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烟草抗赤星病突变体ces2-1的产生和鉴定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烟草花叶病毒弱毒株系N14预先接种,可以诱导烟草对病原真菌赤星病菌的系统获得性抗性(SAR),减轻病菌引起的赤星病。选择表现诱导抗性最强植株材料进行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通过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增强和巩固SAR性状,获得SAR组成性表达的突变体(constitutive expresser of SAR)ces2-1。除了抗病表型,ces2-1还组成性表达多种防卫反应基因。回交实验与遗传分析表明,ces2-1是在野生型位点上的单基因显性突变。对ces2-1与野生型进行mRNA差异显示分析,得到一个ces2-1独有、在野生型中缺少的转录本,与前人报道的烟草受过氧化氢诱导的一个基因片段同源。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克隆了这个转录本的全长序列,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功能的初步测定,把这个基因命名为烟草受过氧化氢诱导的抗病相关基因(hydrogen peroxide-induced1,NtHPI1)。


云南水稻土中主要矿质元素对水稻籽粒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云南不同区域的水稻土、水稻籽粒55个样品,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分别测定糙米、精米及其对应种植土壤中18种矿质元素的含量,比较了糙米和精米中18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差异,并对矿质元素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8种矿质元素含量在水稻品种(系)间差异极大.糙米中各矿质元素的平均含量高低排序为P、K、Mg、S、Ca、Zn、Mn、Al、Na、Fe、Cu、B、Mo、Sn、Ni、Cr、Ba、Sr,精米中各矿质元素的平均含量变化趋势与糙米相似.除Na外,糙米中K、P、Ca、Mg、Cu、Zn等17种元素含量极显著高于精米.2)不同地点间各元素含量的差异较大.各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Ca、Ni、Cr、K、Mg、Mn、Sr、Cu、Ba、S、Na、Zn、Fe、Sn、P、Al、B、Mo.3)稻米与土壤间各矿质元素含量密切相关.水稻籽粒中P、Cr、Sr、Mg、Zn、Cu、S和Ni的聚集,主要归因于水稻土中矿质元素的聚集和迁移,其迁移能力大小依次为P、Cr、Sr、Mg、Zn、K、Ca、S、Cu、Ni.


新铁炮百合多倍体诱导及鉴定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铁炮百合的试管苗为材料,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的秋水仙素的诱变效果,比较了加入2%二甲基亚砜(DMSO)后的秋水仙素后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浸泡法以0.05%的秋水仙素和2%DMSO处理36 h的诱变效果最佳,变异率达到了86%。混培法以添加0.05%的秋水仙素和2%DMSO处理10 d后效果最佳,变异率达到了54%。DMSO对新铁炮百合的诱导率有促进作用。显微镜观测气孔特征后发现:二倍体与四倍体植株的叶下表皮气孔密度及气孔保卫细胞长、宽均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 多倍体诱导 秋水仙素 二甲基亚砜(DMSO)


异地栽培对云南粳稻育成品种品质性状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5个云南粳稻育成品种(Oryza sativaL.)为试验材料,研究异地栽培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粳稻在温度相对较高的韩国水原种植,其粒长、粒宽、垩白粒率、精米白度、味度值、最高黏度值、崩解值极显著增加,长宽比、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消减值和到达最高黏度时间极显著降低,而最低黏度值、最终黏度值和起浆温度不因栽培环境改变而发生明显变化。品质性状对栽培环境的反应不仅与具体的品质性状有关,也与品种密切相关。对环境反应最敏感的品质性状是垩白粒率,环境反应指数变幅为100.3%~2077.8%,平均值为318.9%,变异系数为204.7%。其次依次是崩解值、消减值和精米白度,环境反应指数分别为202.8%、47.5%和123.1%,对环境反应最迟钝的品质性状是起浆温度和粒长,环境反应指数分别为100.2%和97.3%,其余性状对环境反应较敏感。最低黏度和最终黏度值对环境反应在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品种在韩国水原种植这两项特征值增加,有的品种则降低。


特殊生态区水稻超高产生态特征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和江苏省南京市最适种植季节种植杂交籼稻Ⅱ优107,比较了两地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消光系数、光合有效辐射和温度等因子的差异,分析了涛源水稻特殊高产区高产水稻的高产生态特征。结果表明:在涛源Ⅱ优107的籽粒产量2006年为18.6.thm-2,2007年为17.7.thm-2,分别为南京的2.1倍和1.9倍,分析产量构成因子发现主要是因为在涛源种植的水稻有效穗较多,增加了籽粒库容量。与南京点相比,Ⅱ优107在涛源的生育期延长、作物生长速率提高,其中营养生长期延长近30 d,灌浆期作物生长速率提高1.3倍。齐穗期涛源LAI达10.0以上,比南京的大3.3。成熟期涛源两年的生物量分别达30.1 t.hm-2和29.4.thm-2,比南京的高84.7%和61.5%。与南京相比,涛源两年水稻营养生长期光合有效辐射分别比南京高15.4%和19.3%,灌浆期光合有效辐射比南京高16.8%和14.0%。在涛源,营养生长期辐射量高、温差大、湿度低,有利于分蘖的发生;灌浆结实期光照足,温度、湿度条件适宜且保持稳定,有助于抽穗后高积累、高转运,从而实现水稻超高产量。


莠去津与东方百合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百合不同的生长期进行莠去津除草剂处理,观察百合鳞茎萌芽前处理的农艺性状,及相应生理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时期喷药对百合植株影响差异较大,萌芽前处理,对百合的生长量影响较小,但也表现出生理方面有差异性。处理与对照比较,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暗呼吸速率提高,净光合速率、比叶重、鳞茎干物质下降。经相关性分析,可溶性糖与暗呼吸速率呈正相关,可溶性糖的升高,在一定范围内干扰了光合作用正常运行,表明莠去津主要影响百合叶绿体的糖类代谢与输出、CO2的固定,进而影响了光合产物的积累。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子定位及克隆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瘟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影响水稻粮食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培育和合理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随着水稻(Oryza sativa)及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水稻-稻瘟病菌的互作已成为研究植物与真菌相互作用的模式系统。在过去的50多年中,通过广泛的遗传分析,已经鉴定了84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及大量的数量抗性遗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其中,8个主效抗性基因及1个隐性部分抗性基因已被克隆。本文综述了迄今已鉴定及定位的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研究情况,根据基因的定位信息将这些基因整合到一张连锁图谱中;对抗性基因簇以及簇内基因间的关系作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后基因组时代抗性基因克隆策略的变化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云南改良稻及元阳地方稻磷高效研究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土壤有效磷质量比分别为0.26 mg.kg-1和80.0 mg.kg-1条件下对云南111份改良稻和77份元阳地方稻进行形态性状与程氏指数间的磷高效研究,以明确籼粳分化和米色与磷高效间相互关系,对比改良稻和地方稻间磷高效差异.结果表明:①相对地上干物质量、相对地下干物质量、相对总干物质量和相对分蘖力4个耐低磷指标性状可作为水稻耐低磷能力强弱评价的理想指标,能明确反映出磷高效能力强弱;②元阳地方稻各亚种间平均耐低磷能力均明显高于云南改良稻,且差异明显,4个耐低磷指标性状平均值为籼>偏籼>偏粳>粳,无色米>有色米,耐低磷能力随程氏指数的增大呈递减趋势;③总体而言,程氏指数和耐低磷指标性状间多数呈显著负相关,磷高效特性和籼粳分化密切相关.

