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农艺性状分级对317份甘蔗种质资源的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重要农艺性状快速分级的方法对甘蔗种质资源进行评价,为种质资源的进一步精准评价和杂交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大田试验,在成熟期选择株高、茎径、有效茎、叶部病害程度(花叶病、锈病、褐条病等叶部病害田间自然发病的综合反映)和总体生势等5个重要农艺性状,对317份国内外甘蔗种质资源(2重复)进行分级评价。每个性状分为5级,其中株高以1级为最高,依次递减,5级最矮;同理,茎径以1级最粗,5级最细;有效茎以1级最多,5级最少;总体生势以1级最好,5级最差;叶部病害以1级为无或轻,5级最严重。各性状分级由分级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基于农艺性状分级数据,采用方差、广义遗传力、主成分、聚类和判别分析等统计方法,对317份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筛选农艺性状表现优良的种质资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一次旋光法,对筛选出的优良种质资源甘蔗糖分进行评价。【结果】方差和广义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317份甘蔗种质各个农艺性状指标分级数据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广义遗传力在0.61—0.72,其中广义遗传力最高为茎径(0.72),最低为株高(0.6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个农艺性状可简化为1个主成分因子,即5个农艺性状的综合叠加,且此主成分所提供的信息占全部信息量的63.57%,特征根显著高于其他主成分的特征根之和。基于主成分结果,对317份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5类,第Ⅰ类包含20份种质,第Ⅱ类包含97份,第Ⅲ类包含82份,第Ⅳ类包含80份,第Ⅴ类包含38份;农艺性状表现以第Ⅰ类和第Ⅱ类的117份种质资源最优(占全部种质数的36.91%)。聚类结果的逐步判别分析显示,平均判对概率为95.85%。聚类结果充分体现了种质资源在田间试验中的实际表现。基于农艺性状聚类分析结果,对第Ⅰ类和第Ⅱ类共计117份种质的甘蔗糖分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17份种质11月至翌年3月平均蔗糖分在5.0%—17.10%,最高为云蔗09-1601(17.1%),最低为CP79-318(5.0%)。平均蔗糖分15.0%以上的种质有43份,其中有11份超过16.0%。【结论】株高、茎径、有效茎、叶部病害程度和总体生势等是反映甘蔗种质资源田间表现的重要农艺性状指标。基于重要农艺性状快速分级的方法可以作为大量甘蔗种质资源评价的另一途径。
关键词: 甘蔗 种质资源 分级数据 广义遗传力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基于投影寻踪分类法评价43份澳大利亚甘蔗种质资源
《亚热带农业研究 》 2019
摘要:为合理评价国外甘蔗种质资源,利用投影寻踪分类法对43份澳大利亚甘蔗种质进行综合评价.方差分析表明,各种质主要工农艺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1),变异系数在5.31%~35.21%之间,变异广泛.对总体长势、茎径、有效茎、叶部病害、株高、蔗糖分、蔗汁糖分、锤度、简纯度和纤维分等10个主要工农艺性状指标进行投影方向和投影值大小分析表明,投影方向以叶部病害最高,其次为总体长势、茎径、有效茎、株高和蔗糖分等,简纯度和纤维分等其他品质性状最低;43份种质投影值大小各异.根据投影值大小,结合聚类分析将43份种质划分为5个类群,各类群投影均值在0.32~1.83之间,并从中筛选了13份(Ⅰ类群和Ⅱ类群)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综合来看,投影寻踪分类法对43份澳大利亚甘蔗种质的评价与实践相符.
关键词: 澳大利亚 甘蔗 种质资源 投影寻踪分类法 聚类分析 评价


云南省主要柠檬产区杂草组成及群落特征
《江苏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明确云南省主要柠檬产区杂草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特征,对云南省保山市、普洱市及德宏州柠檬产区的杂草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云南省柠檬园杂草种类有93种,隶属于21目25科,其中以禾本科和菊科为主;优势杂草有5种,分别为饭包草、藿香蓟、两耳草、马唐及铁线草;常见杂草有21种;一般杂草有67种。从杂草区域分布来看,普洱市柠檬园杂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高,有57种;保山市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最高,分别为2.662、0.664;德宏州的Simpson指数最高,为0.10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主要柠檬产区杂草群落可被划分为2组,第1组为保山市和德宏州的杂草群落,第2组为普洱市的杂草群落。


广西中蜂与云南中蜂杂交子代形态学测定及杂交优势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广西中华蜜蜂的形态特征以及分类地位,探究与云南中华蜜蜂杂交后代的形态差异及杂交优势。采集6群广西中华蜜蜂、6群蒙自中华蜜蜂及2群杂交子代,每群测定分析15只工蜂,每只工蜂总共有40个测定的形态特征。测定的性状特征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因素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广西中蜂个体偏小,第3、4背板较小,翅型偏小,蜡镜和毒囊较小,吻长也短;体色较浅,第2、3、4背板和喙、小盾片的颜色较浅;与蒙自蜜蜂进行对比,浦北县中蜂的个体稍小,体色较浅;子代具有良好的杂交优势,个体比2个亲本较大,颜色居于两者亲本之间;与省内几个地区相比,广西浦北县的中华蜜蜂单独分为一个类群。
关键词: 广西 云南 中华蜜蜂 形态学 杂交优势 主因素分析 区辨分析 聚类分析


HPLC同时鉴别与评价多种石斛
《亚太传统医药 》 2018
摘要:目的:建立准确、高效、方便的同时鉴别及评价多种石斛的方法。方法:以常见的六种石斛为研究对象,应用HPLC全轮廓指纹图谱技术,建立适合于大多数石斛的共有指纹图谱,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石斛进行鉴别研究,对部分功能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6种石斛图谱相似度介于0.747~0.933之间,标定出25个共有峰,经对照品指认3个峰,分别为柚皮素、石斛酚、毛兰素;聚类分析结果能对石斛做出有效鉴别,主成分分析获得3个主成分,能将全部石斛鉴别开;定量结果表明四类功能性成分柚皮素、石斛酚、毛兰素和多糖的含量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可作为综合评价石斛质量的主要指标。结论:HPLC指纹图谱技术结合计量学可实现石斛种类的准确鉴别和质量评价。
关键词: 石斛鉴别 质量评价 HPLC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含量测定


木薯种质资源在云南的形态多样性及其形态标记聚类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形态标记对来自菲律宾、云南、海南等6个地方的50份木薯种质资源进行形态多样性及形态标记聚类分析,为木薯育种选配亲本提供参考,同时促进云南木薯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和种质创新。形态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木薯种质资源在云南的形态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叶脉色,达85.5%;其次是结薯集中度,为75.76%;最小的是中间裂叶长度,为9.33%;多样性指数最大的是中间裂叶长度,为5.64;最小的是烂根情况,为2.58,平均为5.34;总体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遗传距离为0~1.22,平均为0.80,试验材料之间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差异大,并在欧氏距离1.00处可将50份木薯种质资源划分为6大类:第Ⅰ类包括33份材料,此类筛选出淀粉含量较高的有9份,鲜薯产量较高的8份,其中淀粉含量最高的是SC11,达36.7%,且叶片较特殊;第Ⅱ类包括12份材料,此类淀粉含量较低,鲜薯产量较高的有3份;第Ⅲ类包括2份材料,以鲜薯产量较高为主;第Ⅳ类材料F876,淀粉含量相对高,鲜薯产量最高,分别是29.78%和238.5t/hm2;第Ⅴ类材料GR024-7,鲜薯产量相对较高,达145.5t/hm2;第Ⅵ类材料为H502;亲缘关系最近的为S4和E361,其次是F556和F821,与其他种质亲缘关系较远的是F876、GR024-7和H502,且后两者间亲缘关系较近,性状相似。


多元判别法鉴别中国魔芋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我国分布和引种栽培的17个魔芋种为材料,测定魔芋地下茎的4个指标、叶片的11个指标、花器官的16个指标和果实的2个指标,以这33个定性分级性状为变量,通过二元形态赋值,利用计算机技术逐步聚类,结合魔芋种关键特征图片,通过多元判别分析法对魔芋种进行鉴别。台湾魔芋地下茎芽点围绕芽窝呈螺旋形分布,桂平魔芋和红河魔芋地下茎伸长,但桂平魔芋地下茎呈链子状,红河魔芋地下茎呈圆筒形。疣柄魔芋叶柄和花柄表面具有疣粒。密毛魔芋附属器上长满密毛。白魔芋和西盟魔芋雄蕊和雌蕊之间有中性物质,但白魔芋雄蕊区长度近似于附属器长度,而西盟魔芋雄蕊区长度明显比附属器的长度长。东亚魔芋佛焰苞内部中下部有薄层。东京魔芋雄蕊区域长度约是雌蕊区域长度的2倍。米勒魔芋附属器长度与雌雄蕊长度和近似,花魔芋附属器长度约是雌雄蕊长度的2倍以上。南蛇棒附属器表面密布颗粒状物质,勐海魔芋附属器表面具明显条形皱褶,田阳魔芋附属器密布圆圈状褶皱。滇魔芋附属器与胎座连接处有缩短的末端。结果表明,17个魔芋种能够用多元判别法对魔芋品种进行有效鉴别。


云南花生收获指数与主要性状的相关与聚类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云南花生品种及高世代材料收获指数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为云南花生资源应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云南68份花生品种及高世代材料经田间种植获得相关农艺性状,应用DPS7.05软件进行相关、通径和聚类分析。【结果】云南花生品种及高世代材料总分枝数和结果枝数偏多,单株产量较高,但出仁率偏低,属小粒花生类型,平均荚果收获指数0.31,籽仁收获指数0.18;其荚果和籽仁收获指数与单株荚果数、荚果产量、百果重和结果枝数密切相关,籽仁收获指数还与籽仁产量、出仁率、百仁重密切相关;主要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将参试68份花生品种和高世代材料分为5大类群。第1类群总分枝数、结果枝数和单株荚果多,生物产量、荚果产量、籽仁产量高,荚果和籽仁收获指数较高;第2类群单株结果数较多,生物产量、荚果产量、籽仁产量较高,百果重、百仁重和出仁率高,荚果和籽仁收获指数高。【结论】云南花生通过适当控制单株生长、增加种植密度,可提高花生各经济性状指标,进而获得较高的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有助于提高花生的收获指数。在育种策略上可以采用云南花生品种间杂交,也可通过云南花生与北方大花生种质材料杂交,实现优良性状的聚合。


高海拔地区珠子参居群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中国现代中药 》 2018
摘要:目的:珠子参是自然分布狭窄的珍稀植物,为了探讨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机制。方法:选择野外自然分布的20个居群珠子参为研究对象,测定珠子参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并分析其与海拔间的相关性。结果:20个居群珠子参的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根据CAT、POD、SOD活性和MDA含量,可分为3个类群,POD和SOD活性在各类居群间无显著差异,第Ⅰ类居群的CAT活性分别是第Ⅱ、Ⅲ类居群的1.45倍和1.74倍,其中第Ⅰ类显著大于第Ⅲ类。第Ⅰ类居群的三种酶活性与海拔高度呈二次函数关系,r分别为0.639 6、0.597 1和0.634 4;第Ⅱ类居群的三种抗氧化酶活性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不明显;第Ⅲ类居群的CAT和SOD活性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377 9和0.526 2,POD活性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关系,r为0.524 4。珠子参各类居群的MDA含量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不明显,第Ⅲ类居群的MDA含量分别是第Ⅰ、Ⅱ类的2.28倍和1.52倍,三者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结论:随着海拔的升高,3类珠子参居群植株对由海拔引起的生态因子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同,研究各类居群对海拔变化的响应特性,可为珠子参的引种驯化和栽培的生态适应性提供理论参考。


云南红花地方种质资源品质特性与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及评价
《华北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促进红花品种改良及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揭示红花优异资源的特征特性,为红花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以筛选出的40份云南省地方红花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SPSS 18. 0软件对18个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分析了红花数量性状对单株生产力的影响,同时对其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40份资源材料通过聚类分析划分为5大类群,表明不同类群间各农艺性状及品质特征存在较明显的特异性,18个性状指标之间存在相对独立和密切相关性。其中,类群Ⅳ为矮秆、分枝多、单株有效果球多,千粒质量和单株生产力高;类群Ⅴ为分枝多,单株有效果球多,千粒质量和单株生产力高。主成分分析将12个数量性状指标转化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6. 7468%;其中,第一主成分反映植株高度,第二主成分反映产量构成因子,第三主成分反映果球大小,第四、第五主成分分别反映籽粒大小和第一分枝高度。品质性状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9. 4747%,品质性状中不同主成分间在油酸、含油率、蛋白质和硬脂酸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第一、二主成分分别反映油酸含量和含油率;第三、四主成分分别反映蛋白质和硬脂酸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影响红花单株生产力的性状中,首先应考虑植株高度,其次是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果球数、果球着粒数和千粒质量的选择。云南地方红花资源类型丰富、性状差异各具特点;第Ⅳ、Ⅴ类群为有增产潜力、丰产性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可作为高产育种的目标亲本材料利用。品质特性:第Ⅰ、Ⅱ类群为含油率高、亚油酸高、蛋白质高,是综合品质优良的材料,可作为红花品质选育的优质亲本材料。
关键词: 红花 地方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