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687条记录
高原湖泊周边浅层地下水:溶解性碳时空分布及驱动因素

环境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地下水中溶解性碳在碳循环和生态功能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浓度水平影响着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为了解高原湖泊周边浅层地下水中溶解性碳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云南8个高原湖泊周边浅层地下水(n=404)中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无机碳(DIC)和溶解性总碳(DTC)浓度的时空分布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高原湖泊周边浅层地下水中ρ(DOC)、ρ(DIC)和ρ(DTC)的均值分别为8.23、49.01和57.84 mg·L-1,近79.0%的浅层地下水中ρ(DOC)超过5 mg·L-1.季节变化对DOC、DIC和DTC浓度无显著影响,而农业集约化强度和地下水位深度显著影响浅层地下水中溶解性碳浓度变化,表现为设施农业区(SFAR)、农田休耕区(CFAR)和较深地下水位集约化农业区(DIAR)的地下水中DOC、DIC和DTC浓度相比于较浅地下水位集约化农业区(SIAR)分别显著降低了25.8%~56.6%、14.0%~32.9%、16.6%~36.7%,且DIAR地下水中溶解性碳浓度均显著低于SFAR和CFAR.冗余分析(RDA)表明水和土壤中理化因子显著解释了溶解性碳的变化.此外,异龙湖周边浅层地下水中溶解性碳浓度显著高于其它湖泊,程海却显著低于其它湖泊.可见,农业集约化强度和地下水位共同驱动了高原湖泊周边浅层地下水中溶解性碳浓度变化.研究结果以期为了解高原湖区碳随地下径流入湖等区域碳循环及评估浅层地下水中溶解性碳对污染物的衰减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碳(DOC) 溶解性无机碳(DIC) 浅层地下水 高原湖泊 农业集约化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散固相萃取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蜂蜜中双甲脒、杀虫脒及其代谢物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建立了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dispersive solid phase extraction-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MS-MS)检测蜂蜜中双甲脒、杀虫脒及其代谢物残留的分析方法.蜂蜜样品2 g加入10 mL水溶液充分混匀,经1%(体积分数)氨化乙腈超声辅助提取后离心,利用N-丙基乙二胺、C18、氨基键合硅胶混合材料进行分散固相萃取净化,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 ×50 mm,1.7 μm)色谱柱分离,以甲醇和0.1%(体积分数)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多反应监测模式正离子扫描分析.6种农药及其代谢物平均回收率为84.1%~113.8%,相对标准偏差为0.9%~6.0%,检出限为0.2~0.8 μg/kg,定量限为0.7~2.5 μg/kg.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度高,适用于蜂蜜中双甲脒、杀虫脒及其代谢物残留同时分析.

关键词: 蜂蜜 双甲脒 杀虫脒 代谢产物 分散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配方基质对枳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筛选适宜枳砧木繁育的基质,采用红壤土、椰糠、泥炭、有机肥以不同比例配比组成23种基质用于枳容器苗培养,比较了不同基质上植株的株高、茎粗、根总长、根表面积、根直径、根体积、根尖数、地上部分鲜质量、地下部分鲜质量、地上部分干质量、地下部分干质量差异.结果表明,S15(红壤土∶椰糠∶泥炭∶有机肥=7∶2∶0∶1,体积比,下同)基质能提高枳苗木的茎粗、株高和地下部分干质量,分别比CK(红壤土)高出67.40%、86.79%和82.05%;S7(椰糠∶有机肥=7∶3)基质提高了植株根总长,比CK高出51.30%;S11(椰糠∶泥炭=7∶3)基质提高了地下部分鲜质量和地上部分干质量,分别比CK高出105.48%和207.14%;S14(椰糠∶泥炭=5∶5)基质提高了枳苗木地下部分干质量,比CK高出了 74.35%.结合考虑成本,筛选S15(红壤土∶椰糠∶泥炭∶有机肥=7∶2∶0∶1)基质为枳容器苗繁育的最适基质.

关键词: 基质 容器苗 植株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两个花魔芋主产区软腐病害植株腐烂球茎中的菌群组成及特征

微生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软腐病是侵染魔芋的主要病害,其危害性严重,广泛传播会导致花魔芋绝产,尚无有效防控措施。魔芋软腐病的发生及暴发性传播与病原菌及其菌群有较大相关性。本研究旨在明确云南2个主产区的软腐病害花魔芋球茎及其根际土壤中的主要致病菌和优势微生物种类,分析其菌群结构特征,从而为花魔芋软腐病害的防控提供支撑。【方法】研究采集云南富源和永平2个产区的花魔芋软腐病样品,应用Illumina Nova Seq 6000测序平台进行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同时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多级纯化培养技术以及电镜超微形态解析,分别对病害腐烂球茎中的致病菌及优势菌类进行分离鉴定和观察验证。【结果】两个花魔芋主产区软腐病害植株球茎及土壤中的微生物都非常丰富,共检出107门2 502属15 721种微生物。这2个产区的花魔芋软腐病害主要致病菌均为胡萝卜软腐坚固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此病原菌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的优势生长是2个产区软腐病害植株腐烂球茎中菌群的主要特征。此外,同产区的病害组织与土壤样品之间的菌群组成差异较大,但这2类样品中的优势菌群组成的区域性差异较小。【结论】两个花魔芋主产区软腐病害球茎组织中菌群与该区土壤菌群的相关性较低,土壤菌群区域性差异比相应的病害组织菌群区域性差异要大。因此,主要病原菌和共生菌的优势生长突破了产地差异影响,成为了病害组织菌群的主要特征,使得2个主产区软腐病害花魔芋球茎中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相似性。

关键词: 花魔芋 宏基因组 软腐病 病原菌 微生物群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新型杀菌剂氰霜唑的敏感性及抑菌表型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监测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对新型高效杀菌剂氰霜唑的抗药性水平,探究氰霜唑的抑菌作用,为晚疫病的绿色防控和杀菌剂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含药平板法测定2015—2020年分离自中国四大马铃薯优势区域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氰霜唑的敏感性,计算EC50、抗性倍数和抗性指数,评估我国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氰霜唑的抗药性水平。离体法测定氰霜唑对晚疫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抑制表型及其对病原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中国4个马铃薯优势区域160株晚疫病菌对氰霜唑敏感性的频率分布表现为连续单峰曲线,近似正态分布;EC50值处于0.0666~3.8498μg/mL,平均EC50值为(0.5286±0.5394)μg/mL;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氰霜唑较敏感,且敏感菌株在群体中的比例为89.0%,为优势群体,同时检测到低抗菌株,未检测到中抗和高抗菌株。抗药性水平表明,4个优势区域晚疫病菌对氰霜唑的平均EC50值和平均抗性倍数无显著性差异,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的低抗菌株频率超过10%。氰霜唑对晚疫病菌菌丝生长、孢子囊产生、孢子囊萌发、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等生长发育阶段有显著抑制,严重削弱了其致病性。【结论】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氰霜唑较为敏感,4个优势区域的晚疫病菌对氰霜唑的抗性指数相近且极低,抗药性风险较低,仍是目前晚疫病绿色防控的理想药剂。氰霜唑抑制了晚疫病菌的生长发育,从而削弱了其对寄主的致病性。

关键词: 马铃薯 晚疫病菌 氰霜唑 抗药性 抑菌表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发酵剂对木薯茎叶青贮品质的影响

饲料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探究了不同发酵剂对木薯茎叶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分为对照组(CK组)和3个处理组(A组、B组、C组).CK组中不添加任何发酵剂,3个处理组在木薯茎叶原料中分别添加0.02%的发酵剂A、发酵剂B、发酵剂C,每组3个重复,发酵90 d后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组的干物质、Ca、P含量与CK组无明显变化;C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均最高,分别较CK组升高8.06%、17.84%、2.01%;A组木质素含量最低,较CK组降低14.43%;C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均最低,分别较CK组降低11.40%、16.62%、14.96%.各处理组的所有饲喂价值指标均高于CK组,C组的所有饲喂价值指标均最高.B组pH值、氨态氮、丁酸和氨态氮/总氮的数值均最低,较CK组分别降低8.88%、20.90%、99.48%和26.82%;C组乳酸含量最高,较CK组升高26.03%;A组乙酸含量最低,较CK组降低5.85%.对发酵品质进行综合评分可知,各处理组得分均高于CK组.利用平均隶属函数值对木薯茎叶青贮品质进行综合比较,B组的青贮品质最佳.研究表明,添加微生物发酵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木薯茎叶的青贮品质.

关键词: 木薯茎叶 发酵剂 青贮品质 营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CS1等位基因的差异表达参与弄岛野茶低咖啡碱的形成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弄岛野茶(MHLC)和云抗 10 号(YK10)茶树品种为实验材料,通过 HPLC 测定不同样品不同季节以及MHLC不同发育阶段叶和茎的生物碱含量;利用RT-PCR法克隆不同样品中的咖啡碱合成酶基因 1(TCS1)的编码区,并对其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MHLC 是一份天然低咖啡碱、高可可碱茶树种质资源,不同季节其可可碱含量均大于 23.00 mg/g,而咖啡碱的含量不足 4.00 mg/g;另外,MHLC芽中积累的咖啡碱和可可碱最高,在同一发育阶段下,叶片比茎具有更高的咖啡碱和可可碱,并且随着成熟度的提高,叶片和茎中的咖啡碱和可可碱均逐渐减少.通过基因克隆和定量分析发现:MHLC具有 2 种TCS1等位变异:TCS1b(仅具有可可碱合成酶活性)和TCS1d(同时具有可可碱和咖啡碱合成酶活性),其中TCS1b的高表达、TCS1d的极低表达很可能是导致 MHLC高可可碱、低咖啡碱的关键原因.本研究为低咖啡碱茶树育种提供材料,也为MHLC的有效利用提供分子基础.

关键词: 弄岛野茶 特异资源 TCS1 生物合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洱海流域长期不同施肥对菜田温室气体和氨挥发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洱海流域长期施肥下露地菜田温室气体(N2O、CH4、CO2)和土壤氨(NH3)挥发对不同施肥方式的响应趋势及影响因素,依托始于2007年连续进行15a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5个施肥处理[不施任何肥料(CK)、有机肥(OM)、化肥和有机肥(NPK+ OM)、增施氮肥(NPK+OM+N)、增施磷肥(NPK+OM+P)]的温室气体及氨挥发的特征.结果表明:长期定位15a后,OM处理能显著增加菜田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含量.在等氮条件下,与OM处理相比,NPK+OM处理能显著增加菜田土壤NO-3-N含量;NPK+ OM+N处理会使土壤pH显著降低,导致土壤酸化.NPK+OM+N处理pH比NPK+OM处理显著降低9.27%;OM处理会导致土壤CO2和CH4排放量显著升高,在整个莴苣生育期内CO2和CH4的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2 489.29±1 562.91)kg·hm-2和(1.95±1.31)kg·hm-2;增施氮肥会导致N2O排放量显著升高,莴苣生育期内NPK+OM+N处理N2O累积排放量为(38.33±10.74)kg·hm-2;氨挥发主要发生在追肥后,各处理氨挥发量表现为NPK+OM+P>NPK+OM+N>NPK+OM,且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NPK+OM处理,NPK+OM+P、NPK+OM+N处理使氨挥发显著增加245.7%、124.3%,说明增施氮肥和增施磷肥会显著增加土壤氨挥发;OM和NPK+ OM+N处理会显著增加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OM处理产量达(3 183.81±293.88)kg·hm-2,该处理虽然能显著增加蔬菜产量,但造成的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也是最大的.全氮、有机碳、pH是影响温室气体和氨挥发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是本研究推荐的施肥方案,该方案既可以保证经济效益,还可以兼顾生态环境效益.

关键词: 长期定位菜田 施肥方式 温室气体 氨挥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金荞麦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云南省嵩明县试验基地采集金荞麦叶斑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培养病原菌,根据柯赫氏法则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观察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并与ITS、TUB2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鉴定病原菌,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云南金荞麦叶斑病病原菌代表菌株GY3的孢子形态与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真菌相似,菌株GY3的rDNA–ITS及TUB2联合序列与小孢拟盘多毛孢(P.microspora)2个菌株(ZK1–1、ZK5–5)的序列聚在同一分支,鉴定认为金荞麦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microspora);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GY3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以PDA培养基培养GY3,菌丝生长最适pH为7,最适温度为25℃,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水浴10min),连续光照最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生长的最适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

关键词: 金荞麦 叶斑病 病原菌鉴定 小孢拟盘多毛孢 生物学特性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薯片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凤薯6号’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铃薯‘凤薯6号’是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薯片加工型新品种,块茎圆形,薯皮光滑、芽眼浅,浅黄皮、浅黄肉,干物质含量20.15%,淀粉含量15.13%,维生素C含量51.4μg·g-1,粗蛋白含量1.48%,还原糖含量0.08%。晚熟,大春季生育期120 d左右,冬早季生育期95 d左右。中感马铃薯晚疫病,中抗马铃薯青枯病,中抗马铃薯Y病毒病。产量35 000~39 000 kg·hm~(-2)。适宜云南省高海拔地区大春季节及中低海拔地区冬早季节种植。

关键词: 马铃薯 薯片加工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