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848条记录
钾肥对甘蔗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构建过程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生物丰富种群和稀有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防止病原体传播、控制养分循环和促进污染物降解等关键作用,但目前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关注较少。本研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构建生态模型系统评估了不同施钾量(0、75、150、225和300 kg·hm-2)对甘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丰富种群及稀有种群多样性、驱动因素和群落构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肥能够显著改变甘蔗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特征,在施钾量为300和225 kg·hm-2时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分别达到最高。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丰富种群集中在几个优势类群中,施钾肥能够极显著改变根际微生物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施钾肥条件下土壤脲酶、有机质和过氧化氢酶等是影响细菌和真菌丰富种群与稀有种群群落结构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同时施钾肥对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大于真菌,对丰富种群的影响大于稀有种群。施钾肥后甘蔗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构建过程主要由确定性过程驱动,细菌群落中异质选择占主导过程,而真菌群落中同质选择占主导过程,同时细菌和真菌丰富种群和稀有种群的群落构建也受确定性过程驱动。综上表明,施钾对甘蔗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存在显著影响,增施钾肥有助于增加细菌和真菌丰富种群及稀有种群的多样性,调控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过程。

关键词: 甘蔗 钾肥 根际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丰富种群 微生物稀有种群 群落构建 土壤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轮作对植烟土壤理化和生物学特性及烟叶化学成分影响的Meta分析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轮作种植模式对植烟土壤理化和生物学特性及烟叶化学成分影响,揭示影响烟叶化学品质的关键因子,在Web of Science、Springer、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Google Scholar等中英文数据库,以长期定位试验、烟草轮作、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烟叶化学成分为关键词,筛选代表性文章51篇,涉及轮作试验194个,非轮作对照试验51个,提取有效田间数据1008组,通过Meta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揭示轮作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因素。Meta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科类作物与烟草轮作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等质量指标及提高烟叶钾(42.46%)、糖碱比(40.86%)、烟碱(38.59%)、还原糖(38.59%)和总糖(38.51%)等化学成分指标(P<0.05),使各成分更加协调,其中,以烤烟-禾本科轮作模式的效果最好;化学成分含量还受年均温度、年降水量和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影响。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1:R2=0.4468,2:R2=0.4673)、有机质含量(1:R2=0.5089,2:R2=0.3674)、酸性磷酸酶活性(1:R2=0.3161,2:R2=0.3850)和微生物Ace指数(1:R2=0.2026,2:R2=0.2660)与烟叶糖碱比(1:R2)和钾含量(2:R2)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是影响烟叶钾含量的主要因素,微生物Ace指数和碱解氮含量是影响糖碱比的主要因素。轮作模式对烟草叶片化学成分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禾本科-烟草轮作模式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以及烟叶的化学成分都有积极的影响。Meta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证实了这些发现。基于这些结果,建议实施禾本科和烟草轮作制度,以提高烟草生产的质量和效率。该系统应综合考虑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和土壤质量指标,优化烟草生长条件。通过调整轮作制度和土壤管理方法,农民可以在保持烟草质量的同时获得更高的产量,从而提高工业产量和效率。

关键词: 烤烟轮作 烟叶化学成分 Meta分析 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不同绿肥-玉米轮作对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长期施用不同绿肥条件下对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为西南地区的绿肥选种提供参考依据。依托7年长期定位试验,选择3种绿肥品种,设置4个处理,冬闲+常规施肥(CK)、光叶紫花苕+常规施肥(CV)、肥田萝卜+常规施肥(CR)、黑麦草+常规施肥(CL),分析比较不同绿肥处理玉米产量、玉米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不同绿肥处理下,2018—2023年6年的平均产量表现为CV>CR>CL>CK,且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与CK相比,不同绿肥处理2年玉米籽粒平均氮、磷含量CV处理表现得最高,籽粒平均钾含量CL处理最高。秸秆平均氮含量CV处理较CK提升了约36.5%,秸秆平均磷含量CL处理比CK提升了约75%,秸秆平均钾含量CV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从2年均值可以看出,CV、CR、CL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升了玉米的籽粒氮、钾含量和秸秆氮、磷、钾含量。与CK相比,各处理2年的平均籽粒氮吸收量提高了1.3%~20.0%,籽粒钾吸收量提高了5.2%~47.9%,籽粒氮吸收效率从2年均值可得出提高了1.5%~20.4%、钾吸收效率2年均值提高了5.0%~52.9%,玉米籽粒吸收量和吸收效率均值表现为CV>CL>CR>CK。综合来看,不同绿肥处理均提升了土壤养分含量,其中光叶紫花苕对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提升效果最明显,肥田萝卜和黑麦草均不同程度提升了土壤的磷、钾含量。因此,在西南地区绿肥选种种植中,选择光叶紫花苕可维持提升玉米产量,且能提高土壤生产力、促进玉米籽粒和秸秆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改善土壤肥力。

关键词: 绿肥品种 长期轮作 土壤肥力 玉米产量 养分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咖啡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健康功效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咖啡富含咖啡因、葫芦巴碱、绿原酸、多糖、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与潜在的应用价值.广泛研究表明,咖啡对人类健康有益.经常喝咖啡可以预防包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其次,喝咖啡也与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痴呆)的发病风险降低相关.然而,对这些效应的潜在机制仍知之甚少.本文从生物碱、酚酸化合物、萜类化合物三类着手,从免疫调节,菌群调节、抑制炎症等多方面着手阐述咖啡中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健康效应,为咖啡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助力咖啡的高值化利用.

关键词: 咖啡 生物活性 健康功效 咖啡因 绿原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正交试验设计结合CRITIC、熵权-TOPSIS法研究复配精油对泡菜发酵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中国调味品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泡菜在发酵过程中易受微生物污染,柠檬精油、香茅精油和肉豆蔻精油的复配精油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但精油的配比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该研究以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不同配比的复配精油对泡菜发酵过程中品质的影响,采用CRITIC客观赋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结合熵权-TOPSIS综合评价,筛选出最适宜在泡菜中使用的复配精油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复配精油的最佳配比为柠檬精油0.05 g/kg、香茅精油0.15 g/kg、肉豆蔻精油0.15 g/kg。该研究可为泡菜的绿色加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 泡菜 发酵过程 复配精油 正交试验设计 CRITIC 熵权-TOPSI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模糊数学和响应面法优化桑葚醋饮料生产工艺

食品工业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以桑葚为原料制备桑葚醋饮料,以花青素含量和单宁含量为测定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分析优化桑葚汁酶解和脱涩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建立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模型,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桑葚醋饮料工艺配方。结果表明:桑葚汁最佳酶解工艺为果胶酶添加量0.2%、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120 min,桑葚汁花青素含量为86.95 mg/L;桑葚汁最佳脱涩工艺为单宁酶添加量0.2%、脱除温度50℃、脱除时间120 min,桑葚汁中单宁脱除率达76.02%;最优桑葚醋饮料配方为桑葚汁添加量15%、冰糖粉添加量4%、荞麦醋添加量38%,该配方下生产的桑葚醋饮料模糊综合感官评分为84.62分。

关键词: 桑葚 荞麦醋 醋饮料 模糊数学 响应面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类黄酮3′-羟化酶及其在大麦中的研究进展

湖北农业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类黄酮3′-羟化酶(F3′H)是植物黄酮类化合物中的花青素和原花青素合成代谢中的关键酶,在植物的花色和果色修饰、抗逆、抗病虫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大麦(Hordeum vulgare L.)富含黄酮物质,具有保健功效,对大麦F3′H基因进行相关研究对培育富含黄酮物质的药食两用大麦品种有重要意义。介绍了F3′H的发现历程以及在花青素和原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作用;在基因层面的相关研究中,已有多种植物的F3′H基因被克隆出来,部分研究对该基因的形成以及进化历程进行了分析,部分研究揭示了与F3′H基因相关的转录因子以及其在不同部位、不同外界环境条件胁迫下的表达情况;在部分植物中F3′H基因的表达可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以及部分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大麦中黄酮合成途径中的相关结构基因基本都已被克隆出来,F3′H基因是其中较晚被克隆出来的,该基因已有多个变体从一些大麦品种中被克隆出来并进行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对培育富含黄酮的大麦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类黄酮3′-羟化酶(F3′H) 黄酮 代谢 大麦(Hordeum vulgare 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带玉米诱导系的培育及诱导效果评估

玉米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温带单倍体诱导系在我国西南及热带地区难以直接利用的现状,利用3个温带玉米单倍体诱导系与1个热带抗病玉米自交系YML146杂交构建选育群体,从中选育含有热带种质的单倍体诱导系。在对选育群体自交6代后,初步筛选出36个诱导率较高、抗病性强、花粉量大的诱导系单株。对36个诱导系进行诱导率测定,结果发现,有8个诱导系的诱导率高于对照CAU5,其中,诱导系8号和10号的诱导率分别比对照CAU5高出35.28%和67.82%,均达显著水平。田间诱导试验表明,诱导系8号的诱导率表现稳定、诱导率高、花粉量大,且抗多种玉米病害,将其命名为“云诱8号”,可在我国热带、亚热带玉米育种中加以应用。含热带种质的新诱导系云诱8号的选育,可进一步助力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高效创新利用,提高育种效率。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诱导系 诱导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怒江干热河谷流域小粒咖啡叶部病害病原分离与鉴定

热带作物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怒江干热河谷流域是小粒咖啡(Coffea arabica L.)种植的理想区域,但是咖啡叶部病害的持续发生,对咖啡树的健康、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一定损失。为了有效防控这些病害,本研究采集怒江干热河谷流域不同咖啡种植地的典型病叶样本,对咖啡叶部病害进行病原菌分离与鉴定。通过病原分离、纯化、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观察、ITS基因序列比对分析,鉴定到7个致病菌株,分别为Lu 11-2、Lu 9-1、Xin 5-2、Xin 7-5、Xin 8-2、Xin 15-2和Lu 23-1,其中Lu 11-2、Lu 9-1、Xin 5-2和Xin 7-5鉴定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Xin 15-2和Lu 23-1菌株鉴定为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Xin 8-2菌株鉴定为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该地区的咖啡叶部病害主要致病菌有3类:链格孢菌、拟盘多毛孢菌和炭疽菌,其中链格孢菌、拟盘多毛孢菌为咖啡褐斑病的主要致病菌,炭疽菌为咖啡炭疽病的致病菌。研究结果不仅为深入了解云南怒江干热河谷流域的咖啡叶部病害类型提供科学依据,还为该地区咖啡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支持,对当地的咖啡种植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其他地区的咖啡病害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粒咖啡 叶部病害 链格孢菌 拟盘多毛孢菌 炭疽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因共表达网络在昆虫学领域的应用

应用昆虫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因共表达网络(Geneco-expressionnetwork,GCN)通过分析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揭示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分析、调控网络机制的研究等诸多领域。本文首先概述了基因共表达网络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常用的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方法,并进一步综述了基因共表达网络在昆虫发育、环境或生物胁迫的适应机制、昆虫与寄主植物或共生菌的互作机制、物种进化、抗药性以及昆虫传毒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利用基因共表达网络更深层和更广泛地推动昆虫学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基因共表达网络 昆虫 构建方法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