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848条记录
洱海流域有机肥全量替代化肥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洱海流域全面禁施含氮磷化肥的背景下,为明确绿肥、牛粪、猪粪和鸡粪全量替代化肥对稻田温室气体(N2O、CH4)排放特征及其关键因素的影响,于2021—2022年在云南省大理市古生村开展水稻田间试验,研究6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绿肥全量替代化肥(GM)、牛粪全量替代化肥(CD)、猪粪全量替代化肥(PM)、鸡粪全量替代化肥(CM)和单施化肥(CF)]的温室气体(N2O、CH4)排放特征。结果表明:稻田N2O排放主要在施肥后一周内。有机肥全量替代处理减少56.21%~72.39%的稻田N2O排放(P<0.05),但会增加144.12%~355.76%的稻田CH4排放(P<0.05),较CF处理显著增加119.65%~308.15%的温室气体增温效应和164.97%~318.96%的排放强度。CD处理温室气体增温效应和排放强度均低于其余有机肥处理,但该处理较CF处理减少了水稻产量。CM处理产量最大,为(10 220.32±954.53)kg·hm-2,温室气体增温效应和排放强度低于GM和PM处理。0~5 cm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无机氮、气温及降雨量是影响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关键因子。本研究中,CM处理较优于其他有机肥处理,能在稳产的前提下减少温室气体增温效应和排放强度。

关键词: 粪肥 绿肥 温室气体 稻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树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功能菌筛选

河南农业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微生物培养、目标基因序列扩增与同源性鉴定等方法对桑树(Morus alba L.)内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探讨云桑6号桑树根、茎、叶中的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的菌株种类、分布特性及菌株功能特性。结果表明,从桑树中共分离得到9属43株内生细菌及14属22株内生真菌,其中从根部分离得到21株细菌和11株真菌,从茎中分离得到13株细菌和5株真菌,从叶中分离得到9株细菌和6株真菌。桑树根、茎、叶中的内生菌分布差异大,内生细菌在桑树根与茎中共有白色假芽孢杆菌(Falsibacillus pallidus)、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韩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茎与叶中共有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韩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根、茎、叶中共有韩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内生真菌在桑树根与叶中共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茎与叶、根与茎中没有检测到共有真菌存在。进一步的功能菌筛选结果表明,从65株内生菌中分别得到8株固氮功能菌(7株细菌、1株真菌)、4株溶磷菌(2株细菌、2株真菌)和8株解钾功能菌(6株细菌、2株真菌)。综上,桑树内生细菌、内生真菌在根、茎、叶中具有多样性和分布差异性,其中有溶磷、固氮、解钾等功能菌存在。

关键词: 桑树 内生真菌 内生细菌 分离鉴定 功能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花期紫娟茶树花的品质分析及加工工艺研究

食品科技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分析不同花期紫娟茶树花的品质特点、探讨适宜的加工工艺,该研究采用微波杀青+不同温度(60、80、100℃)热风干燥和冷冻干燥的工艺加工3个花期(青花蕾期、露白期、盛花期)的茶树花,比较其感官品质、生化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青花蕾期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含量分别为11.87%~12.60%、25.27~33.53 mg/g、1.57%~1.79%,总抗氧化能力为1.91~2.27mmol Trolox/g、2.45~2.95 mmol FeSO4/g,均高于其他花期;露白期制作的花茶感官品质最佳,平均分为90.75;盛花期氨基酸、可溶性糖、花青素含量分别为3.74%~4.06%、27.40%~34.59%、230.19~559.05 nmol/g,均高于其他花期。微波杀青+60℃热风干燥加工的茶树花感官品质总分最高,水浸出物、可溶性糖的含量较高;真空冷冻干燥能保留更多的茶多酚、咖啡碱、花青素和儿茶素,呈现相对更好的抗氧化活性。不同花期的紫娟茶树花在感官品质和成分上各有特点,可以根据开发目的选择适合的花期和工艺参数。

关键词: 茶树花 紫娟 加工 感官品质 化学成分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7个澳洲坚果主栽品种果仁脂肪酸组分和含量分析

果树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云南7个澳洲坚果主栽品种果仁脂肪酸的组成差异,筛选富含特定脂肪酸的澳洲坚果品种。【方法】以云南7个澳洲坚果品种(A16、816、广11、HAES344、HAES660、桂热1号和昌宁1号)为试材,利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检测单位鲜质量果仁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7个澳洲坚果品种的果仁均检测出4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1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18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10种。脂肪酸含量方面,7个品种果仁的SFA含量范围为43 726.20~102 759.74 ng·g-1,MUFA含量范围为53 590.74~343 559.73 ng·g-1,PUFA含量(w,后同)范围为8 733.66~53 692.72 ng·g-1;其中广11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最高,其次是HAES660,桂热1号最低。进一步分析不同品种澳洲坚果果仁各类脂肪酸含量表明,广11的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异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HAES660的硬脂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广11和HAES660的α-亚麻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桂热1号和HAES344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通过PCA分析,广11和HAES660与其他品种明显分开;PLS-DA分析以VIP>1.5筛选到癸酸、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为特征差异代谢物,癸酸和DHA含量最高的品种是816,花生四烯酸含量最高的是桂热1号。【结论】云南7个澳洲坚果品种均检测出41种脂肪酸,广11脂肪酸含量最高,其次是HAES660。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异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最高的品种是广11,硬脂酸和α-亚麻酸含量最高的是HAES660,癸酸和DHA含量最高的是816,花生四烯酸和EPA含量最高的是桂热1号。

关键词: 澳洲坚果 果仁 脂肪酸 分析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野生茶树厚轴茶种质资源化学成分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云南野生厚轴茶种质资源的化学成分多样性,为云南野生厚轴茶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21份云南野生厚轴茶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等14项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检测,鉴定评价其化学成分多样性。结果显示,21份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化学成分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性丰富,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变异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80和50.69%,变异系数范围为1.95%~175.06%。通过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前4个主成分代表了茶树化学成分多样性86.24%的信息。基于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和酚氨比5个指标,在遗传距离15时,把21份种质资源划分为3大类群,Ⅰ类群包含13份资源,主要特点是氨基酸含量普遍较高;Ⅱ类群包含3份资源,主要特点是水浸出物含量和咖啡碱含量普遍较高;Ⅲ类群包含5份资源,主要特点是茶多酚含量普遍较高。从中筛选出低咖啡碱特异种质资源18份,高茶多酚优良种质资源12份,高水浸出物优良种质资源3份,高氨基酸优良种质资源1份。

关键词: 厚轴茶 化学成分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百合PlAMV和LMoV双重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车前草花叶病毒(Plantago asiatica mosaic virus, PlAMV)和百合斑驳病毒(Lily mottle virus, LMoV)是目前对我国百合(Lilium spp.)产业危害最严重的2种病毒。为建立上述2种病毒的快速高效检测体系,本研究首先提取百合感病植株总RNA,经逆转录获得cDNA,后以cDNA为模板开展双重同步检测体系优化,并对其特异性和灵敏度等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双重同步检测体系对PlAMV和LMoV的特异性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910和521 bp,对其他常见病毒均无扩增,表明所建立方法特异性强;PlAMV和LMoV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967.5 fg和59.0 pg,相比于单基因RT-PCR检测的最低检出限(PlAMV 19.35fg, LMoV 11.8 pg),灵敏度分别降低了50倍和5倍;扩增产物测序片段与不同来源的19个PlAMV分离物和21个LMoV分离物开展BLAST序列分析显示,PlAMV的相似性为86.71%~99.40%,LMoV的相似性为94.75%~99.49%。利用双重同步检测体系对19个田间样品进行检测应用,结果显示,19个样品中有3个样品同时携带PlAMV和LMoV,2个样品携带PlAMV,4个样品携带LMoV,其余10个样品未检出,该结果与基因芯片法检测结果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所建立的检测体系可同时高效检测PlAMV和LMoV2种病毒,结果可靠,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 百合 双重RT-PCR 车前草花叶病毒(PlAMV) 百合斑驳病毒(LMoV)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东南猕猴桃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栽培技术

中国果树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云南省大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品牌,推动绿色高效种植和有机种植。滇东南作为云南省猕猴桃主产区,示范引领着云南省猕猴桃产业发展。猕猴桃在化肥农药施用过量的情况下会引发土壤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增加了生产成本,故开展“减肥减药”技术研究并进行示范推广显得十分重要。为此,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猕猴桃科技创新团队在文山州西畴县、红河州建水县和屏边县等滇东南地区开展了“减肥减药”技术研究,并指导种植企业实施土壤改良、果园生草、水肥一体化、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避雨栽培等一系列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栽培技术。该技术通过合理施肥、生物防治、科学修剪和综合管理,提高猕猴桃的品质和产量,同时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应用此技术能够提升果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云南省猕猴桃产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滇东南 猕猴桃 双减栽培技术 减施增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子囊菌门赤壳科指赤壳属(Dactylonectria)真菌引起云南地区苹果根腐病初报

中国南方果树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云南苹果主产区根腐病发生为害严重,病原真菌种类复杂。为明确其病原真菌种类及分布,以及是否有新病原的存在,在云南苹果主产区进行病样采集,运用组织分离法获取病原菌,通过科赫法则验证致病性;通过形态学鉴定初步确定病原菌生物学分类地位,进一步基于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β-tubulin(β-tub)和histone H3(HIS3)多位点基因序列联合建进化树的方法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从昆明市富民县、丽江市古城区和宁蒗县分离得到3株真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3株真菌均能使苹果根部出现腐烂症状。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将其鉴定为指赤壳属(Dactylonectria)的D.macrodidyma、D.estremocensis和D.torresensis。这是病原D.macrodidyma和D.estremocensis引起苹果根腐病的首次报道。研究结果为病害的发生流行监测和综合防治技术制定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苹果根腐病 Dactylonectria macrodidyma Dactylonectria estremocensis Dactylonectria torresensis ITS β-TUB HIS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烟草根腐病不同抗性品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对连作的响应

土壤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利用Ⅰ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连作条件下烟草根腐病抗病品种云烟87和感病品种红花大金元(以下简称“红大”)根际土壤真菌ITS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长期连作(4 a和8 a)下,感病品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相对丰度、多样性及特有物种数高于抗病品种。门水平上,感病品种根际土壤优势菌群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高于抗病品种,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相对丰度低于抗病品种;属水平上,青霉菌属(Penicillium)、被孢霉属(Chrysosporium)、f_Chytridiaceaes优势菌属相对丰度低于抗病品种。Meta Cyc功能预测结果显示,随连作年限的增加,感病品种根际土壤真菌脂肪酸延伸–饱和代谢途径相对丰度呈先降后升趋势,抗病品种呈增加趋势。不同连作年限下感病品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脂肪酸氧化Ⅰ、乙醛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非氧化支)、卡尔文循环、糖酵解Ⅲ(从葡萄糖)、血红素生物合成Ⅰ、辅酶A生物合成Ⅰ、糖异生Ⅰ代谢途径相对丰度均明显高于抗病品种,且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抗病品种呈先降后升趋势。综上,长期连作条件下,降低真菌群落丰度、多样性、代谢途径相对丰度及特有物种类群,提高有益菌群丰度是烤烟品种云烟87抗烟草根腐病的微生物机制。

关键词: 连作 烟草根腐病 土壤真菌群落 功能预测 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分子感官技术解析'广东香水'柠檬香气品质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广东香水’柠檬为原料制作的茶饮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其果实香气轮廓、主要香气活性成分及生物合成关键基因尚需解析。本研究采用代谢组学结合感官评价的分子感官技术对‘广东香水’柠檬香气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及关键基因进行探究,为‘广东香水’柠檬香气品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使用GC-MS对云南巍山、广东云浮及广西梧州3个不同产地的‘广东香水’柠檬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并组织感官评价小组对不同产地样品香气品质进行评估。利用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GC/O-MS)结合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AEDA)、香气活性值(OAV)分析和香气重构的方法对‘广东香水’柠檬香气活性物质进行鉴定,进一步确定其特征香气化合物。并基于基因家族分析,挖掘呈香物质合成相关基因。【结果】在‘广东香水’柠檬的黄皮层、果肉和切片中分别鉴定到了40、21和33种挥发性物质,黄皮层、果肉组织中含量最高的样品分别来自云南巍山、广东云浮。香气感官属性方面,来自云南巍山和广东云浮的‘广东香水’柠檬切片香气强度显著高于广西梧州的样品,更受消费者喜爱;而广西梧州的样品整果香气品质比其他地区样品更佳。采用溶剂辅助风味蒸馏萃取(SAFE)等方法对云南巍山‘广东香水’柠檬的精油进行了提取,在‘广东香水’柠檬精油中共鉴定出25种香气活性物质,结合OAV分析和香气重构试验,进一步确定香茅醛和柠檬醛是其特征香气化合物,并构建其香气风味轮。基于保守结构域鉴定和Blast比对,在‘广东香水’柠檬基因组中鉴定到52个可能参与呈香物质合成的萜烯合酶(TPS)基因。【结论】挥发性物质谱和感官评价表明云南巍山的‘广东香水’柠檬切片香气品质较优,以该地区样品为研究材料,共鉴定到25种香气活性物质,其中香茅醛和柠檬醛为‘广东香水’柠檬的特征香气化合物,d-柠檬烯为其提供背景香味。结合定量描述性分析和GC/O-MS收集的气味特性,构建了以“果香”“木香”“药香”“辛香”“花香”和“青草味”6大类包含15个香气描述词的‘广东香水’柠檬香气风味轮,挖掘到可能参与呈香物质合成的52个TPS基因。

关键词: ‘广东香水’柠檬(Citrus medica Guangdongxiangshui lemon) 感官评价 特征香气化合物 香气风味轮 萜烯合酶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