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371条记录
影响魔芋花药培养褐变因素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魔芋花药培养中褐变的一些因素研究,花药的消毒方法、冷处理、基因型、培养过程的温度、光照强度等都影响褐变的发生。通过对以上几个因素的调整,使褐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褐变率得以降低。

关键词: 魔芋 花药培养 基因型 褐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茶组植物的分布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既是茶树起源中心,又是茶树演化变异中心。茶组植物在云南有着广泛的分布。本文总结了茶组植物研究成果,明确了云南茶组植物的分布,云南茶组植物种及变种的数量及名称,为茶树资源分类、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云南 茶组植物 分布 种和变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试论金沙江河谷建立沟蚀崩塌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重要性及学科方向

山地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国家科学研究的基础平台之一。从金沙江流域的区域重要性和沟蚀崩塌的严重性及其对长江水环境保护与改善的重要性,以及沟蚀崩塌形成机理与防治研究的薄弱性等方面,阐述了在该区域建立沟蚀崩塌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必要性和重大科学意义。提出了该区域沟蚀崩塌科学观测研究站的主要学科方向是水土保持学和恢复生态学,同时,指明了该站中长期和近期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其研究内容。

关键词: 金沙江 河谷 观测站 重要性 学科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怒江干热河谷牧草适应性研究

草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云南怒江干热河谷地区对引进的16个禾本科热带牧草进行区域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16个牧草品种(品系)均能适应云南怒江干热河谷气候。在产量方面,红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cv.Red)产量最高,干草产量达35 915.00 kg/hm2,极显著高于参试的其他15个牧草品种(P<0.01)。其次是热研8号坚尼草(Panicum maxi mumcv.Reyan No.8)、热研9号坚尼草(P.maxi mumCIAT9)、TD58坚尼草(P.maxi mumcv.TD58)和热研6号珊状臂形草(Brachiariabrizanthacv.Reyan No.6),以上4个牧草品种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杂交臂形草(B.hybrid)(P<0.05),极显著高于参试的其他10个牧草品种。红象草、热研8号坚尼草、热研9号坚尼草、TD 58坚尼草、热研6号珊状臂形草等牧草品种饲草产量高、生长迅速、刈割再生能力强、抗旱性强,适宜在干热河谷地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热带牧草 产量 干热河谷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杀菌剂对金针菇菌丝及绿色木霉生长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4种杀菌剂对金针菇菌丝及绿色木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杀菌剂和同一杀菌剂不同使用浓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多菌灵对绿色木霉及金针菇菌丝生长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0.833 g/L即可完全抑制2种菌丝生长;福美双、氢氧化铜在使用浓度分别为0.375~0.188 g/L和0.963~0.481 g/L时,既能抑制绿色木霉的生长,又对金针菇菌丝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可望在金针菇栽培中应用。

关键词: 杀菌剂 金针菇 绿色木霉 菌丝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个木薯优良品种在怒江干热河谷的试种初报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引进的4个木薯品种[KU50(Ⅱ)(由泰国引进)、南植188、华南7号、华南205]在怒江干热河谷的适应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植188的多项地上部分生物量测定值是4个品种中最优的,地下部分的平均单株鲜薯重量及每667 m2理论产量比其他3品种更高。KU50(Ⅱ)的分枝数、鲜薯个数最多,干物率最大,鲜薯淀粉含量最高而且氢氰酸含量最低;而华南205的干片淀粉含量最高;华南7号理论产量居第2位。南植188最适合在怒江干热河谷种植,KU50(Ⅱ)与华南205深加工的经济效益相对较高,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华南7号推广价值一般。

关键词: 木薯 品种 试种 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光温反应特性研究

杂交水稻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光温反应特性,在云南省水富县2个不同海拔点(海拔300和700 m),对12份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材料分别按12,14和16 h 3个光长处理测试其光温反应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材料间的感光级别、短日高温生育期级别和感温级别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皖A201S、冬279S、冬280S和冬282S等4份材料的光温反应类型属于中—中—弱类型;而云粳202S、冬271S、冬277S、冬278S、N5088S、N7001S和N95076S等7份材料的光温反应类型属于强—短—中;仅冬269S这1份材料的光温反应类型属于中—中—中类型。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光温特性 感光性 感温性 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原粳型优质软米光温敏核不育系云粳202S的选育

杂交水稻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粳202S是以两用核不育系N5088S与高抗稻瘟病品种合系34杂交、回交经系谱选育而成的第1个高原粳型优质软米光温敏核不育系。不育期内花粉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在云南水富不育期达40 d左右;可育期内易于繁殖,自交结实率40%~89%之间;开花习性好,穗子不包颈,异交性好,配组优势强;稻米品质优,直链淀粉含量13.8%。2004年8月通过云南省科技厅的技术鉴定。

关键词: 水稻 粳型软米 光温敏核不育系 云粳202S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稻地方品种孕穗期耐冷性鉴定及耐冷性状间相关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原产于中国18省的329份粳稻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进行了孕穗期耐冷性鉴定和主要耐冷性状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各粳稻地方品种间存在明显的耐冷性差异,共鉴定筛选出黑壳粘、红芒大足、红须贵州禾、冷水谷、须糯等31份孕穗期耐冷性强的粳稻地方品种。其中原产于贵州省的黑壳粘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均表现出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自然低温与冷水胁迫下孕穗期耐冷性鉴定结果呈极显著正相关。自然低温下结实率与穗颈长、穗长和秆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抽穗天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在冷水胁迫下结实率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抽穗天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结实率的冷水反应指数(CRI)与株高CRI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有效穗数CRI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粳稻 地方品种 孕穗期耐冷性 自然低温 冷水胁迫 相关性

百合枯萎病病原鉴定与ITS序列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从百合枯萎病病株上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致病性以及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在PD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白色绒毛状,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克隆分析菌株的核糖体DNA-ITS区域序列,分离菌与GenBank中尖孢镰刀菌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达99.8%,仅有1个碱基的差异,进一步证实嵩明百合种植基地百合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关键词: 百合 枯萎病 rDNA-ITS序列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