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茶树珍稀品种“紫娟”的叶片色素含量与叶色变化的关系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紫娟等茶树进行色素和花色素苷分析,结果表明:在紫娟叶片发育的3个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叶绿素总量的变化趋势相似;紫娟叶片中类胡萝卜素随发育时期变化不明显,而花色素苷则急剧减少。生长到第三时期,花色素苷的颜色逐渐消失,叶绿素的颜色逐渐显示出来,在2种色素的共同作用下,紫娟叶片逐渐由紫色变成绿色。紫娟叶色的变化与花色素苷/叶绿素总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类胡萝卜素绝对含量变化的关系不大。


不同品种及饲养季节家蚕雄蛹睾酮含量的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不同品种、不同饲养季节家蚕雄蛹睾酮含量。结果显示,家蚕雄蛹睾酮含量在10个供试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供试的10个品种中,含量最高的是菁松×皓月(41.28 ng/g),含量最低的是日新×H05(17.71 ng/g);含量在20~30 ng/g范围内的居多,共有6个品种;含量在30~40 ng/g范围内的有2个品种。在不同的饲养季节采集的家蚕品种云7、菁松×皓月、云7×云8雄蛹睾酮含量春季>夏季>秋季(P<0.01)。


美洲大蠊水解氨基酸含量测定及营养评价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 2010 CSCD
摘要:采用酸水解法,测定美洲大蠊中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并对其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美洲大蠊含有17种氨基酸(色氨酸被水解破坏而未检出),总氨基酸质量分数为43.14%,其中药效氨基酸占总量的55.43%,呈味氨基酸占总量的20.28%,其氨基酸配比较为合理:E/(E+N)=0.35,E/N=0.55,与WHO/FAO提出的参考蛋白模式接近。美洲大蠊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丰富,富含必需氨基酸和药效氨基酸,具有很高的食用、药用价值,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关键词: 美洲大蠊 酸水解法 营养评价 L-8800氨基酸自动分析仪


云南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8个种群134份云南茶树资源为材料,应用ISSR标记方法,进行了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8个多态性ISSR引物对全部试验材料进行PCR扩增,共获得475条稳定的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470条(占98.9%),说明遗传多样性丰富。应用Nei-Li相似系数法估算了134个材料间的相似系数为0.445~0.819,平均为0.512,说明茶树资源间的遗传基础较宽。对134份茶树资源的分子系统聚类分析(UPGMA)将资源分为3大组,聚类结果与地理距离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与系统聚类基本一致,但是主成分分析更加直观清晰地显示各个材料间的亲缘关系。大厂茶等8个种群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850~0.987间,平均为0.92,表明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差异较小。
洱海流域北部农田养分平衡及残留特性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减少农田氮磷流失,改善洱海水质、遏制富营养化发展,以洱海流域北部8个乡(镇)为研究区域,采用现场调查与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洱海流域北部10种典型轮作模式的施肥量、作物养分吸收量、农田养分盈余量以及土壤养分残留状况,对不同轮作模式农田养分平衡及残留特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水稻-大蒜轮作模式下有机肥和氮肥的投入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水稻-蔬菜作物轮作模式的磷肥投入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不同轮作模式间土壤养分残留差异性以硝态氮最为突出:水稻-大蒜轮作条件下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达43.4mg.kg-1,明显高于其他轮作模式;10种轮作模式均处于养分盈余状态,以水稻-大蒜轮作模式养分盈余量最大,为1258.8kgN.hm-2和1472.7kgP2O5.hm-2;养分盈余量差异主要凸现在小春季作物上;土壤中易流失的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磷与氮磷肥的投入量和养分盈余均呈显著相关。表明水稻-大蒜和水稻-蔬菜轮作是洱海流域农田环境污染风险较高的种植模式,需要重点防控。
云南不同地区晒青茶茶汤对PTPs靶标的抑制效果
《茶叶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抑制率和IC50为指标,分析测定了云南省不同地区晒青茶茶汤对PTP1B、SHP-1、SHP-2、HePTP4个PTPs靶标的抑制效果,以此来比较探讨普洱茶原料的保健功能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的晒青茶茶汤对PTPs靶标的抑制效果差异较大;73-11晒青茶茶汤对PTP1B、SHP-1、SHP-2、HePTP4个靶标均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其抑制率均>92.0%,IC50均<5.5mg/mL。由此得出,不同普洱茶原料晒青茶茶汤的保健功效有所差异。


不同温度下刺足根螨实验种群生命表
《植物保护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考察了梯度恒温14~35℃下,温度对刺足根螨实验种群存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组建了生命表。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温度对卵孵化率、幼螨和若螨存活率等参数的影响显著,26~29℃为刺足根螨生长发育最适温度范围;刺足根螨的雌成螨平均产卵量、种群趋势指数和世代存活率与温度的关系均可用二次抛物线表示,拟合方程分别为y=-1.3434x2+64.881x-602.81(R=0.9596),y=-0.574x2+28.359x-288.19(R=0.9819),y=-0.564x2+28.934x-295.01(R=0.9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