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几种切花菊的花粉超低温保存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对8个切花菊品种进行花粉超低温保存,并比较其超低温保存前后的花粉活力和杂交结实率.结果发现,4个切花菊品种Amedia、Menalisa Pink、CA-154、CA-249的花粉超低温保存后的花粉活力没有显著变化,3个切花菊品种Lisbon、Florange、CA-7的花粉超低温保存后的花粉活力显著降低,1个切花菊品种CA-308的花粉超低温保存后的活力显著升高.将超低温保存的切花菊品种Lisbon和CA-7的花粉用于田间育种,保存了1个月和1年后的花粉结实率和新鲜花粉相比没有显著变化.Lisbon和Florange这2个品种的花粉超低温保存后存在多重花粉管现象,但不能判定超低温保存是引起此现象的因素.说明超低温保存技术用于切花菊花粉的保存和杂交育种是有效的.
关键词: 切花菊 超低温保存 花粉萌发 花粉活力 结实率 多重花粉管 杂交育种


干热河谷土壤酶活性对碳氮添加的响应
《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碳氮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关键元素,然而碳氮对土壤生态系统功能是否具有交互作用还缺乏深入研究。通过干热河谷土壤的葡萄糖和硝酸铵的交互添加实验,研究了氮、碳添加及其交互作用对干热河谷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氮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和亮氨酸胺肽酶活性。在对照样方的土壤中,碳添加使葡萄糖苷酶活性降低了31.4%;在施氮样方的土壤中,碳添加使葡萄糖苷酶活性增加了54.4%。对照样方中的土壤中,碳添加对酸性磷酸酶和亮氨酸胺肽酶活性促进作用较小(分别增加了102.4%和28.8%);相比之下,在施氮样方的土壤中,碳添加使酸性磷酸酶和亮氨酸胺肽酶活性分别增加了302.2%和68.8%。碳添加对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促进作用与土壤初始有效氮含量显著正相关。几丁质酶活性在碳添加下增加了53.7%,对氮添加没有响应。碳氮交互作用也显著影响了C∶N和C∶P的水解酶化学计量关系。在对照样方中碳添加使C∶N水解酶化学计量比降低了16.9%,C∶P水解酶化学计量比降低了19.9%;而在施氮样方土壤中,碳添加的影响较小C∶N和C∶P水解酶化学计量比分别降低了1.9%和5.8%。碳氮交互作用对干热河谷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表明碳氮在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小麦条锈菌看家基因SNP引物的开发及多态性位点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NCBI数据库进行小麦条锈菌看家基因SNP引物开发,从NCBI搜索到15个基因的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了22对引物,利用其进行条锈菌DNA的PCR扩增、测序,并与标准序列比对,从而筛选出SNP引物。在候选基因中,柠檬酸盐合酶(Cs)、热休克蛋白hsp90(Hsp)、泛素活化酶E1(Uba)及泛素结合酶E2(Ubc)4个基因的5对SNP引物表现多态性,能检测到条锈菌SNP位点依次为4、6~7、4和7个,均为系统发生信息位点,并摸索出优化的PCR反应体系及条件。利用开发的引物研究条锈菌群体结构,可揭示病原菌起源、进化、传播,为病害治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看家基因 单核苷酸序列多态性 引物开发


腋花杜鹃多倍体诱导和鉴定
《核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秋水仙素对腋花杜鹃的诱变效应,以增殖培养15 d的腋花杜鹃无菌幼苗为材料,通过浸泡处理诱导多倍体,并进行倍性鉴定。结果表明,0.15%秋水仙素浸泡24 h后去除茎尖,培养茎段,通过茎段侧芽及其基部愈伤组织分化的丛生芽分离变异株,得到的形态变异率最高,为32%。形态观察结合流式细胞仪鉴定发现,叶片肥厚、叶片畸形扭曲和茎段变粗3种形态变异类型具有大于50%的多倍体得率。气孔观测表明,二倍体气孔趋近于圆形,变异株气孔为椭圆形;变异株平均长直径和平均短直径显著大于二倍体,而气孔数却显著少于二倍体。最终流式细胞仪鉴定得到四倍体腋花杜鹃141株。本研究结果为杜鹃花培育倍性新品种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紫娟茶花青素对“三高”的影响及其开发利用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普洱茶是云南省特有的大叶种茶,其主要成分是茶多酚,即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而紫娟茶是从云南大叶群体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的茶树良种,其不仅有大叶种的优势,更有自己独特的品质特征,特别是其高花青素含量,在降低三高方面疗效显著。结合国内外的文献,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花青素对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预防和治疗功效,为该茶叶以及其内含成分作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全基因组范围内分析玉米磷转运体家族基因(英文)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转运体在磷吸收和转运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目前对玉米磷转运体研究相对较少。从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玉米磷转运体并分析其特性,包括:染色体分布、系统进化发育、基因与蛋白结构、保守序列构成、相关顺式作用元件和表达模式。通过分析,发现40个玉米磷转运体,这40个玉米磷转运体分布于除第9染色体外的其他9条染色体,可以细分成4个类群,ClustersⅠ、Ⅳ基因结构和蛋白结构相对保守。进一步分析发现这40个玉米磷转运体中的14个保守序列和启动子区域20个顺式作用元件。并且分析了ClusterⅠ中13个成员在玉米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各基因表达方式不同,具有组织特异性或发育时期特异性。该结果可为进一步分析玉米磷转运体功能和调控机制、提高玉米磷利用效率提供信息。


云南省迪庆州附子母根与子根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旨在研究附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为深入开展附子育种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本研究结合了14份附子种质资源母根及子根的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对由母根性状组成的矩阵和子根性状组成的矩阵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探明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及明确性状在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性。结果表明:母根性状之间、子根性状之间以及母根与子根性状之间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母根与子根存在6组显著的典型相关关系,在每一组变量中均选择出若干个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反映母根与子根变量间的相关;通过因子分析,将母根与子根中的多个变量减少为5个新因子,再现了系统内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附子性状选择过程中,种球应尽量选择须根长的;可适当放宽种球须根数的选择;种球主根粗壮会使子根着生点间距紧凑;培植子根重量的同时,应兼顾子根中主根长、须根粗和分根粗的培养,这些性状关系到附子下一代的发展。


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的生物学特性,为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采集自云南省香蕉种植区的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叶片为材料,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单孢分离,并对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及致病性测定;应用平板培养法进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最适碳源为乳糖和甘露醇,最适氮源为蛋白胨;适宜温度为25~35℃,最适温度为28℃;病原菌仅能在p H 6~8内生长,最适p H为7;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有一定影响,以全黑暗条件下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快。在玉米粉培养基(CMA)上病原菌产孢量最高,光照与黑暗交替有利于产孢。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8℃处理15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1℃处理5 min。【结论】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宽,偏好高温,但适应的p H较窄;病原菌产孢的关键因子是培养基营养成分和光照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