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新品种云麦72丰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现代农业科技 》 2019
摘要:为了解小麦新品种云麦72的丰产稳产性、适应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利用云南省小麦2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汇总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云麦72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麦72表现出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和适应度广的特性;产量与有效穗和穗粒数均成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千粒重与产量相关不显著;有效穗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是其高产的主要因素。由此说明,云麦72在云南省生产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高密度栽培对不同油菜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种子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密度栽培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子,栽培密度是决定轻简化栽培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试验以滇早油16号、花油8号、黄矮早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高密度处理(30万、36万、42万、48万、54万株·hm-2),研究农艺性状、产量等指标及其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48万株·hm-2高密度下,油菜获得较高群体籽粒产量最高,栽培密度的增加显著降低了油菜的一次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单株产量,而对株高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油菜的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一次分枝数、千粒重和株高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油菜的实际产量与千粒重和株高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油菜以高产育种为目标应重点选育株高和千粒重较为优良的品种.


云南割手密创新种质F2的主成分聚类分析及其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割手密是甘蔗育种中比较宝贵的野生种质资源.对68份云南割手密F2创新种质材料的9个主要工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并以前3个主成分为基础,分别作聚类分析和二维排序图.结果表明:68份云南割手密F2创新种质的变异系数为10.57%~35.30%,11月份理论含糖量和单产的变异系数超过30%,说明11月份理论含糖量和单产性状的变异潜力较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单茎重产量因子、锤度糖分因子和丛有效茎含糖量这3个主因子提供了原始性状80.8292%的信息;在欧氏距离为10.00处将68份材料分为4类,各个类群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甘蔗杂交育种上可以根据不同类群的特点加以利用;二维排序表明云割F211-50、云割F211-56、云割F211-40、云割F211-66、云割F211-77、云割F211-10、云割F211-19、云割F211-85、云割F211-45、云割F211-37、云割F211-25、云割F211-23、云割F211-18等13份材料的3个主成分构成因子协调性最好,可在育种中加以利用.


蓖麻种子含油量及脂肪酸成分与种子表型相关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蓖麻种子表型与品质性状含油量、脂肪酸成分的关系。【方法】文章应用DPS统计软件对35份蓖麻种质资源的种子表型和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变异性、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种子长、种子宽、百粒重的变异系数较大,依次分别为23. 19%、29. 46%、61. 73%;种子长、种子宽、百粒重与种子含油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蓖麻油酸含量无显著正相关,蓖麻油酸含量与种子含油量无显著正相关,与其他脂肪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种皮颜色与种子百粒重、含油量和蓖麻油酸含量无显著负相关,种子形状越趋于圆形百粒会越重; 35个蓖麻品系的7个种子相关性状的聚类在D2=7. 58水平下分为4个大类群,其中第四类群的6个品系种子品质良好,可作为育种亲本。【结论】种子籽粒大、种皮颜色浅的蓖麻种子品质性状良好。


优良单株家系辣木花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9
摘要:通过对30个辣木优良单株家系的花表型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优良单株家系辣木花之间除了花冠形状之间无差异外,花序密集程度、花冠颜色、花序柄颜色、小花序数、花序长、花序宽、花序柄长均存在不程度的差异;花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花序密集程度与花序长、花序宽、花序柄长、小花序数呈显著负相关,与花冠颜色、花冠形状无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花序长、花序宽、花序柄长、花序柄颜色、花序密集程度是区分辣木不同家系间最主要的花性状指标;在聚类分析中,基于花的表型性状,将30个辣木优良单株家系分为三大类,花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的家系,在聚类中遗传距离较远。
关键词: 辣木 优良单株家系 花 表型多样性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小粒咖啡树咖啡碱合成途径中CaXMT1、CaDXMT1、CCS1表达差异及其与咖啡碱含量的相关性
《生物技术通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索咖啡碱合成途径中3个关键酶基因CaXMT1、CaDXMT1和CCS1表达与咖啡碱合成的相关性,探讨小粒种咖啡豆中咖啡碱合成机理,为咖啡树的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仪分别测定小粒种咖啡植株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咖啡碱含量和CaXMT1、CaDXMT1、CCS1的mRNA相对表达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咖啡碱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嫩叶>幼果>成熟鲜果>成熟叶片,且幼龄组织中的咖啡碱含量皆显著高于成熟期(P<0.01).CaXMT1在幼龄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成熟期(P<0.01),而CaDXMT1和CCS1相对表达量在同一组织不同发育时期中差异不显著.CaXMT1在幼果中的相对表达量与咖啡碱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2=0.93,P<0.01),CaDXMT1和CCS1在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中的相对表达量与咖啡碱含量相关性不明显.咖啡碱的合成途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关键酶基因在不同组织不同时期的表达量及其与咖啡碱合成的相关性差异,可能与酶的特性有关.
关键词: 小粒咖啡树 咖啡碱 CCS1 CaXMT1 CaDXMT1 基因表达 相关性


藜麦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作物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藜麦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作用,对10个藜麦新品系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株高、茎粗、主茎分枝数、主花序长、主花序分枝数、千粒重)与单株产量进行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和茎粗与藜麦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偏相关;7个农艺性状可以解释51.60%藜麦单株产量的变异,株高(X_2)和茎粗(X_3)可以解释48.20%藜麦单株产量的变异,最优回归方程为Y=-102.340+1.040X_2+3.257X_3;株高和茎粗对藜麦单株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因此,在适宜种植密度基础上,将适当提高株高和茎粗作为云南昆明及周边地区高产藜麦选育的方向。


4种咖啡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咖啡品种叶绿素荧光日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探讨咖啡对环境的适应性,为培育适应本地气候的咖啡品种提供基础.[方法]以大粒种咖啡、中粒种咖啡、小粒种咖啡卡蒂姆2和卡蒂姆3为材料,利用调制叶绿素荧光仪(英国汉莎FMS-2)和手持叶绿素测定仪分别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和SPAD.[结果]大粒种和卡蒂姆2的Fo日变化呈"M"型,中粒种和卡蒂姆3的Fo日变化呈倒"V"型.在15:00,大粒种的Fo有明显的下降,达到其低谷183.20,中粒种达到其顶峰262.60;卡蒂姆3在17:00达到其顶峰199.44;卡蒂姆2在全天大部分时间低于其他3个品种.4个咖啡品种的Fv/Fm日变化均呈"V"型,除了中粒种最低点0.65出现在13:00外,其余均在15:00,分别为0.60、0.66、0.65.相关性分析显示,中粒种和卡蒂姆3与环境因子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强度都有相关性,而大粒种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卡蒂姆2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这4个品种与SPAD值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在一天中,强光、高温、低湿条件下,大粒种主要以增加热耗散进行自我保护,中粒种、卡蒂姆2和卡蒂姆3则主要以PSⅡ反应中心可逆失活和损坏为主要保护机制,且4个咖啡品种的Fv/Fm先降低后升高,说明卡蒂姆2、卡蒂姆3和中粒种的PSII反应中心可逆性失活;卡蒂姆2的Fo全天大部分时刻低于其他3个品种,且Fv/Fm值也较高,因此用于光反应的能量较多.
关键词: 卡蒂姆 大粒种 中粒种 叶绿素荧光参数 日变化 相关性分析


钾素水平对二年生三七全生育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二年生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作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钾水平(K_2O 0、337.5、450、675、1 012.5 kg/hm~2)对三七不同生长时期叶绿素Chl(a+b)含量、光合特性及收获期块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处理均显著增加了三七叶片Chl(a+b)含量,提高了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降低了胞间CO_2浓度(Ci),增加了光合产物的生产和积累,提高了三七块茎产量。不同钾用量条件下,三七块茎产量以K3处理(675 kg/hm~2)最高,较K0处理增产17.17%。不同钾用量条件下,三七叶片光合参数对钾肥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在同一生长时期,随着钾素水平的提高,三七叶片Chl(a+b)含量、Pn、Gs、Tr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Ci先降低后升高。全生育期三七叶片Chl(a+b)含量,Pn、Gs和Tr均与三七块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Ci与三七块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本试验条件下,施钾量为K_2O 675 kg/hm~2的K3处理时三七块茎的经济产量最高。


不同肉色甘薯产量和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肉色甘薯产量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方法】对白肉品种,紫肉品种和黄肉品种等43份材料的产量和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肉色甘薯产量差异显著,白肉甘薯鲜薯产量(34 439.88±1702.85)kg/hm~2高于紫肉甘薯(28 123.69±1975.41)kg/hm~2和黄肉甘薯(27 204.95±1382.16)kg/hm~2,非云南品种鲜薯产量(32 064.77±2911.09)kg/hm~2高于云南品种甘薯(24 576.61±1309.00)kg/hm~2。不同类型甘薯农艺性状差异显著,白肉品种的基部分枝数、单株结薯数、鲜薯产量、薯干重量、干率、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等高于黄肉品种和紫肉品种,黄肉品种的蔓长和薯块熟食适口评分高于白肉品种和紫肉品种,云南品种的蔓长长于非云南品种,非云南品种地下部性状高于云南品种,云南品种甘薯薯块熟食适口评分高于非云南品种。相关性分析显示,紫肉品种的基部分枝数与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r=0.313);淀粉产量与干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485),与商品薯率呈显著正相关(r=0.017),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5)。黄肉品种的茎粗与基部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0.620),与淀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442);薯块熟食适口评分与干率、淀粉含量、淀粉产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0.790,-0.724,-0.497)。【结论】不同肉色的品种甘薯农艺性状差异巨大,亲缘关系相差较远,在育种过程中亲本选配时,可以考虑用不同肉色的品种进行杂交,有望从杂交后代中选育出好的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