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海拔来源云南地方稻种资源各生育时期耐冷性鉴定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不同海拔生态区来源的307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水稻发芽期、芽期、苗期、孕穗开花期等4个生育时期耐冷性的鉴定评价。鉴定结果表明,云南地方稻种的各生育时期耐冷性分级与其分布的生态区海拔高度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即云南地方稻种的耐冷性与其来源生态区的海拔高度密切相关,分布在高海拔生态区的地方稻种各生育时期的耐冷性明显强于分布在低海拔生态区的地方稻种。各生育时期耐冷性间均表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各生育时期耐冷性相互可作为耐冷性评价的间接指标。通过4个生育时期耐冷性的鉴定评价,筛选出发芽期和苗期耐冷性均达1级的冷水谷、茨中黄谷、接骨糯、陇川糯等极强耐冷地方稻种20份;筛选出发芽期和孕穗开花期耐冷性均达1级的小黑谷、齐头谷、云南谷等极强耐冷地方稻种9份;筛选出苗期和孕穗开花期耐冷性均达1级的八月糯、烂地谷、傲冷农等极强耐冷地方稻种18份;筛选出发芽期、苗期、孕穗开花期3个时期耐冷性均达1级的极强耐冷资源矮脚细。这些耐冷性极强的优异种质在针对多个生育时期耐冷性的育种改良和新基因发掘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应在今后育种和新基因发掘研究中加以利用。
关键词: 云南地方稻种 不同生育时期 耐冷性 海拔 相关性 耐冷种质


20个新选玉米自交系产量和穗部性状配合力及其相关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最新选育的20个玉米自交系的产量及穗部性状配合力及其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用20个新选玉米自交系为被测系和5个测验种配制100个杂交组合,在2种不同生态条件下鉴定,对其产量和穗部性状配合力进行分析,以评价新选玉米自交系的综合应用潜力。【结果】组合、被测系、测验种、被测系×测验种间各性状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除穗长、穗粗、穗行数和出籽率外,其余穗部性状在不同地点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自交系L1、L2、L3、L4、L6、L7和L17产量一般配合力(GCA)为极显著正值;本试验中10个强优势组合T1×L3、T5×L17、T1×L2、T3×L8、T4×L1、T4×L13、T4×L15、T1×L19、T5×L6和T5×L16的特殊配合力(SCA)均达极显著水平,这些组合大多是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或马齿型(半马齿型)×硬粒型;各参试组合的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等穗部性状GCA与产量一般配合力GCA的相关性为显著正相关,而穗行数和出籽率与产量的GCA效应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表明玉米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等穗部性状对玉米产量的提高有明显贡献。【结论】本研究表明20个新选玉米自交系中L1、L2、L3、L4、L6、L7和L17的产量和穗部性状配合力综合表现优良,具有较高的育种利用潜力。


西南地区荞麦根结线虫危害与前茬作物及苦荞产量的相关性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开展西南地区荞麦根结线虫发生危害与前茬作物及苦荞产量的相关性研究,为该地区苦荞生产合理布局和根结线虫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苦荞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调查和人工接种试验,分析苦荞根结线虫发生危害与前茬作物及苦荞产量的相关性。【结果】前茬作物为烤烟,荞麦根结线虫发生危害最为严重,发病株率为60.47%,病情指数为23.25;其次为甘蓝,发病株率为11.95%,病情指数为3.31;玉米、马铃薯、玉米和马铃薯套种、油菜及辣椒等前茬作物,荞麦根结线虫发生危害较轻,发病株率在均5%以下,病情指数在1.00以下;玛卡和休闲地,没有发现荞麦根结线虫危害。荞麦根结线虫病害级别和病情指数与苦荞产量的线性相关方程式分别为y=-0.4175x+3.086,R2=0.1473,y=-4.604x+600.35,R2=0.1652,2个方程式的a值分别为-0.4175和-4.604,R2值分别为0.1473和0.1652。【结论】荞麦根结线虫的发生与危害,与前茬作物密切相关,其中烟后种植苦荞,根结线虫发生危害最重,玛卡和休闲地没有根结线虫病发生;根结线虫病对苦荞产量的影响虽然呈负相关,但相关性较弱。


根结线虫为害与香蕉枯萎病发生相关性的初探
《中国南方果树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明根结线虫与香蕉枯萎病发生的相关性,在云南香蕉生产区调查了20个香蕉园的根结线虫病情指数和枯萎病发病率,并在1个香蕉园,分别对5个香蕉品种及香蕉不同生育期根结线虫病情指数和枯萎病发病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调查香蕉园中枯萎病发病率最高为35.8%,最低为2.5%,根结线虫病情指数最高为45.7,最低为7.1,两者的相关性方程为y=1.128 9x+4.937 9,相关系数R2=0.806 5。不同品种中感病品种"巴西蕉"的枯萎病发病率最高,为61.8%;其根结线虫病情指数也最高,为30.0;抗病野生种"Pahang"未发生枯萎病,其根结线虫病情指数也最低,为2.4,两者的相关性方程为y=0.029 8x+0.456 6,相关系数R2=0.852 4。香蕉不同生育期,从苗期到套袋期,枯萎病发病率和根结线虫病情指数的趋势一致,逐渐升高,套袋期达最高。说明枯萎病发病率与根结线虫病情指数呈正相关。


白肉甘薯产量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云南农业科技 》 2020
摘要:对8份白肉甘薯品种(系)进行了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西成薯007的鲜薯产量较高,徐薯25的淀粉含量较高,徐薯32的薯块熟食适口评分较好;甘薯农艺性状(干率、薯干重量、淀粉含量、淀粉产量和薯块熟食适口评分)的平均变异系数均较低。相关性分析显示,甘薯单株结薯数、鲜薯产量、淀粉产量和薯干重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396);茎粗与蔓长呈极显著正相关(r=0.392);淀粉含量与商品薯率和茎粗呈极显著负相关(r=-0.399,-0.402),与干率和薯干重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3,0.321);薯块熟食适口评分与干率、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均呈显著负相关(r=-0.553,-0.709,-0.502),与商品薯率呈显著正相关(r=0.300)。


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的遗传变异及其与粒色的相关分析
《核农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色大麦较普通大麦含有较多花色苷等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保健和辅助治疗功能。为了解大麦籽粒花色苷的遗传特点,选育高花色苷含量的大麦新品系,本研究以紫光芒裸二棱×Schooner构建的193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测定3个试点[玉溪(2013年)、白邑(2014年)及嵩明(2015年)]的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和粒色,分析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的遗传变异及其与粒色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麦RIL群体籽粒总花色苷含量遗传变异大,3个试验点大麦总花色苷含量变异范围分别为0.36~1.38、0.50~1.50、0.50~1.58 mg·g~(-1),变异系数为25.00%~33.85%。大麦总花色苷含量呈右偏态、尖顶峰分布,由主效基因控制遗传。高海拔冷凉气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累积。3个试点大麦总花色苷含量与粒色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大麦籽粒颜色越深,其总花色苷含量越高。与紫光芒裸二棱相比,3个试点有8个共同株系(27、34、35、37、38、60、138、167)的总花色苷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本研究结果为高花色苷含量大麦种质创新及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高产小麦新品种云麦76丰产稳产性分析及应用评价
《中国种业 》 2020
摘要:为全面了解云麦76的生产特性,利用2015-2017年云南省地麦区域试验汇总结果,通过产量、高稳系数和相关系数分析云麦76的丰产稳产性及与产量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云麦76两年区试产量分别为5741.96kg/hm~2和5163.92kg/hm~2,均比对照增产;高稳系数分别为79.16%和61.05%,分别居第1和第2位,均大于对照;穗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云麦76是一个丰产性高、稳产性好且适应性广的旱地品种,可以通过增加穗粒数来提高云麦76的产量.


云南省高原粳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重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明确云南省不同海拔稻作区的选择目标,为云南省高原粳稻的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云南省中海拔地区种植27个高原粳稻品种,高海拔地区种植13个高原粳稻品种,采集2017年云南省区域试验的12个性状田间表现数据,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灰色关联度的方法,研究分析了云南省不同海拔地区的高原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中海拔地区云南省高原粳稻品种的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0.92%~11.26%之间;产量与全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r=0.6011**),与株高、总粒数和实粒数呈显著正相关(r=0.427*、r=0.425*、r=0.393*),与其余7个农艺性状相关但均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全生育期、最高苗、成穗率、株高、实粒数和千粒质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正值,基本苗、有效穗、穗长、总粒数和结实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负值;主成分分析表明,对产量贡献大小排序为总粒数因子>基本苗因子>千粒质量因子>结实率因子>有效穗因子>穗长因子;产量与11个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全生育期>穗长>实粒数>株高>总粒数>成穗率>千粒质量>基本苗>结实率>有效穗>最高苗.(2)在高海拔地区云南高原粳稻品种的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82%~9.99%之间;产量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r=0.7388**),与成穗率、总粒数和实粒数呈显著正相关(r=0.6182*、r=0.6154*、r=0.5562*),与其余7个农艺性状相关但均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最高苗、成穗率、株高、总粒数和结实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正值,全生育期、基本苗、有效穗、穗长、实粒数和千粒质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负值;主成分分析表明,对产量贡献大小排序为总粒数因子>基本苗因子>结实率因子>成穗率因子;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总粒数>株高>实粒数>穗长>结实率>成穗率>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全生育期>千粒质量.结果表明,在云南省高原稻区选育适宜云南中海拔地区的常规粳稻品种时应注重选择生育期偏长、株高偏高及千粒质量与有效穗适中的大穗多粒型品种,而在云南省高原稻区选育适宜云南高海拔地区的常规粳稻品种时应注重选择生育期适中、株高偏高、成穗率高及千粒质量与有效穗适中的大穗多粒型的品种类型,并注意性状间的协调发展,以充分表现品种潜力,选育出优异的高原粳稻品种.
关键词: 高原粳稻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主成分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小麦新品种云麦78选育及丰产稳产性分析
《农业与技术 》 2020
摘要:为了解云麦78的特征特性,为其推广提供依据,利用云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汇总资料,分析了云麦78产量、高稳系数、产量要素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云麦78在2a区域试验中产量分别4515. 45kg/hm~2和3622. 39kg/hm~2,较CK分别增产13. 65%和12. 82%,第2年增产显著;云麦78的高稳系数分别为62. 03%和61. 47%,均大于CK;有效穗和穗粒数与产量均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产量正相关,但不显著;在抗病性鉴定中,云麦78全生育期慢锈病.综上,说明云麦78为丰产稳产性强耐病的小麦品种,在生产中可以通过栽培方式提高有效穗和增加穗粒数,进而提高产量.


大麦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总花色苷含量和千粒重QTL定位
《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特有的紫色大麦紫光芒裸二棱和澳大利亚引进的黄色大麦Schooner构建的193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对2013—2015年3年3个试验点的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和千粒重进行相关性分析和QTL定位。大麦总花色苷含量和千粒重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共检测到12个总花色苷含量QTL,分别位于1H、2H、4H、6H和7H染色体,贡献率为5.06%~23.86%; 8个千粒重QTL,分别位于2H、4H和7H染色体,贡献率为4.67%~42.32%。贡献率大于10%的QTL有10个,大于20%的有5个,最大的可达42.32%。其中至少2年2点重复检测到2个总花色苷含量QTL,分别位于2H Bmag0125–GBM1309和7H EBmatc0016–Bmag0206区间,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13.66%~17.76%和13.07%~16.43%;3年3点重复检测到2个千粒重QTL,分别位于2HScssr03381–scssr07759和7H GBM1297-GBM1303区间,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4.67%~14.55%和34.51%~42.32%,其加性作用方向均一致。控制总花色苷含量与千粒重的主效QTL同位于2H和7H染色体。
关键词: 大麦重组自交系 总花色苷含量 千粒重 相关性 QTL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