矿物质元素及灰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因子、聚类及判别分析。结果表明:16个甘蔗品种间矿物质含量差异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灰分与钾、磷、铜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因子分析提取了前3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2.181%。聚类分析将16个品种分为4类,其中ROC25、四川芦蔗各单独一类,ROC25含钾、铁元素含量较高,四川芦蔗钙元素含量最高;第Ⅲ类包括云蔗05-51、选三、桂林竹蔗、川糖61-408、F134、粤糖86-368、闽糖69-421和Co419,该类型钙、铁元素含量较高。


滇牡丹不同采种区种苗质量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不同采种区的滇牡丹种子种苗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筛选出优良种质用于滇牡丹种苗生产.[方法]本研究探究了主成分分析法在评价种苗质量中的作用,并建立了滇牡丹种苗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了聚类分析对不同采种区种苗质量作出了综合评价.[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13个性状可综合为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88.95%.通过主成分的综合评价模型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评价结果,综合评价模型中的猴子山、老君山种苗质量较好,在聚类分析中被聚在第Ⅲ类;G214国道、虎跳峡种苗质量次之,被聚在第Ⅳ类;丽鸣线种源归为第V类;拉井乡、冲古村、城东、达茨坝、滑雪场居群的种苗质量较差,被聚为第I类;通甸乡、羊拉乡居群的种苗最差,被聚为第Ⅱ类.[结论]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评价种苗质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基于SSR分子标记数据构建割手密核心种质库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92份割手密初级核心种质为研究对象,利用SSR分子标记数据,依据Jaccard、SM和Nei&Li 3种遗传相似性系数逐步进行UPGMA聚类、多次抽样构建割手密核心种质库.结果显示:92份样本在15个SSR位点上呈现出丰富的多态性,共获得331个多态性条带,平均多态性条带比例达100%;利用3种遗传相似性系数和随机取样共获得5个核心种质库;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总条带数和多态性条带数3个指标在核心种质库代表性检验中呈现出较高的检测效率,其他6个指标检测效率相对较低;5个核心库中依据SM遗传相似性系数逐步构建的核心种质库质量最优,该库由80份样本组成,Nei's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841和4.2598,在P<0.05概率条件下与原库(分别为0.9856和4.3583)无显著差异,而且与原库的农艺性状均值差异百分率为0(<20.00%),极差符合率为99.16%(>80.00%).研究认为,依据SM相似性系数,通过UPGMA聚类构建的80份割手密核心种质较好地代表了基础原始种质的分子水平和表型遗传多样性,可为后续割手密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优异抗性基因发掘和种质资源杂交利用提供依据.


基于荧光SSR标记的鳄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对滇缅地区鳄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为鳄梨种质资源保存、评价与利用提供了参考.本研究对采自中国云南德宏、保山、西双版纳、普洱、红河、缅甸克钦邦和掸邦地区共90份鳄梨资源利用毛细管电泳法进行荧光SSR-PCR产物检测,并利用所得结果评价鳄梨遗传多样性水平.7对SSR引物对90份鳄梨资源进行扩增,得到72个等位基因,不同引物扩增的等位基因差异较大,从5到14个不等,平均每个位点含10.29个等位基因.主要等位基因频率在0.238 9~0.811 1之间,平均值为0.434 9;观测杂合度在0.022 2~0.766 7之间,平均值为0.431 7;期望杂合度在0.314 1~0.877 0之间,平均值为0.692 7;多态性信息指数在0.273 2~0.859 9之间,平均值为0.653 5.UPMGA聚类分析表明,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1~1.0之间,平均值为0.46,在阈值0.41处可分为4大类群.本研究为新品种选育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开发利用该地区独特鳄梨资源提供帮助.
关键词: 鳄梨(Persea americana Mill.) SSR 聚类分析 遗传多样性


云南冬播燕麦的农艺性状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作物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云南冬播燕麦选择优良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应用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方法对国内42份燕麦材料在云南冬季种植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42份燕麦材料的10个农艺性状遗传变异存在明显差异,变异系数范围为5.43%~42.92%,其中生育期变异最小(5.43%),主穗粒重最大(42.92%),各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9.637%,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44.037%,与主穗粒重密切相关;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25.466%,与生育期密切相关;第3主成分贡献率为10.135%,与株高密切相关.综合得分排名结果显示,饲用燕麦材料得分比食用燕麦材料得分高,占据了排名前10位中的7位.42份燕麦材料在遗传距离为20时可划分为4大类,第Ⅰ类包括28份食用燕麦资源;第Ⅱ类包括12份饲用燕麦资源;第Ⅲ类仅为白燕1号,表现为千粒重和产量最低;第Ⅳ类仅为定燕2号,表现为主穗长最长、株高最高.云南冬播燕麦,饲用燕麦比食用燕麦更具有优势,生产上可优先引种定燕2号、青引2号、冀张燕4号、加燕2号和坝燕6号等饲用燕麦材料,优先引种燕科2号、白燕1号、坝莜4号、坝莜9号、固燕1号、定莜9号、坝莜13号、远杂2号、白燕11号和定莜1号等食用燕麦材料.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花椰菜种质矿质元素含量评价
《热带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以8份花椰菜种质成熟期的花球为试材,测定其19种矿质元素含量,采用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矿质元素含量特征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花椰菜种质花球中K、P、Ca、Mg、S、Fe、Mn、B、Zn、Cu、Na、Ni、Cr、Pb、Si、Co共16种元素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Se、Mo、Cd元素未检出;16种元素平均含量顺序为:K>S>P>Mg>Ca>Na>Zn>Fe>B>Mn>Cu>Cr>Ni>Si>Co>Pb,变异系数为3.39%(Mg)~70.39%(Si);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元素含量间存在复杂的关联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Ca、S、B、Mn、Na和Cr元素是花椰菜花球中的特征性元素;聚类分析可将8份花椰菜种质分为3类,第一类包含5份种质,该类种质K、Na、Fe含量较高;第二类只包含C18261,该类种质Si含量较高;第三类包含2份种质,该类种质Ca、S、B含量较高,Pb含量较低.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花椰菜营养特性评价、新品种选育和平衡施肥等提供数据参考.


优良单株家系辣木叶的表型性状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挖掘辣木(Moranga oleifera)优良种质资源,对30个优良单株家系的叶片表型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叶形外,辣木不同家系间的叶柄和叶片颜色、复叶数、复叶柄长度和直径、复叶间距、叶长、叶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复叶数与复叶柄长度和直径、复叶间距、叶长、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叶长、叶宽、复叶柄长度和直径、复叶间距、叶柄和叶片颜色是区分辣木不同家系最主要的叶片性状指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0个辣木家系可分为3大类,叶片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的家系的遗传距离较远。因此,叶柄和叶片颜色、复叶数、复叶柄长度和直径、复叶间距、叶长、叶宽将为直观区分辣木家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辣木 优良家系 叶片 表型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马铃薯重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主成分与聚类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国内外马铃薯种质资源在云南大春季的表现,本研究对68份马铃薯品种(系)的出苗率、长势、主茎数、茎粗、株高、开花性、病情发展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disease progress curve, AUDPC)、成熟期、商品率、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重、平均块茎重、匍匐茎数量、匍匐茎长度共14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单株块茎数、AUDPC、单株块茎重、开花性的变异程度较明显,变异系数分别为50.42%、43.91%、39.81%和39.67%;单株块茎重与长势、茎粗、株高、开花性、商品率、平均块茎重、匍匐茎数量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块茎数显著正相关,与成熟期极显著负相关.AUDPC与成熟期极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达到0.802.在主成分分析中,前6个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为83.290%,可用来代替14个农艺性状指标.聚类分析将68份马铃薯品种(系)分为3个类群,Ⅰ类群表现为晚熟、高抗晚疫病病,Ⅱ类群表现为中熟、中抗晚疫病,第Ⅲ类群表现为早熟感晚疫病.本研究结果为云南大春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品种(系) 农艺性状 相关性 主成分 聚类分析


云南茶树品种与肯尼亚茶树品种生化成分的差异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以16个云南茶树品种及5个肯尼亚茶树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云南及肯尼亚茶树品种的生化成分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茶树品种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没食子酸(GA)、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及儿茶素总量的变异系数均大于肯尼亚茶树品种。云南茶树品种与肯尼亚茶树品种间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儿茶素总量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没食子酸(GA)、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在云南茶树品种与肯尼亚茶树品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可能是云南茶树品种与肯尼亚茶树品种生化成分差异的主要特征物质之一。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遗传距离为15时,21个供试茶树品种可以分为3个具有明显生化成分差异的类群。
关键词: 云南 肯尼亚 茶树品种 生化成分 聚类分析 遗传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