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品种耐旱性鉴定及耐旱指标筛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云南省区域试验中表现优良的33个玉米杂交种在水分控制条件下进行耐旱性鉴定,筛选高产耐旱优良玉米新品种;同时,对干旱和正常水分处理下各性状之间和干旱条件下不同性状与产量之间进行差异和相关分析,研究干旱对玉米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并筛选若干可用于耐旱鉴定的间接指标。试验筛选出寻单7号,保21-413,云杂3号、金瑞6号、宣黄单5号等一批干旱和正常条件下产量高、且差异小、其它农艺性状优良的耐旱玉米品种;研究表明干旱将显著地引起雌雄间隔期延长、秃尖增长、穗粒重降低、单株生产力下降和单产降低(P<0.05);干旱处理下穗粒重、籽粒灌浆后期叶片衰老度、单株生产力和耐旱系数与产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可以作为耐旱鉴定的间接指标。


滇池流域农田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滇池流域农田,重点是滇池滨湖区和入滇河流柴河流域,选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种植年限大棚采集土壤样品进行气相色谱(ECD)分析。结果表明,试区土壤中有机氯农药(OCPS)检出率为95.9%,OCPS的残留量范围、平均值分别为nd~63.4μg·kg-1、6.3μg·kg-1,以p,p′-DDE为主要残留物,98.3%的样点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一级标准(<50μg·kg-1)。与国内同类报道相比,滇池周边土壤中OCPS的残留较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有机氯残留量排序为:设施栽培>水稻田>露天菜地>荒草地>坡耕地;不同大棚种植年限土壤中,棚龄长于15a的OCPS残留量要明显高于棚龄短于15a的,而棚龄短于15a的,土壤中OCPS含量差异不明显。


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植物学研究进展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麻疯树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植物,因其生物柴油用途和综合利用潜力,受到世界各国及科学家的高度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麻疯树植物学研究的概况,系统地介绍了麻疯树系统分类与资源分布,形态结构,生殖生物学特性,组织培养,种子生理、胁迫生理及植物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在分类及分布方面,介绍了麻疯树目前的分类地位研究现状,及其在世界范围的地理分布情况;在形态结构研究方面,开展了麻疯树植物学基本特征、染色体核型、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结构研究;蛋白质和基因结构研究集中在功能蛋白和关键基因的发现和克隆;生殖生物学的研究分别开展了繁育系统、传粉过程、开花生物学等研究;在植物生理学方面,重点开展了麻疯树的组织培养、种子生理和胁迫生理的研究;在植物生态学方面,光合生理生态是目前的重点。分析研究进展的不足,提出了麻疯树植物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麻疯树 植物学研究 系统分类 形态学 生殖生物学 生理及生态


金沙江干热河谷草被凋落物的分解率与持水性能
《水土保持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诺顿豆、铺地木蓝、百喜草、扭黄茅、双花草、孔颖草凋落物为材料,研究了6种草被凋落物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的分解率和持水性能。结果表明:草被凋落物干物质剩余量随时间进程而减少,但不与分解时间呈直接相关性。这主要受气候、凋落物特性、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影响,气候(温度、湿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草被凋落物饱和持水量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新诺顿豆(336%)、百喜草(248%)、扭黄茅(209%)、孔颖草(206%)、铺地木蓝(174%)、双花草(168%);凋落物分解到第24个月时,其干物质剩余量从少到多排列依次为新诺顿豆(16.19%)、铺地木蓝(26.38%)、孔颖草(32.79%)、百喜草(37.62%)、扭黄茅(39.72%)、双花草(39.76%)。新诺顿豆的凋落物分解率和持水性能都最高,对促进草地土壤发育和改良有着重要的意义,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作用。


基于rDNA-ITS序列探讨甘蔗近缘属种的系统进化关系
《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狼尾草属(PennisetumRich.)的象草(P.purpureum)为外群体,依据rDNA-ITS序列探讨了甘蔗亚族(Saccharinae)内与甘蔗植物分类关系较近的8属37种120份材料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ITS1序列长度为200~208bp,变异位点91个,简约信息位点70个,GC含量为60.4%~69.1%;ITS2序列长度为215~220bp,变异位点93个,简约信息位点68个,GC含量为66.1%~73.4%;5.8sDNA序列长度为164bp,变异位点18个,简约信息位点9个,GC含量为54.1%~58.0%;根据变异位点,简约信息位点占总位点的比例可以看出,ITS序列比5.8sDNA序列变异程度高,其中ITS1序列又较ITS2序列变异丰富。属种间遗传距离表明芒属(Miscanthus)和荻属(Triarrhena)与甘蔗属(Saccharum)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蔗茅属(Erianthus)和河八王属(Narenga);而莠竹属(Microstegium)、大油芒属(Spodiopogon)、白茅属(Imperata)与甘蔗属亲缘关系较远。根据甘蔗近缘属种的NJ和MP系统发育关系,支持将斑茅(E.arundinaceus)归入蔗茅属,荻属归入芒属的观点;河八王属的河八王(N.porphyrocoma)与滇蔗茅(E.rockii)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同属的金猫尾(N.fallax)亲缘关系较远;蔗茅属和芒属属种系统进化关系较其他属种复杂;有4份材料被发现鉴定有误,不应用于后续研究。


滇重楼不同居群形态变异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滇重楼不同居群进行形态学差异研究,为滇重楼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和良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计,对滇重楼不同种源进行根、茎、叶、花的性状进行观察、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和结论:滇重楼遗传多样性丰富,群体内形态差异普遍存在。主成分分析显示,花部特征及花萼数、花瓣数、柱头心皮数、雄蕊数等是造成不同居群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欧式距离为45.08时,滇重楼居群分为2类,2个类群显著的形态差异是叶面积指数的大小。


纳米氧化铝微柱富集-ICP-AES测定绒柄牛肝菌中的痕量稀土元素
《光谱实验室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负载了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酮[5](PMBP)的纳米氧化铝为微柱吸附材料,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研究了动态条件下对稀土离子Sc3+、Y3+和La3+的吸附性能,确定了最佳吸附及解脱条件。在pH为4.5时,分析物均可被上述吸附材料定量吸附;用0.5mol.L-1盐酸溶液可将吸附在微柱上的稀土离子完全解脱。本法对Sc3+、Y3+和La3+的检出限分别为0.15、0.18和0.34μg.L-1;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5%、3.0%和1.7%(n=12,C=0.5mg·mL-1)。方法应用于绒柄牛肝菌(Boletus tomentipes)中痕量Sc、Y和La的测定,结果满意。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铝 稀土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酮[5] 绒柄牛肝菌
杂交粳稻在湖南和安徽作早稻种植稻米淀粉RVA谱及理化性状分析
《杂交水稻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杂交粳稻对早稻生态环境的响应,分析了5个杂交粳稻组合在湖南和安徽3个生态点稻米淀粉RVA谱和理化性状的变化以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安徽东至5项RVA谱特征值与湖南永州和芷江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永州和芷江RVA谱特征值相似。崩解值、冷胶黏度和消减值的变异系数较大,平均分别为45.92%,55.14%和189.07%。6个RVA谱特征值间均显著相关,胶稠度与消减值呈极显著正相关,碱消值与最高黏度呈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显著负相关。生态环境对杂交粳稻稻米淀粉RVA特征值影响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